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新书《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目录、前言 -- cpcliusi

共:💬30 🌺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凤凰卫视何亮亮的书评

不應該被遺忘的戰爭 ——《1979對越戰爭親歷記》讀後 何亮亮

那是一場影響至深至遠的戰爭,卻也是被兩個當事國特別是中國刻意淡化的歷史。儘管相關的記載不能說沒有,卻遠遠沒有到可以讓今人充分研究的程度,今天兩個當事國的青年一代已經不知這場戰爭為何物,外國的歷史學家也因為缺乏可靠的、客觀的資料而難以展開研究。

於是,放在面前的《1979對越戰爭親歷記》,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回憶錄,也相當有助於歷史學者和軍事專家的研究。對於香港的讀者來說,此書還有一點容易引起親切感的,那就是本書的作者王志軍是一個香港出生的解放軍戰士。

本書不僅是作者參加中越戰爭全過程的回憶錄,也是作者對這場戰爭在政治、軍事和歷史等各方面影響的認識。書中的圖片、地圖和五個附錄,也極富參考價值。

1979年2月17日至3月5日,中國發動了對越戰爭。中國軍隊出動了陸軍50軍、54軍、55軍、41軍、42軍、43軍、11軍、13軍和14軍的22個師以及20軍第58師、廣西軍區獨立師、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廣西軍區2個邊防團、雲南省軍區5個邊防團)、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以及鐵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種部隊近56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在廣西、雲南的中越邊境500公里長的邊境線攻入越南,3月4日中國軍隊佔領諒山省會諒山,此為防守河內的要地,陷諒山則可南下直取河內。3月5日中國宣佈停火並全線撤軍。

本書附錄的《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大事記》中透露,1978年12月7日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即以決定發動對越戰爭並隨即開始全面備戰,廣州軍區司令許世友被任命為廣西前線總指揮,但有關這次軍委會議的內容至今未解密。

值得注意的是,鄧小平在1978年底開始訪問美國,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他在訪問中先後向白宮和國會領導人通報了中國將“教訓”越南;1979年2月初鄧小平訪問日本,也向日方高層作了同樣的通報。

本書共分30章,另外還有5個附錄。作者記敘了自己當年作為55軍163師戰士隨軍奔赴前線參戰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但視野並不限於自己的經歷,而是以戰後所搜集的各種圖文資料,盡可反映了戰爭的全域。作者記述,當時許世友的前指制訂了作戰方案,被鄧小平否決了,中央軍委的方案始終以同登與諒山為戰略目標。為了攻打越南,全國分為兩個南北戰區,南戰區的司令是許世友;北戰區防止蘇聯突襲,司令是李德生。對越作戰的指揮中心設在北京西山,總指揮是鄧小平,副總指揮是徐向前。

作者用了一章專門記敘對手越南軍隊,在第26章《不可低估越南對手,他們也不是白吃飯的》中,作者對於越軍的長處有客觀的詳盡的描述。當然也不能忘記,越軍的許多軍官都是在中國接受軍事教育,越南的軍備與其他工業設備多為中國無償支援。“兄弟鬩于牆”,戰爭的慘烈絕對不輸於長期敵對的兩國之間。越南與中國是同樣的政治體制,因此中國軍隊進攻越南,越南是全民抗戰,軍民一體,使中國軍隊吃虧不少,也是中國軍隊開戰不久就放棄了愚蠢的親民紀律。中國軍隊的輕敵也造成自己的重創,在北京宣佈停火後第二天進入越南的50軍150師兩個營的部隊被就越軍包圍,被俘二百餘人,可視為中國軍隊的奇恥大辱,因為此前中國軍隊俘越軍數千人,未料戰爭結束反而有兩個營全軍覆沒。

書中有大量細節,讀來非常有興味。例如許世友決定將前指設在廣西的邊境城市憑祥,然而當地有越南辦事機構和很多越南人,許世友下令立即全部驅逐越南人,廣西的外事辦提出異議,指出涉及外交事務,需由北京的外交部決定,許世友派軍官坐軍用專機赴北京向鄧小平報告,還是驅逐了越南人。又如廣州軍區的野戰軍進入廣西前即全部更換廣西軍區的車牌,夜間在公路運兵,粵桂之間多山,晚間在山區蜿蜒數百公里的公路上,上萬官兵在一聲令下之後,統一小便,場面極為“壯觀”,也是非親歷者無從知曉的。這些細節雖然無關實戰,卻也是戰爭的一部分,是瞭解戰爭必不可少的資料。

又如作者介紹,當年攻越中國軍隊的炮兵配備非常強大,火力極為強勁,在與越軍的作戰中發揮了極大作用,“中國炮兵的火力編成在1979年就超過了一貫重視炮兵的蘇聯軍隊。”相信這對研究中蘇軍隊比較研究是很有用的資料。

對於陣亡戰友的思念,對於當年戰友如今的淒涼遭遇,對於中國軍隊在戰爭暴露的問題,對於“一將功成萬骨枯”,作者有深切的反思,在書中也有許多敘述。至於一場一場的具體戰鬥,作者更是傾注了大量筆墨,使我們看到了活生生的戰場情景,相信也非常值得中國軍隊作為有關中越戰爭的教材之用。

為什麼一個“香港仔”會成為中越戰爭中的猛士?據瞭解作者在香港出生,其父是香港一家中資媒體的負責人,文革期間香港中資公司職工的子女(“左仔”)被送回內地(主要在廣州),作者因而在內地上學參軍,從而經歷一般香港青年不可能參與的中越戰爭,也就有了此書。

中越戰爭使兩國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然而吊詭的是,通過這場戰爭,中國確實教訓了越南,使東南亞國家看到中國的存在是對越南霸權主義的有力制約,中國一方面放棄輸出革命的左傾政策,一方面以打越南獲得了東南亞國家的信任,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全面解凍改善,直至後來建立10加1的自由貿易區;越南誤以為可以得到蘇聯的軍事援助,然而剛陷入阿富汗戰爭的蘇聯只給越南派去軍事顧問,蘇聯再次向世界表明它是一個最不可靠的盟友;中越1977年開始交惡,79年大戰,85年越南就開始仿效中國推行革新開放,1990年兩國恢復“同志加兄弟”的友好關係;對這場戰爭,美國則暗中高興,因為號稱打敗了世界四大帝國主義(日本、法國、美國和中國)的越南,給美國造成了巨大傷痛的越南,卻被其盟友中國狠狠地“教訓”了。幾乎同時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離不開這個國際環境。

可以理解中越兩國如今都不願多提當年的戰爭。但是陰影還是存在的。筆者去年12月有越南之行,在河內,在胡志明市,都能感受到越南革新開放之後經濟蓬勃發展的景象,也有當地的中國人說,越南人不喜歡鄧小平,因為他發動了中越戰爭。在胡志明市,一個兼任導遊的越南南方的教師(非華裔)直截了當地說“越南一切照抄中國,所以越共可以維持統治,美國佬又回來了”。

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人顯然比朝鮮領導人聰明。他們可以放下與中共的恩怨,亦步亦趨地學習中國改革開放經驗,包括三個代表與和諧社會理論。去年上半年越南遭受嚴重經濟危機,貨幣急劇貶值,外貿萎縮,通貨膨脹,股市急跌,5月間越共總書記農德孟緊急訪問北京,要求中國援助,據說北京應允,但數額不詳。越南因而避過了下半年的全球金融海嘯。

儘管中越雙方都有理由不願重提舊事,但是歷史是不應該被遺忘。北京與河內不能研究、不能出版的書,例如本書,只有在香港可以印行,正如當年胡志明在香港成立印度支那共產黨和70年代末香港收留大量越南難民一樣,香港一直默默扮演著自由港的角色。今年2月是中越戰爭30周年,此際閱讀本書,有助於我們瞭解當年那場戰爭的來龍去脈,以至於我們思考那場戰爭對亞洲的影響。

(王志軍:《1979對越戰爭親歷記》,星克爾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12月初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