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揭开日本商社的秘密 -- 超级主义者

共:💬93 🌺6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美国第一”的假象

(三)硝烟后的真情

在我国即将参加关贸总协定之时,电视大战令人深思:在科技与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的美国,为什么在高技术产业化商品化之战中却节节后退?这是一个引起公众兴趣的“谜”。

1、美国的科技优势——无可争辩

代表科学成就、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数,在这方面,美国遥遥领先。1991年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共6人,美国就有5人,另外1人还是在美国工作期间获得的成果,而日本至今为止获得这一荣誉的一共5人,真正搞科技的凤毛麟角,与美国无法攀比。

美国的实验室以及从事研究实验的2.5万科学家,都是世界一流的,而日本却是二流,与美国差距很大。

美国的研究费用高达1300多亿美元(1989年),相当日、英、法、德的总和,而日本只有美国的1/3。

美国的研究成果数量多,质量高。以研究论文计,占世界总数的1/3,日本是1/8;以技术发明为例,美国登记的专利相当日欧的总和,而日本只占1/6;在世界500项重大技术创新中,美国占70%,日本仅占6%。

2、美国的经济劣势——也是事实

以代表国家经济实力标志之一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NP)为例,1940年美国占世界的75%,1950年下降到50%,1990年只剩下21%,而日本只有世界人口的2.1%,却生产着世界产品的15%。人均产值美国是2.1万美元,日本则为2.5万美元。以经济竞争能力的强弱排序,则第一是日本,美国排第三。在金融财政方面,1980年,世界最大的银行几乎都是美国的,而到1990年,世界最大银行的前8家都是日本的。人均存款,美国只有4200美元,而日本高达4.5万美元,相差10倍多。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15年来一直是赤字,如今每年有上千亿元的赤字,美国买日本货是日本买美国货的20倍。总之,不论从哪个角度看,美国经济都在走下坡路。美国主管科研与经济的能源部长哀叹:彻底输给了日本人!

3、败在何处

美国的科技实力很强,经济竞争却总是失策,关键就在于经济与科技脱节,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一环节上没做好。

其表现是:

(1)美国政府执意不介入企业活动,不参与“转化”、“结合”的组织活动,不注重制订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

(2)政府过分重视争面子的国威型科技项目,尤其是所谓“国家安全型项目”,投入极大,经济效益较差。而对“经济安全型项目”不闻不问。

(3)政府制订规划与政策,只找学者议论,从来不找企业家。从而使政府项目脱离企业,企业项目脱离政府,没有形成日本那样政企共存共荣的鱼水关系。

(4)政府与企业发现问题,都只想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开发,且只相信自己研究,而不注重借用别人的成果,走最省力的捷径。而日本发现和解决问题,都是优先考虑现有国内外可行技术与办法,将其综合归纳成“来于世界,高于世界”的新技术体系。

(5)美国人视远离生产的科学研究为高尚事业,而认为与生产结合,实现商品化是庸俗、低级,不愿干。这种价值观使美国的研究所远离工业区,寻求僻静优美的去处。其研究成果尽管不少,但无人搞技术转让,更无人愿为技术的商品化而献身。这就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使日本人毫不费力地从美国人那里拿来技术生产出新产品,再到市场上大把赚美国人的钱。为此,美国人骂日本人“白搭车”、“缺德”,图片:而日本人则讥笑美国人先天就缺少这方面素质。

(6)美国的企业家缺乏远见,只想赚钱,结果只赚小钱,而不能赚大钱,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退化。

作者简介:杨沛霆教授,从事情报研究工作30多年,是我国情报学奠基人之一,在环境科学、科技史、领导科学和管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树,先后发表专著12本和1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曾受到全国科技大会的表彰,现在是国家级管理科学专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