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老兵往事 -- dave1a

共:💬39 🌺20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老兵往事

老兵往事

引子

话说起来已经是去年10月底的事了,我邀父亲到北京小住一段,数次不应,也是意料之中。最后终于说动了,订好了日期,可是突然来电话要推迟。父亲解释:一个是市里给退休的转业的老兵每人每月增加50块钱,风传了好久,要到单位里落实一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出乎意料的:父亲原来的通讯员,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音信了,费尽周折找到了父亲的通信地址,从大庆把电话打到家里来,还约好这几天来看他,父亲问我记不记得关叔叔?有个外号“小木匠”,你上学时候读书用的写字台就是他给打的。。。。。。我仔细回想,桌子倒是印象深刻,从开始认字到高考,这张老式的桌子一直陪着我,对这位关叔叔的印象模模糊糊。父亲的声音有点失望,我赶快把熟识的会画毛主席像的,长着鹰钩鼻子李叔,春子的爸爸王叔,还有一顿至少一斤酒的黄叔叔。。。。。。。。。又叨咕一遍。

10天以后父亲到了,接他回家的路上,他就给我讲起来通信员关叔叔。关叔叔年轻的时候很聪明,手又巧,凳子啊、书架啊做的又结实又漂亮,就一直留在连部当通信员,连队舍不得放他复员,关叔叔自己也很愿意留在连队,他的老家在辽东的山区,很穷。就这样服役期满又超期服役4年多,直到有一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到部队要人,调门很高,要求是党员、 “五好战士”、。。。。。。关叔叔无一不符合要求,好像量身定做的,机会难得,关叔叔复员了,没有回老家而是到了大庆,一年前办了内退。

关叔叔的老家离本溪不远,关叔叔安排要回次老家,因为老父亲80大寿。特意在本溪转车,三十年没有联络了,怎么找啊?于是请了一个公安系统工作的朋友帮忙,利用户籍网络查找父亲。

可真是不容易:我们家已经搬了好几回了,父亲的单位合并到别的单位,父亲也退休10年了,最后没办法,查名字!本溪有100多万人口,关叔叔拿出当兵的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准备在大海里捞针!60岁以上的,还好,和父亲重名只有8个人。

于是,两个老兵隔了30多年,都已经是一头白发,关叔叔开口的第一句话:“指导员!”两双手紧紧的握在一起。像当年一样军礼。

父亲1961年8月当兵,隶属64军的高炮89团(有河里的兄弟知道高炮89团的信史吗),参军不到3个月就参加在大连城子瞳击落台湾p2v侦察机的战斗(战斗的经过容兄弟日后慢慢道来,又是一个故事,呵呵)。

65年提干,授少尉军衔,还没挂上,全军取消军衔,统一换服装。

69年3月“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关系极为紧张,边境的居民开始向内地疏散,满洲里的铁路工人背着枪上班。三北地区一下子变成了前线。

沈阳军区受命紧急组建守备5师,作为对策之一,应对中苏之间可能爆发的大规模冲突。父亲作为骨干奉调紧急北上,如此之急,命令下来一共3天,工作交接,安排内务。本溪64军各驻地准备一起北上的干部战士集结以后乘军列直达大兴安岭深处新的集结地,和沈阳军区辖区内各地匆匆赶来的一脸征尘的战友们迅速完成了沈阳军区守备5师组建工作。师前指已经进驻小镇——博克图。

守备5师就像地下冒出来的一样,一夜之间就一声不吭的堵在了东北交通大动脉滨州(铁)路上——当年苏军进攻日本关东军的三条进攻路线之一。

其中一任师长是大名鼎鼎的39军的战斗英雄,王少柏。美国人他不怕,当年在朝鲜已经动过手了,苏联人有什么可怕?不一样都是大鼻子吗?(东北土话把俄罗斯人叫大鼻子)

YY一下,今天随着东北优质大米走上全国各地家庭的餐桌,黑龙江有个地名“建三江”逐渐被老百姓熟悉起来,其实这里就是当年的“北大荒”的一部分,“建三江”名字呢,就是王少柏给起的。很有点个性吧,全是开口音,读起来声音响亮,干净利落。很有军人气质吧。

博克图是满语,意思是鹿鸣的地方。一个很美丽的小镇,座落在一些圆润而起伏不大的小山包之间。父亲在这驻守了十年,这里已经是我童年记忆中的天堂。小镇如此之美,和本溪(重工业城市,也曾经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到处是灰蒙蒙的楼房,天上飘着水泥或者是煤面子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一到春天满山遍野都是绿色,开遍了各种颜色的野花。天空总是蓝蓝的,空气有田野的味道。还有混杂在小镇居民杂色衣服中醒目的国防绿,亲切有加。

这里是父亲的第二故乡,也是我的。

以后故事里有我了,也开始有了我的故事(容兄弟慢慢道来)。

后来弟弟在这里出生,母亲给他取名“雪军”。弟弟出生那天下了一场好雪,整个世界都变成了银色。

这小子长大以后,不知道哪根筋短路了,自己把名字改成了“雪君”,听起来就像琼瑶小说里穿长衫戴白围巾,手里拿本线装书可有可无的男配角了。有气无力的。母亲对他溺爱,也就听之任之了。

父亲沉默少言,母亲走后,更加的沉默寡言。又受着高血压的困扰,每个月至少要拿出300元用于买降压药。退休金不多,从企业退休,每月只有1000几百块。市里要给退休的转退军人每人每月补助50元的消息着实让他高兴了好一段,终于,在春节前来了电话,消息变成事实。

我很惭愧,能给他做的很少,只能陪他聊聊天,放松放松情绪。

我们一起聊博克图,也只能是博克图了。

至少,都存在在我俩的记忆里。

至少,他把人生最好的时光留在那里。

至少,那是他为之骄傲的地方,为他曾是一个兵骄傲。

父亲当兵的18年间大部分时间穿着国防绿,“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中苏的边境一直保持着高压,到79年对越还击战的时候达到了高峰,备战的气氛一直很浓重,但始终没有打起来。国境线双方的军人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时刻准备着战争,十几年如一日。

这不是故事,而是一段历史。

实际上这个守备师组建的目的和边防部队完全不同。不是在边防哨卡巡逻值班。战争一旦爆发,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就要以手中已经落后于世界上大部分的同行的装备,用无比的勇气、智慧还有血肉之躯挡住、拖住全世界为之恐惧的苏军机械化战争魔鬼。为后方的野战部队争取时间。

据父亲讲:要求只要挡住三天。

可见当时两军技术装备和火力的巨大差异。

这也是当时的国情下中国军人不得已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也只有当时的亲历者才能深刻体味到实实在在的战争压力。

这10年驻扎很艰苦的,守备5师有了建制,配齐了干部,武器装备都已经到位了,碰到的第一个难题不是“苏修”的装甲洪流,是没有房子住,守备5师的历史首先是从在零下30多度的冻土上搭帐篷开始的。形势紧张的时候就要全副武装的在工事里过夜。但艰苦的生活与战争的阴影并不能压抑年轻身体里迸发勃勃生命的活力,神圣的使命让这些年轻的军官和士兵把这里当成了家,没有营房,自己盖,没有材料自己上山炸石头,自己上山伐木,一年以后,父亲住进了自己盖的营房,训练的任务一点没有丢下。

生活的色彩总是丰富多样的。营房初具规模了,形势也一天天的缓和下来了,小镇也慢慢开始恢复了生气,又一下子涌入了这么多军人,倒显得比以前更热闹了。接着操着不同口音家属陆续来队,当然还有孩子,有的住一段就回去了,还有的就变成了小镇的永久居民。

下面是我整理的和父亲的聊天的内容,讲一点普普通通的军人还有他们的家属的在这个大兴安岭深处不为人知的小镇博克图驻防的生活琐事。

预告一下:第一篇是《大号的副连长》

dave1a:老兵往事之“大号的副连长”

关键词(Tags): #守备5师#国防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