西西河

主题:【讨论】关于“中医和西医科学论争”的科学哲学的思考摘录 -- 涉雪之狐

共:💬6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讨论4】解释多重性的西方科学史里的现象

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维也纳学派学者,爱因斯坦的学生,德国哲学家H.赖欣巴哈在《科学哲学的兴起》中,曾问:

“原子存在吗?”

并用整整一章,解释这一问题的由来。

起因即:“原子”观察的波粒二相性。

在这一问题里,“原子”,所能被物理学讨论存在与不存在的前提是:正规叙述。

即“原子”的观念,与物理性世界的那一“物自体”是同一。

(名物合一)

而“原子”存在吗?的问题变化即:

“原子”是什么?

原子是粒子?还是“波”?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

1、不同实验方式对微观世界对象进行观察的结果严重分歧。(源于光学的纷争)

2、不同的数学描述各自呈现出的物理表达不同。

(如海森堡的矩阵,表明“原子”是粒子,而薛定谔方程,表明:“原子”是“内敛的波包”。)

上述物理学纷争,以英美分析哲学来做分析如下:

海森堡的数学式,和薛定谔的方程,在数学语言的逻辑上,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换的。

而产生分歧的原因,并非数学语言表达层面的逻辑问题,而是根据数学语言表达,而人对其进行“图像性”想象时构筑的“物理图像”的分歧。

以此论为本,则可推出:

逻辑的关系解释本质(理论)的统一,不意味着表达模式的统一,不意味着依据关系解释而构筑的“想象性图像”的统一。也就是,针对同一种关系联系,表达的语言范式(非数学语言)不唯一。

(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理论是范式不同的语言表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