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网络评传之东晋王导4 -- 秦大路

共:💬6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网络评传之东晋王导4

四、开发江南,绥靖北方

当时政治体制的特点是“门阀政治”。由王氏兄弟为首的士家大族掌握东晋军政大权与司马睿共同治理东晋的局面,被后世称之为“门阀政治”。这种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于东晋一朝的政治形态,是当时皇权不振、士族专兵这一现实决定的。虽然“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但也在一百多年里独领风骚。

随着北方士族和流民的大量涌入,如何振兴经济,如何安置流民,是摆在司马睿政权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政权建立初期,司马睿就采纳了王导的建议,大量吸收北方士人参与政权。同时,司马睿还在长江南北设置了许多侨置州郡县,安置流亡人口。对于北来侨民,他们始终抱有日后还乡的愿望,于是,司马睿和王导对侨民和原住民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为了照顾他们暂寓江左日后还乡的情绪,专门为他们设置了一种临时户籍―白籍。而当地土著民户的永久性户籍―黄籍之中。白籍侨户受到优待,可以长期享受减免租税赋役的待遇。通过这些措施,司马睿比较快地取得了北方侨人士族的支持,并使他们成为自己政权的支柱。同时,北方流民相对具有强悍的民风,良好的流民安置政策,也使东晋军队的兵源和战斗力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这一时期,大量土地,包括未开发的荒地被封给北方来的侨姓大族。比如王导本人,就被封80顷土地。司马睿政权把流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增加了国家赋税和财源。这些被封土地后来在南人北人的共同开发下,成为江南经济的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基础。自三国时代始,经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历代开发,原本属于贫穷落后地区的江南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至隋唐时代,南方经济已经全面超过北方。

在教育方面,王导首先提出兴学。司马睿登基前,王导就上书建议他:“帝王之要务,莫重于礼学”,要以儒学来复兴教育。王导在晋元帝即位后不久即上书主张“建明学业,以训后生”,“择朝之子弟并入于学,选明博修礼之士而为之师”,并把教育作为建立政权的基础。稍后不久,散骑常侍戴邈也上书兴学,也被采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王导抑或戴邈均从儒家思想来匡正时俗,笃道崇儒,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始终未离开经学,也说明儒学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当时天下一派玄风的包围中,儒学也就只能是一种教育办学手段,而非文化主流,

在外交方面,如何处理与北方胡族势力的敌对关系方面,东晋基本上采用绥靖政策。王导的“偷安江左,无志北伐”也是他一向受到批评的地方。吕思勉论及《王导传》时说:“此传颇能道出东晋建国之由。三言蔽之曰:‘能调和南方人士,收用北来上大夫,不竭民力而已。..帝之本志盖仅在保全江表而不间北方,即王导之志亦如此。故能志同道台。东晋之所以能立国江东者以此,其终不能恢复北方者亦以此。”

东晋的偷安由来已久,早在后汉刘曜围攻长安的时候,晋愍帝司马邺曾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负责都督陕东诸军事。实际目的是调动各地晋军对刘聪、石勒进行一次军事反击,以期达到缓解后汉对长安的围困,并进而达到收复洛阳的目的。但是,司马睿与王导合议之后,以“方平定江东,未暇北伐”(《资治通鉴》卷八八)为由,拒不执行愍帝要他进攻洛阳的诏令。

居住在京口的军谘祭酒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就来自此公)上书给司马睿,坚决要求出师北伐。祖逖的要求,使司马睿左右为难。建立并稳固偏安朝廷在江南的统治,是当时司马睿和王导的首要任务,北伐勤王之举倒在其次了。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因直接拒绝祖逖的要求,而激怒一部分有着光复中原志向的南渡北人,更不愿意留下一个不忠于朝廷的恶名。最后,司马睿和王导采取了敷衍的态度,一方面同意祖逖北伐,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另一方面则只给祖逖调拨一千人的粮廪和三千匹布,由祖逖自己去召募军队。然祖逖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后来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屡屡收复黄河以南失地,创建功勋。

昔日王导在新亭会上的铮铮豪言“戮力王室,克服神州”,此时终成虚话。当然,无志北伐也并非是一味的软弱偷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政治军事实力的对比。东晋政权草创,百废待兴,军力松弛,即使举国大兴北伐壮举,能否在胡人强悍的铁蹄下全身而退也是一个未知数。历史是一种必然,但有时似乎又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可惜历史从来不容假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