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 -- foundera

共:💬3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12章 科学家的个性特征

第12章 科学家的个性特征

  她(居里夫人)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爱因斯坦

  在很多人的眼里,科学家的形象(尤其是那些著名科学家)已经成为一种概念化的模式,比较固定。科学家们是木讷的“书呆子”,社会交往笨拙,钻研晦涩难懂的问题。这种模式既不是完全错误的,也不是完全正确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科学家群体无疑会具有某种共同的特质,这种相似性更多地表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但是,当科学成为职业后,科学家队伍人数剧烈增加,科学家群体的性格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同时,科学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家也同样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一员,在社会交往时科学家会表现出不同于科学研究时的行为特征来。在心理学的概念中,性格、气质、人格、情绪等是几个难与区分的概念,其定义和内涵也多种多样,不过在很多非专业的场合它们是可以通用和替换的[1]。也就是说,尽管科学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个性、气质、情绪类型是因人而异的。

1、气质类型

  古代心理学研究者把人的气质和体液结合起来,认为某一个人的气质通常归入四类气质中的某一类,某一类的人具有相似的行为特征。这四类气质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勇敢积极,但情绪容易激动,脾气暴躁,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弱的抑制力,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克服在达到既定目标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但是,一旦精力消耗殆尽,往往对自己的努力失去信心。

  多血质的人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活跃好动、表情外露、善于交际、适应性强,但做事缺乏持久性,注意力容易转移,适合从事多变和多样化的工作。他们可能是杰出的活动家,对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工作受挫或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时,热情就会锐减。

  粘液质的人神经过程均衡,但灵活性差,表现为安静稳重、善于忍耐,但反应缓慢、不够灵活,他们能够较好地克制自己的冲动和勃发,严格遵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粘液质的人是最佳的合作者,也是最容易得到上司认同的下属。通常,他们很难作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却是不可缺少的贡献者,适合从事一些固定性强,但需付出细心谨慎的工作。

  抑郁质的人细心谨慎、感情细腻、较孤僻、善忧思、疑虑重重,缺乏果断。他们的神经过程较弱,不能够忍受太大的精神紧张,即使是微弱的刺激,也会当作较强的作用来感受;情绪体验丰富,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动感情。他们能够与别人很好地相处,胜任别人的委托,能够克服困难,但优柔寡断,面临危险情势紧张、恐惧。抑郁质的人成为艺术家的比率比较大。

  以上气质分类和行为描述都是相对的,与职业的关系也是相对的。而且多数人是复合型的气质,我们只能说某一个人更偏向于某种气质。例如,科学家群体中,爱因斯坦、朗道偏向于胆汁质气质,卢瑟福、玻尔偏向于多血质气质,普朗克、密立根偏向于粘液质气质,而诺贝尔、陈景润则偏向于抑郁质气质。

2、人格特质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特性所构成的,由于各种特性在一个身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他把人的个性分为“表面特性”和“根源特质”,所谓表面特性是指一个人经常发生的、可以从外部观察到的行为;而根源特质则是制约着表面特性的潜在基础。卡特尔从许多表面的行为中抽取了16种“根源特质”,称为16种个性因素,并给出了高分和低分特征。

个性

因素 高分特征 低分特征

乐群性 外向、热情、乐群。通常和蔼可亲,容易与人相处、合作,适应能力强。 抑郁,缄默,孤独,对人冷漠。通常表现为执拗,对人冷漠。吹毛求疵,宁愿独自工作,且工作标准常常很高。

智慧性 聪明,富有才能,善于抽象思维。 思维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稳定性 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行动充满魄力,能以沉着的态度应付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情绪容易激动,易产生烦恼。容易受环境支配而心神动摇不定。

恃强性 好强固执,独立积极。有主见,独立性强,但容易自高自大,自以为是。 谦虚、顺从、通融、恭顺。

兴奋性 轻松兴奋,随遇而安。通常活泼、愉快、健谈。 严肃、审慎、冷静、寡言。内省而不轻易发言,较消极、阴郁。

有恒性 有恒负责,做事尽职。责任心强,工作细心周到,有始有终。 苟且敷衍,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敢为性 冒险敢为,少有顾忌。有时也可能粗心大意,忽略细节 畏怯退缩,缺乏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在人群中羞怯,有不自然的表现

敏感性 敏感,感情用事。通常心肠软,易受感动,较女性化,爱好艺术,富于幻想。 理智的,着重现实,自恃自力。多以客观、坚强、独立的态度处理问题,不感情用事。

怀疑性 怀疑、刚愎、固执己见。多疑,不信任别人,与人相处斤斤计较,不顾别人的利益。 信赖随和,容易与人相处。无猜忌,不与人竞争,顺应合作,善于体贴人。

幻想性 幻想,狂放不羁。忽视生活细节,只以本身动机、当时兴趣等主观因素为行动的出发点,可能富有创造力。 现实、合乎成规,力求妥善合理。不鲁莽从事,在关键时刻也能保持冷静。

世故性 精明能干、世故。处事老练,行为得体,能冷静分析一切,理智、客观。 坦白、直率、天真。思想简单、感情用事,与人无争,心满意足,但有时也显得幼稚、粗鲁、笨拙。

忧虑性 忧虑抑郁,烦恼自扰。通常觉得世道艰辛,人生不如意,甚至沮丧、悲观。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不易动摇,有安全感,相信自己有应付问题的能力。

实验性 自由、激进,不拘泥于现实,对新的思想和行为有兴趣。 保守,着重传统观念与行为标准。不愿尝试探新,常常激烈地反对新的思潮和变革。

独立性 自立自强,当机立断。通常能够自作主张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不依赖别人。 依赖、随群、附和。通常愿意与人合作共事,而不愿独立孤行。常放弃个人主见,附和众议。

自律性 知己知彼,自律谨严。通常言行一致,能够合理支配自己的感情行动,为人处事能保持自尊心。 矛盾冲突,不明大体。通常既不能克制自己,又不能尊重礼俗,更不愿考虑别人的需要。

紧张性 紧张困扰,激动挣扎。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时常感觉疲乏。 心平气和,闲散宁静。容易知足满意,心理容易平衡,也可能过份松懒,缺乏进取心。

  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会在很多方面显示出高分特征,例如智慧性、独立性、自律性、有恒性;而另外一些方面显示低特征,例如忧虑性、世故性等。

3、职业指导专家的划分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把心理学中个人人格的概念延伸到职业选择中。他认为大多数人的人格可以分为6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每一种人格有相应的典型职业,如表所示。

人格

类型 人格倾向 典型职业

实际型 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但缺乏社交能力,不适应社会性质的职业 技能性职业(一般劳动、技工、维修工、农民)和技术性职业(如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等)

研究型 具有聪明、理性、好奇、精确、批评等特征,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对立的定向任务这类研究性质的职业 科技研究人员、工程师、教师

艺术型 具有想象、冲动知觉、无秩序、情绪化、理想化、有创意、不重实际等特征,喜欢艺术性质的职业和环境 艺术方面的(如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等)、音乐方面的(如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等)和文学方面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等)

社会型 具有合作、友善、助人、负责、圆滑、善社交、善言谈、洞察力强等特征,喜欢社会交往、关心社会问题,有教导别人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与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

企业型 具有冒险、野心、独断、乐观、自信、精力充沛、善社交等特征,喜欢从事领导及企业性质的职业 政府官员、企业领导、销售人员

传统型 具有顺从、进深、保守、实际、稳重、有效率等特征 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

  上述人格类型与职业的关系也并非绝对的。霍兰德发现,尽管大多数人的人格可以划分为某一类型,但个人又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其人格类型在某种程度上与另外两种人格类型相近,则也能适应另两种职业类型的工作。某一种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同时每一个类型又有一个极为相斥的职业环境类型,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图所示的六边形来描述。

4、埃杜逊的研究结果

  贝尼斯 ?埃杜逊对科学家的心理活动进行过研究[2]。艾杜逊认为,科学家对经验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偏执狂。科学家对问题的细微之处,警觉性特别地高。这使他们去追寻和探索事物中常被人们忽略的东西。如果这一思考方式不是在科学研究的框架之内,就会人们被认为是偏执狂。在科学工作中,创造性的思考要求科学家看到别人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要求科学家采用别人以前没有想过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科学家跳出常态,而且冒着远离现实的风险。偏执狂与科学家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在于,后者有能力、而且愿意接受科学界业已确定的制衡系统,去检验他那异想天开的或夸夸其谈的假设。可以说,科学思维是一种制度化的偏执狂思维。

  埃杜逊研究发现,科学家有着一些共同的模式:

  * 他们是具有智力天赋的孩子,他们最大的天才是自己的心灵;

  * 孩提时代他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较冷淡,对父亲更是冷淡;

  * 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喜欢读书、猜谜、幻想,借此自娱自乐和逃避现实;

  * 因学习成绩突出而受到嘉奖;

  * 营造自己的“学习天地”,躲在里面,避开家庭的烦扰;

  * 追求新颖性、创新性和差异性,并宽容由此而导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 培养起学术反叛精神,在学术领域中奋斗;

  * 重视逻辑、理性,能控制感情;

  * 倾向于传统的婚姻,娶一个能干的女性为妻,她承担家庭事物和抚养孩子的责任;

  * 全力以赴地工作,只为工作本身,而不是追求由此带来的荣誉。

5、悲观情绪:科学家中的自杀者

  美国学者哥雷斯(Molly Gleise) 和塞登(Richard H.Seiden)研究了39个著名科学家的自杀情况[3]。这些科学家来自欧洲6个国家加上美国和苏联,从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到调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88年自杀的苏联物理学家勒加索夫,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埃米尔?费歇尔(E.Fischer,1852-1919)、汉斯?费歇尔(H.Fischer,1881-1945),布里奇曼和斯坦福?穆尔(S.Moore),以及其他具有相当水平的科学家如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L.E.Boltzmann,1844-1906)。他们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

  这些自杀者自杀时平均年龄61岁,年纪相对较大,可能是科学家年轻时不能变得著名的缘故。

  他们自杀的几个首要原因是:`孤独,50%;身体疾病,47%;政治作为突发和背景因素,42%;沮丧(有时来自遗传),31%。百分比的总和大于100是因为很多自杀有多重原因。

  孤独和沮丧通常被认为是自杀研究学普遍接受的突然自杀的原因。但是,孤独作为著名科学家自杀的首要原因就令人惊奇。与那些停止工作后无所事事的研究人员不同,大多数科学家完全参与社会生活,因为旅行、访问、合作研究、开会等强烈的社会光彩照射而超负荷工作。在这些科学家之中,离婚率只有3%,相当的低。尽管如此,仍然有1/3的科学家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孤独,通常是一个人居住、从未结过婚、分居或者死了伴侣。

  也有因为受到歧视而自杀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英国计算机开拓者阿兰?图灵(A.turning,1912-1954),他因为同性恋被判有罪关进监狱并接受注射女性荷尔蒙。他最后吃进一个装饰有含氰化物花边的苹果而自杀。

  他们感觉的压力越大,就越容易自杀。自杀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孤独与政治因素或者是孤独与歧视因素。

  科学家自杀的其他原因包括近亲去世,17%;工作过劳,14%;商业与法律问题特别是在发明家之间,11%;津贴待遇问题,8%;与行政部门或上司的问题,3%。

  总的来看,科学家自杀原因中,与工作无关的原因(占86%0大约是与工作有关的原因(占43%)的原因的两倍。

6、简单比较1:中美科学家的个性差异[4]

  亚裔科学家是美国第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来源,在美国的科学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美国每年由1/5的博士学位授给亚洲人,这当中有70%攻读的是生物学、物理学和工程学。在美国能源部所属的两大研制核武器的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和劳伦斯?利弗莫尔,亚裔抓业人员分别占到4.5%和将近10%。

  但是,这些科学家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种族歧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工资待遇的不平等。在利弗莫尔,具有同样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年薪比白人低1.2万美元,而且工具差距随年龄增加而加大。在阿拉莫斯,年薪差距是3000美元。二是晋升机会少。亚裔科学家虽然容易受到聘用,人数不断增加,但他们只有很少人能够进入管理权力层。在利弗莫尔,平均每25名高层主管种才有1名亚洲人;在阿拉莫斯,平均99名高层主管中才有1名亚洲人,都大大低于亚裔科学家在专业人员总数中的比例。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受到亚洲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的亚裔科学家个性特点。

  在教养方式上,东方家庭容易对孩子很多照顾,使得孩子依赖性强而缺乏独立性;容易给孩子过多约束,使得孩子比较顺从而缺乏怀疑、冒险精神。东方人容易相信命中注定,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造成人格保守。东方人注重集体责任,追求与别人一致,从而忽视个人价值。东方人注重谦虚、内敛、坚韧,造成对感情的约束和欲望的克制;而在竞争、外显等方面显得不足。

  这些个性特点也出现在生存在美国文化环境之下的亚裔科学家之中。亚裔科学家一向远离政治组织,遇到纠纷不愿诉诸法律,回避与领导、同事之间的矛盾,热衷于埋头搞自己的科研。在美国社会里,那些锋芒毕露、个性张扬的科学家往往能够得利。而亚洲科学家把谦逊谨慎看成了第一美德。

  在加州伯克利劳伦斯实验室的美籍韩国生物学家William Chu认为“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一般都是安分守己的”;物理学家George Kwei说“亚洲人工作卖力而不会张狂,他们总希望以自己的工作业绩来展现自己”。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1998年诺贝尔获奖者崔琦(Don Tsui)指出:“说话讲分寸、不愿抛头露面的处世方式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科学界是行不通的。那种只顾埋头工作的做法已经过时,如果你不自己宣扬自己,别人谁也帮不了你的忙。”但是要多数亚洲科学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资深物理学家Alex Chao80年代在超导超级对撞机项目工作时认为自己可以胜任该项目的领导职务,但由于羞于启齿去竞争说明,结果被一个白人科学家抢去,他仍回到斯坦福大学从事自己的科研工作。曾在利弗莫尔工作过、现在伯克利劳伦斯实验室的资深物理学家Simon Yu在技术问题上有发言权,但他说对“争夺职位感到不好意思。”在他参加的一次欧美物理学家会议上,与会者都为自己争斗一个最佳席位而互不相让。晚上他对妻子说,这种场合不属于我。

7、简单比较2:普朗克、爱因斯坦和玻尔

  有人无意中把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做了一次简单的比较[5]。爱因斯坦第一次婚姻以失败告终,把孩子留给母亲照顾;普朗克完美无缺地供养了一家四口,直到第一个妻子结婚23年后去世。普朗克立场偏右且拥护帝国,是一个忠于家庭的人;爱因斯坦立场偏左且拥护人道主义,是一个孤独的人。爱因斯坦喜欢开粗俗的玩笑,与学生和新闻记者相处时并不避讳这种行为;普朗克虽然好交际但非常矜持寡言。

  普朗克认为自己没有特殊的才能,对新奇的东西不盲目追求,也不马上做出反应。普朗克的人格特点是尊重法律、信任已建立的机构、恪守职责,以及绝对坦诚――有时甚至过分的顾忌,这是典型的粘液质气质。

  尽管在量子力学的解释上,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对手,但派斯对他们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他们的相似性大大多余差异性[6]。

  他们都对物理学十分热爱,两人发表的论文数比较接近(玻尔200篇、爱因斯坦270篇),他们都不曾有过自己的博士生,对奖章、奖金、荣誉学位和其他学位都不关心,而关心的永远是尚未弄懂的东西而不是以往的成就。他们的寿命几乎相同。玻尔活了77岁,爱因斯坦76岁。他们在宗教上都保持中立,玻尔在1911年脱离了路德教,爱因斯坦自称不相信关心人类命运和人类生活的上帝。他们都是性情平和之人,都有极多的机智和幽默感,有时喜欢讲笑话。两个人都喜欢航海,都抽烟斗。两个人都是人性的敏感者,永远友好而有礼貌。在一般的问题上,两个人都肯为压迫者仗义执言和采取行动。

  更为重要的是,两个人都对简单性有一种深入的要求,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如此。他们俩终身都没有失去一种孩子气―男子的好奇心,而且都喜欢游戏。他们对待科学十分认真,但在他们心目中,科学最终是一种比赛。

注:

  1、例如,人格(personality)和情绪(emotion)的定义区别在时间上和范围上。人格表现为暂时的和谐,情绪表现为暂时的冲突;情绪绪针对特别的事件而言,人格针对普遍的事件而言;情绪是短暂、变化的人格,人格是持久、稳定的情绪。

  2、转引自《科学与政治的一生》,特德?戈策尔,本?戈策尔著,刘立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P346.

  3、Famous Researchers' Ultimate Stress: When Doing Science Leads To Suicide, The Scientist (Nov.261990)

  4、参见Andrew Lawler 的两篇文章,"Asian-American Scientists Silent No Longer: 'Model Minority' Mobilizes"和“Asian-American Scientists: Lee Case Births a Reluctant Activist”,Science(10 Nov 2000)pp. 1072-1077。

  5、J.L.海耳布朗著,刘兵译,正直者的困境――作为德国科学发言人的马克斯?普朗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P28.

  6、A.派斯著,戈革译,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p50-54,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