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输出价值观和抢夺话语权来看,儒家比社会主义更有利用价值 -- 脑袋

共:💬265 🌺37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求益不求胜

“思想无所谓高下.也无进步落后之分.”这种想法往往产生于对“解释一切,包容四海,颠扑不破”的想法的失望。不客气的说,这两种想法是同一块硬币的阴面和阳面,是人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的结果。

不是“战胜”。古代的儒者早就说过,对话的目的,是“求益不求胜”。(平常所说“胜利的空虚”,即意味着,我们从所谓“胜利”中没有学到什么,没有获得“益”处。)

例如,荀子是怎样“战胜”辩者的呢?他在回应辩者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新的辩者。由之而得到的新的成果是在孔子那里找不到的,(否则,儒学就不会有发展)但会得到孔子的印可(如果孔子复生)。这些新的成果也可说是出于辩者的恩惠了。

因此,不仅仅是“敌人”, 杨、墨也是孟子的老师,佛教徒也是理学家的老师,等等。

儒学和它所回应的学说的关系,颇类似于斯宾诺莎和笛卡尔的关系:

“斯宾诺莎把笛卡尔主义作为过滤网使用,而且以导致一种新颖而非凡的真正哲学的方式而使用。这种哲学与旧的哲学毫不相关,与笛卡尔主义也没有关系。笛卡尔主义从来不是斯宾诺莎的思想,它更像是他的巧辩方法。”(德勒兹《斯宾诺莎的生活》。按:平常的看法是:斯宾诺莎主义是笛卡尔主义的完成,这是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对儒者来说,不是要回应的对手,而是“命运”(就拿破仑的用法上说)。我前一篇就是要反对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结合起来的吓人想法。

至于回应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其实也不过是为新时代的儒学提供一种“过滤网”,一种“巧辩方法”。

儒学从古到今,可以归结为一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同时又是“为己之学”。所以,很遗憾人们对之发生的许多有点不着边际的反应。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