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人性的爱 -- Matt

共:💬20 🌺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既然看不懂,怎么知道“跟文化不沾一丝边”?还那么多惊叹号

摘几段孔庆东相关的话:

他特意分析了“怜惜”这个词。《神雕侠侣》里小龙女对杨过说:“是啊,世上除了你我两人自己,原也没旁人怜惜。”孔庆东发挥道,我们知道什么“你爱我”、 “我爱你”这样的话,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从西方贩运来的,我们中国人是不说这些肉麻的东西的,什么是“你爱我”、“我爱你”?“怜惜”是一个多么 好的词!我们中国人讲怜惜,讲恩爱。在古代,爱甚至可能不是一个褒义词。
外链出处

我曾经在讲爱情这个问题时说过我不喜欢“爱”这个词。我喜欢中国的词——怜惜。两个人感情好,不是你爱我,我爱你,爱这个词是没法落实的,因为分手的时候,也可以说:我已经不爱你了。中国人讲感情好,是讲怜惜。

梅超风是一个非常值得怜惜的女人,她并不是天生的“坏”女人。她本来是桃花岛上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但可惜的是,学习期间发生了早恋问题。她怕得不到老师的原谅,所以才和她爱的人远走高飞了,在江湖上自己创一门武功,虽然很厉害,可是学歪了。

爱情和学业,无论选择哪个,都是没错的。梅超风忠于自己的爱情,尽管她和她的丈夫被人看不起。我们站在她的角度上想一想: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承担啊——假如她的生活顺利的话,她的爱情顺利的话,她的工作顺利的话,她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

更好的一个例子是李莫愁。如果说,由于梅超风的武功太恐怖了,不能让人喜欢的话,李莫愁还是有几分让人怜爱的。李莫愁也是因为爱情不圆满,她又是一个特别 要强的女人,所以,她疯狂地向男人世界报复。退一步想,如果李莫愁有一段好的爱情,甚至找到了一个如意郎君——两个人卿卿我我,一块去北大、去清华读研究 生,她也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

“爱”这个字经常被说起。正因为经常被说起,所以它的价值就不那么大了。比如,我说我爱给本科生上课,不爱给研究生上课,我爱吃土豆,不爱吃地瓜,用的都是这个字。你绝不会说:我怜惜地瓜,不会吧?所以,我们说“怜惜”的时候,比说“爱”的时候更谨慎。

有人可能会问,“仁”是不是西方讲的“爱”呀?八十年代有一首歌叫做《让世界充满爱》,我们中国人多好啊,让世界充满爱,我们就这样爱了30年,爱来爱去,爱死了这么多人,爱得多少人家破人亡。为什么我们自从唱这个歌以后就没有仁爱了?

“仁”和“爱”有相通之处,但是不等同。我们看电视剧、电影里谈恋爱,一开始不说“我爱你”,而是说“我喜欢你”,然后试探试探,再说“我爱你”,好像这是个层次递进的问题。有时候爱被看成“高级的喜欢”。

按照西方人的观念,你爱一个人的前提是你喜欢他,你喜欢的东西你就对它好,你喜欢的人你就对他好,在中国古人看来这是低层次的。比如某个人,你不喜欢他,你讨厌他,但是他现在忽然从台子上倒下来,你要不要把他扶起来?在路边有人骑自行车摔倒了,你救不救他?你是否帮助他?你是否把他送到医院?所以仁的起源比爱要博大。不管这个对象你是否喜欢,即使不喜欢他,也肯帮助他、关心他,只因为他是生命。所以孔子讲的“仁者爱人”,不是西方的“喜欢”了以后的“爱”。——某个国家的制度我们不赞同,他们的领导人我们不喜欢,难道我们就整天骂人家是流氓国家,整天封锁人家、污蔑人家、寻机侵略霸占人家吗?

中国古代两个人谈恋爱,不会说“我爱你”,因为“爱”在中国古代可能不是一个正面的词,爱一个东西就好像是一种贪恋,是一种贪取,是一种私心的表现,而“仁”是博大、公正的。所以中国古人之间、夫妻之间不讲“爱”,而是讲“恩爱”,这个“恩爱”,是一种怜惜,其重点在于“恩”。就像金庸小说里,小龙女和杨过是一种相互的“怜惜”。

自从中国人放弃彼此的怜惜,学会说“你爱我”、“我爱你”,大街小巷“爱”得跟大白菜一样之后,离婚率逐年上升。金庸小说里有个人物的名字非常好,叫“包惜弱”,我们要怜惜柔弱的人。男人和所谓“强者”,也有其柔弱之处,也需要怜惜。有力量的人帮助没力量的人,强者怜惜弱者,这是侠,这是仁。由仁而生爱,你对一个人本不怎么喜欢,但是首先你知道他是一个生命,你尊重他是一个生命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他有值得你喜爱的东西。任何一个“坏人”,你换一个角度会发现他的优点。比如我去买东西,被卖货人欺诈了,在公交车上被售票员欺负了,吵架的时候我很生气,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坏人。但是走出商场,回到家里,我换个角度,我就知道他不一定是坏人。可能他回到家也是一个好父亲,他也有可爱的地方,我把他当成一个完整的生物来看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