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延安老插的画展——曾经走过黄土地 -- 北京地主

共:💬9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延安老插的画展——曾经走过黄土地-1

画不完的知青、乡土油画

表不尽的知青、乡土情结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画知青题材的油画?

其实我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如果抛开现如今艺术界的浮躁、市场经济、迎合、御用和“接轨”等因素,一个画家画什么题材的画,应该是他自己最感兴趣,认为最有意义,最放不下,最想表现出来给人看的东西。就像作家写书一样,画家的作品也离不开他的经历和他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认知。

老知青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一代人,如同我们经历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样,我们的青春经历也是“史无前例”,并且后无来者。青春对于一个人是一段最重要的生命过程,而我们这代人正是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去农村插队,在农村的插队生活就代表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岁月,造成了我们不同于人的特殊的人生经历。当年在城市长大的我们,十七八岁像朝阳一样的年华,满怀着“缩小三大差别”,“与劳动人民结合,脱胎换骨”的雄心壮志,奔赴广阔农村去当农民。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农村,生活上和心理上的极大反差,造成了我们永生的极深刻的体验和记忆。

我在文革后大学恢复招生的第二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回到陕北工作,前后十年。二十多年后,当我坐在北京的家中,坐在画布前举起画笔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的全是在陕北插队的生活场景,一幕又一幕,于是我就一幅一幅的画下去,欲罢不能。曾有段时间,我也尝试画画其它的题材,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牵挂,使我不安,画着画着,我又回去画我的陕北乡土题材的土油画,好像这是我的宿命。

有朋友劝我:现在是市场经济,应该与时俱进。

但我作为一名老知青出身的画家,本身就不时髦,老知青是过去式,时尚与“老知青”无缘,在历史的人生舞台上每个人只能演好自己的角色。况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和艺术,我们这代人不能没有表现自己的艺术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经历和集体记忆,不管政治家、历史家、和社会学家如何评价这段历史现象,这段历史也不应该被遗忘,也值得记述和描绘。画家并不承担解释、评价历史的社会责任,画家只对自己的灵魂和艺术负责,画家真诚的绘制出自己的作品,忠实记录并无褒贬,我要把我们知青的青春永远留在画布上,告诉人们,我们这代人曾有着一个怎样的青春岁月。

我庆幸自己后来成为了一个画家,作为画家,我在农村的经历就全部成为了我的财富。我插队的地方有千回百转的黄河和莽莽黄土高原,那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那里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根。美好的自然,壮丽的山河,朴实、淳厚的父老乡亲,赋予了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素质。我认为一个艺术家具备质朴、敦厚、率真的气质比其他一切技术、画法都重要。我留恋插队生活和陕北的大河、大山和大川,不光是因为那里曾是我年轻时走过的土地,我更留恋的是那样的一种质朴的生活,那样的一种本真的人生状态,越是久居城市越是怀念。人是如此的矛盾,我曾耿耿于怀插队生活的艰苦,而今天我坐在高楼大厦中却时时在怀念着那时的生活,每天工作之余我都要坐在画布前涂抹,画黄土高原,画陕北老乡,画知青生活,隔一段时间,画迟钝了,我就跑回陕北去画写生,这已成了我如今的生活状态。

插队生活是我们的青春经历,自然乡土中有我们的根,自然、乡土、青春,我所追求的绘画艺术中的一切要素全有了,青春和乡土是我永远画不完的题材,也是我永恒的艺术情结。

邢仪

关键词(Tags): #知青#画展#黄土地#陕北#延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