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巴以的是是非非。——隔路的看法! -- 隔路山贼

共:💬185 🌺36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把巴以之间当成小孩子玩过家家呢?

早在第一次战争打响之前,联合国分治方案划在两国边境附近的巴勒斯坦平民意识到战争迫在眉睫,就开始向阿拉伯一侧逃难,等到以色列在战场上占据上风时,更是大批举家出逃,当时不论是以色列还是阿拉伯方面都没意识到这会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以色列的态度是认为入侵的阿拉伯军是周边的阿拉伯国家的侵略者和掠夺者,呼吁巴勒斯坦人留在自己的家园战争结束后共同通过劳动建设新国家,这个时期以色列领导层还广泛的存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思想,而阿拉伯方面更是混乱,一方面在广播里骂出逃的巴勒斯坦人是逃兵,要求他们坚守家园抵抗犹太人等待阿拉伯军团的解放,同时又大肆宣传犹太人将会残酷报复巴勒斯坦人,结果导致更多巴勒斯坦人出逃。

到了第一次战争停战后,以色列开始大批接收全世界的犹太人建设国家的时候,他们对难民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主要是由于阿拉伯国家大规模的把在他们本国内生活了上千年的本地犹太人驱逐出境,这些阿拉伯犹太人现在构成了以色列人口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当时被阿拉伯国家驱逐出境的时候,被剥夺了几乎所有的财产,两手空空来到以色列,为了紧急安置这一大批未预料到的犹太人难民,以色列政府征用了已经出逃的巴勒斯坦人留下的空置房屋和土地,这被看作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的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人口迁移运动的一部分,法律上来说,存在一种默认的财产置换安排,即阿拉伯国家没收了本土犹太人的土地房屋和财产,并把他们驱逐到以色列,以色列用出逃至阿拉伯国家控制地区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土地和房屋安置这些阿拉伯犹太人,阿拉伯国家再用没收来的犹太人财产永久性的安置自己控制区内的巴勒斯坦难民,这种类似的政府间人口迁徙置换安排在现代史上有过不少次,效果都还算稳定。

不幸的是,阿拉伯各国并不把逃难来的巴勒斯坦兄弟当作自己人,也不认同这种财产置换的默认契约,他们把这些巴勒斯坦难民长期困在难民营里,或作为人质来要挟,或当成谈判桌上的砝码,把没收来的本土犹太人财产就私吞了,然后把难民的吃住负担都丢给联合国难民署。当然这里面还有些复杂的问题,因为虽然总数来说是犹太人被没收的财产远多于被以色列政府征用的出逃巴勒斯坦人财产,但逃向阿拉伯各国的难民跟这些国家没收的阿拉伯犹太人财产不成比例,不直接接壤的国家没收了大量犹太人财产却没有什么难民涌入,约旦和黎巴嫩负担了大部分难民,但没收的犹太人财产比较少,这个分配不均问题在阿拉伯世界内部长期是一个争端因素。不管怎么说,实际上最终的效果是,各阿拉伯国家私吞了本来应该用来安置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房屋和财产。

事实情况是,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前与进行中,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的矛盾就已经很激烈,犹太人组织的多次恐怖袭击和攻击巴勒斯坦平民,尤其是代尔亚辛村屠杀事件已经给巴勒斯坦人造成了恐怖的印象。他们不是因为听了阿拉伯国家“大肆宣传犹太人将会残酷报复巴勒斯坦人”而出逃,而是被实际情况给逼走的,而与此同时,犹太人已经占领了巴勒斯坦人留下的土地、房屋等财产。那个说什么“以色列政府征用”不过是给这种掠夺带上个好听的名目而已。

至于什么“法律上来说,存在一种默认的财产置换安排”,首先要弄懂一点,就是到底是犹太人赶走巴勒斯坦人在前呢,还是阿拉伯国家驱逐犹太人在前?是犹太人用战争和恐怖袭击赶走了巴勒斯坦居民呢,还是阿拉伯国家用战争和恐怖袭击赶走了犹太人?其次,咱们再来讨论一下,是巴勒斯坦人留下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珍贵呢,还是犹太人留下的那些财产珍贵?有没有个统计数据?

最后,打个比方,有一天你家里被一群人闯进来,家人被杀了,房子和财产都抢光了,把你孤身赶出去,然后再对你说:“我们抢了你,你的表兄弟也就可以抢我的兄弟。所以你该找你的表兄弟们求安置,就别再找我们算帐了。”是这个意思么?是这个道理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