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网络评传之东晋王导1 -- 秦大路

共:💬5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网络评传之东晋王导1

网络评传之东晋王导1

秦大路(网友)编写

一、移镇建邺,衣冠南渡

靖康之乱后,北地宋人纷纷渡淮南奔。词人李清照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避乱至江宁。在此期间,她的一个著名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在当时流传甚广。这个断句既表现出女词人对北方沦陷的悲叹和对南宋朝廷偷安江南的不满,同时又希望南宋朝廷能出现一位象东晋王导一样的杰出人物,力挽狂澜于既倒。

历史惊人的相似。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推至距南宋此时八百多年前的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时期,就会发现那时的中国局势和李清照所处的年代有些类似。北方大部领土在内乱后沦陷于匈奴人刘渊的后汉政权和羯人石勒的后赵政权之手,帝国摇摇欲坠几近崩溃,五胡乱华的时代则刚刚开始。一时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大量的汉人遭到屠杀,北方士族纷纷南移避祸。这些“南渡衣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王导。

西晋乱局,始自八王之乱。由于几位掌握重兵的宗王纷纷卷入争夺最高权力的动乱之中,终于演变成破坏性极大的“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第一个宗王司马亮被杀,到311年东海王司马越的郁郁而终,历时二十一年。最终西晋王朝在并不强大的蛮族的攻击下彻底灭亡,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

与那些正宗皇室亲王相比,琅琊王司马睿虽属西晋皇族,但只是被看作是皇室“疏属”。司马睿祖父的司马?莆?司马懿小妾所生,为庶出之子。司马?票环馕?琅琊王,在平吴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曾任职大将军,开府位同三司。司马睿的父亲司马觐死后司马睿在京城洛阳依例袭琅邪王爵。处于帝室“疏属”地位的司马睿一无名望,二无兵权,在皇亲宗室的纷争中为避杀身之祸,逃避退让,谦恭处世。其时只与琅琊士族王导交往密切,《晋书》云“雅相器重,契同友挚”。

王导,字茂弘,小名阿龙,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县北)人。从小胸怀大志,才智出众,度量宏大。士人张公见而奇之,称“此儿容貌志气,真是将相之才!”临沂王家是山东声势最显赫的世家大族,王导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做官的官宦家庭,从小受到极其严格的家学训练。那时文人不以著书立说为尚,文化的传递主要依靠士家大族的家学,而家学的弘扬都是在士家门第内完成。从《世说新语?排调》琅邪阳都的诸葛恢与琅琊临沂的王导“共争族姓先后”一事来看,王氏与诸葛氏都有旧族渊源(南阳诸葛亮也来自琅琊诸葛,可见这些士家大族人才辈出)。这些士家大族,起兴于东汉时期,在魏晋时期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进而后来演变出独特的东晋门阀政治集团。

一如初出茅庐的诸葛亮,王导早年也表现出惊人的战略预见力。八王之乱的早期他就认为天下必将大乱,力劝司马睿回到自己的封国琅琊郡,远离政治漩涡,培植实力,以图雄起。王导在八王之乱中周旋于皇亲宗室之间,胸怀匡扶晋室之志,慧眼独具,认为司马睿是他可终生依附之人,必能帮助自己实现雄心抱负。于是他全力推奉并非“正朔”的司马睿,屡屡出以奇谋良策。司马睿对他也是推心置腹,言听计从。

八王之乱后期,司马睿受到独揽大权的东海王司马越的信任,被命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州湘州交州广州等五州军务,任江东最高军政长官。但司马睿的势力并没有实际渗透到这些地区。王导策划,让拥有都督扬州名份的司马睿从下邳南下,真正实现对扬州的控制。司马睿于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移镇建邺(晋愍帝称帝后为避讳改建邺为建康)。史称:“(王)导与元帝有布衣之好,知中国将乱,劝帝渡江,求安东司马,政皆决之,号仲父。中兴之功,导实居其首。” (《世说新语?言语》注引邓粲《晋纪》)。司马睿移镇建邺后,司马宗室彭城王司马绎、西阳王司马漾、汝南王司马佑、南顿王司马宗或先或后,投奔江南,当时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作为龙。”

并非晋武帝直系的司马睿,虽为皇室贵胄,但势单力孤,本无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在一无禅袭,二无兵伐的情况下,司马睿能最终稳固江左政权,开创东晋,荣登大宝,王导实属居功第一人。

司马睿集团虽偏安江南,但也“由此承担了一个历史任务:开创江左政权,维系不绝如缕的中华种族与文化。”(阎步克教授《中国古代史》讲义)。在西东晋之交前所未有的大乱局里,汉族皇廷得以在南方续延王祚,中华文化得以向后世继续传承,王导居功厥伟。

当时北方战祸频仍,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王导曾劝司马睿借机收罗人才,当时得106 贤士,都辟为掾属,号称“百六掾”,这些人才如刁协、庾亮等人,后来在东晋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