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埃以关系变迁看真和平换真土地过程(一) -- 正版松鼠妖

共:💬117 🌺9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埃以关系变迁看真和平换真土地过程(三)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在阿拉伯的官方宣传里,1956年的苏伊士战争是一次胜利,民间反英反法反以的热情很高,纳赛尔成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英雄,这也促成了1958年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不过1961年叙利亚又退出了。但两国依然有紧密的军事联系。与此同时,苏联完成了战后的重建,并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开始介入中东地区,开始大规模军事援助阿拉伯国家。在这种气氛下,埃及决定开始战略进攻态势,不但积极援助从约旦叙利亚出发渗透进攻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游击队,还加强了正规军事部署,准备进攻以色列。

以色列这个时候,刚刚恢复与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出于能够对抗苏联渗透的目标,以军得以被允许购买了较为新式英美军事装备,但是当时中立的观察家是这么评论它的“艾希科尔总理笨拙的风格在以色列制造出一种犹豫不决和虚弱的气氛,掩饰了政治和军事领导们实际上的活力和果决。但是,还有一种比领导风格更深刻的实质性问题。1965年开始的经济衰退,到1966年底已呈现出很大程度的危机。到1967年春仍无好转的迹象。向外移民的人数增加,人们的情绪低落。正像五十年代初一样,经济危机又伴随着在以色列国内开展的越来越多的破坏和恐怖行动。1966年2月大马士革政变以来受到叙利亚保护的法塔赫运动,虽然还没有威胁到以色列的安全,但却给以色列人带来了不安全感。公众开始对政府失去信心。这样,政治危机又加剧了经济和军事压力,普遍的压抑逐渐代替了曾经是公众生活象征的积极活力。 ”

在埃及相对低估了以色列的情况下,纳赛尔决定开始发出战争信号,5月15日,埃及向西奈增兵,并命令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西奈,5月22日,埃及宣布封锁蒂郎海峡。在此情况下,以色列决定发起先发制人的打击,以航空兵为先导攻击,陆军进攻了西奈、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这是一次辉煌的胜利,6天之内,以色列军队摧毁了用新式苏制武器武装的埃及叙利亚军队,完全改善了周边的战略态势。

以下引述以色列人自己的评论:

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前处于岌岌可危的军事境地,因为以色列缺乏展开部队的战略纵深(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就不得不在敌方领土上展开)。埃及人在1948年占领的加沙地带就象一把匕首,直指以色列南部和沿海一线人口集中的主要城镇;耶路撒冷被分割,约旦士兵或当地的约旦人经常使用各种遗留下来的武器在该城中心制造枪击事件。约旦部队只要从沿着通往耶路撒冷主要街道的地区推进约500码,就能切断通向以色列首都的主动脉。驻守在卡勒基利亚上方山头上的约旦部队,瞰制着居民约占以色列人口40%的特拉维夫和它的卫星城市;而驻守图勒卡尔姆的部队,则能监视10英里外的滨海城市尼塔尼亚。他们完全明白,只要他们用装甲兵突过这一短短的距离,便能在以色列国的细腰地带把它切成两段。在戈兰高地的叙利亚部队则瞰制着约旦河谷的以色列村庄,并且多年来不断地对他们进行火力骚扰。

1967年以后,以色列的所有人口集中地区现在都已远离埃及军队,约有150英里宽的一条沙漠屏障把以色列同苏伊士运河隔开,而沙漠地本身是不能用通常的面积来衡量的自然屏障。现在受到战争影响的不是以色列的城市,而是沿苏伊士运河的埃及城市——塞得港、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其总人口约超过75万。一个想要进攻以色列的埃及司令官现在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不仅是要计划如何渡过苏伊士运河,而且是要计划如何穿过西奈沙漠地实施重大的进攻战。这样,在以色列人看来,埃及人只要真正经过深思熟虑,就不会在这条新战线上再次开战。

  约旦前线也获得了同样有利的态势。耶路撒冷圣城现在统一了,而且远远脱离了约旦的炮火威胁。在过去的20年内,该城曾两次遭到约旦炮兵的无情轰击。实施反攻的约旦军队,现在已不能在耶路撒冷或在其接近路上仅前进几百码就可有所收获,或是仅仅前进10英里就能把以色列截为两段,他们现在不得不发动一场横渡约旦河的大规模进攻战,尔后越过约有40英里的便于防御的山岳地带,横跨朱迪亚沙漠,发展进攻。甚至在叙利亚前线,以军也有了不管多么有限却是有一定深度的纵深,这使得加利利北部村庄的生活稍为安定,并解除了村民们对连续炮击的恐惧,他们不用再在掩蔽部里抚育孩子了。

  这样,以色列总参谋部现在有了选择权:或者在战争迫在眉随时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或者用另一个办法先让敌人进攻——这就使敌人在国际上增加了政治上的不利条件,尔后利用西奈沙漠提供的纵深来实施机动,集结和反攻;此外,从埃及机场到以色列人口中心的距离大大增加了,现在以色列可获得的电子警报时间已有大约16分钟,而不再是六天战争之前的4分钟了。这种战略态势是使以色列政府和领导人确信下列观点的一个主要因素,即几乎不存在再次向以色列发动大战的危险性了。

  但是,在讨论这些战略有利条件时,以色列没有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埃及人占据的西奈半岛,对以色列军队来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警报因素:埃及部队渡过苏伊士运河进入西奈的行动,肯定会给以色列敲响警钟并使它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动员。这种情况曾多次尤其是在1967年发生过。然而六天战争后,沿苏伊士运河出现了彼此面对面的局势。由于大量埃军经常驻扎在河对岸,几乎与以军直接接触,因此使消除了这一非常重要的警报因素,它使得沿苏伊士运河集中的阿拉伯军队能以他们现有的部署在最短时间内实施进攻。

引述完毕。

埃及方面遭到了惨重的损失,以至于纳赛尔不敢正视以军的战斗力,在2007年解密的纳赛尔和约旦国王的电话录音中,纳赛尔电话里再三强调一定要对外宣传说有英美军队参战。阿拉伯民众在头一天还在为埃及击落23架以军飞机虚假战报而狂欢,但是接着就要在街头面对从西奈逃回来的败军,这个巨大的反差也使他们认定一定是有美军在后面帮忙,从此美国就彻底成了以色列小魔鬼后面的大魔鬼。

六天战争以后,以色列从一个被包围的国家忽然变成了占领国,对绿线以外领土控制,使它从一个国际眼光中的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当时笨拙而对胜利没有准备的政治领导人缺乏俾斯麦那种有节制胜利的眼光,全然陶醉在安全范围扩大的感觉里。

不过反过来说,俾斯麦及其国际对手并不是更大强权的代理人,用有控制的胜利换取政治实惠是他们自己可以做主的事情。而1967年以色列面对的阿拉伯诸国并不是能完全做主的自主实体,很大程度上还要看阿拉伯诸国背后的强权苏联,苏联在那个时期在中东西亚北非处于扩张阶段,以色列即便打算用土地换和平,也未必真的能够实现。

而埃及等阿拉伯世界这时候才发现,原先低估了以色列的军事实力,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向苏联要求更多更好的军事装备,他们的要求被满足了,那么,顺利成章的后续动作就重建军队,准备再次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这种疯狂的互相刺激的举动所引发的就是小规模的军备竞赛,以色列在考虑到人口差别以后,偷偷加快了原子弹的研制与装备。

在这个阶段,阿拉伯诸国的战略目标也有所调整,从原来真有的打算完全消灭犹太国的最高目标后退了不少。

1968年中,苏联补齐了阿拉伯诸国的军事装备,在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全世界都知道必将有一次新的中东战争,问题只是何时而已。

1973,赎罪日战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