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 日据时代的台湾情形(五)-- 神社的历史痕迹 -- 北宸

共:💬22 🌺9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 日据时代的台湾情形(五)-- 神社的历史痕迹

日据时代的台湾情形(四)-- 皇民化教育

历史或许是事件,年号,各种政治鬥争的名词累积; 有时我却更愿意把她看待成是处在其中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们,每日生活的总合。

即使是冷冰冰的建築物,也有著他独特的表情与或许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的朋友,是否愿意和我一起透过照片,感受这段看似模糊,实则依然清晰的年代。

神社

日据时代统治後期,军国主义逐渐抬头,为了灌输大众的皇民化思想,台湾总督府於昭和十四年 (1939年) 发出通牒,要求将传统的寺庙空洞化,以日本的神社替代寺庙。

除了宗教外,总督府规定本岛人不能过农曆年,必须过日本的阳曆年,并且要求每家每户在门旁摆置松树,并在其上紮上草绳与白纸。

当年的老人回忆这是非常让人感到反感的事情,因为这简直像是在办丧事,非常地触霉头,因此很多人私下还是会偷偷地过农曆年。

蓬勃发展的神社,并非岛上的专有现象,随著战争脚步的靠近,日本本土也积极地进行神社的奉仕与扩建,台湾桧木的订单也因日本内地的需求而倍增。

人们装模作样地依循遥拜宫城与神社的複杂程序,那时甚至在东京的电车上,途径明治神宫前,乘客都被规範成必须脱帽致敬。

而台湾的学校也时常举办学生参拜神社的活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台南女高参拜神社

在当时的报纸上,一些日本内地的知识份子倒是对这样的风气不以为然。

在当年的《台日》报纸,《明信片随笔》专栏中,常可见到以下的读者投书:

”废止本岛人的寺庙,设立神社一事,仿佛是强迫人吃下他们讨厌的大餐,即使那份大餐含高热量或含有丰富的维他命,造成的结果还是一样的吧。”

”打著内(地)台(湾)一致的口号,形式上一个劲地要求模仿内地,反而会让人感到拘束,应该建立一个能顺应台湾风土的生活方式,等到能忘却内地,体会在台生活的美好时,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台一致。”

"台湾的俳句诗人,请作属於台湾的俳句吧,不需要迎合内地。台湾这块土地不是有著那盘根错节的榕树,与椰子树林立的港口吗?

实在不需要因为某些内地人无法理解,就苦吟园中的樱花啊。"

然而当时台湾基层的行政机关,在接获总督府的行政命令後,竞相开始广建神社,并以「一街一庄一神社」为目标,希望藉此改变台湾人的传统信仰,将台湾人改造成为真正的日本皇民。

一些不愿意让其学生参予神社祭祀的基督教会学校,如台南的长老教中学,在一次参拜神社的活动里,学生刻意赤著脚从神社前经过,引起当时文教局的强烈批判。

但也有老人回忆当年参拜的神社中,不少供奉的是大自然里神灵化的万物(海洋、高山、大树……),光复後神社的颓圮就像少年记忆里的一部份,突然被抽去了一般,让人感到一丝失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台湾神社於明治33年(1900年)年9月18日创立,祭神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及开拓三神,在昭和19年 (1944年)增祀天照大神後,改称台湾神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治时代的台湾神社,木制的门型牌坊又称“鸟居”,在神道里代表神界和人界的划分之门,走过鸟居,就是进入了神界。

台湾神社在战後拆除,改建为台湾大饭店,民国41年(1952年),再由蒋夫人美龄接手,改称为「圆山大饭店」。

台湾神社留下的遗迹不多,最完整的应属这座石灯笼,与现在国军历史文物馆(军史馆)前,一门日本的战利砲(英製5吋阿姆斯拖朗後膛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原台湾神社的石灯笼,应园林造景需要,现放在圆山儿童育乐中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石灯笼上的文字已凿平,只有基座上的捐赠者人名,依旧清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英製5吋阿姆斯拖朗後膛砲,砲尾部份刻有「No.5590,SIR W. G. ARMSTRONG & Co., 1887」字样

特别想要提这座日本战利砲,是因为它来自改变台湾命运的中日甲午战争。

底下是国军历史文物馆门口展示的介绍,或许是因为内战的关係,读後不知为什麽,不觉振奋只有些酸楚:

「此处陈列之大砲为1887年製(五)英製5吋阿姆斯拖朗後膛砲,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日军掳获此火砲,1906年献纳於台湾日本神社展示。迨二次大战胜利,日本投降,台湾光复,神社拆除改建为圆山大饭店,移展於本馆前,百年国耻,终得洗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宜兰神社旧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宜兰神社现改为宜兰忠烈祠,祠内中央正位奉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灵位」

宜兰忠烈祠铜马旁侧,放置了两辆国军的M24型霞飞式坦克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24型霞飞式坦克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第一辆可以空投的战车,也是台湾在1950年代接收的美援军事装备之一。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日本神社的鸟居,塗上国徽的美援战车,就这样一起度过了数十年的黄昏与晨曦。

走在宜兰忠烈祠里,是否会感到百年来迅速飞过的时空背景,在此时此地被凝固定格了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基隆神社完工於明治44年(1911年)年底,祀奉日本大物主命及崇德天皇。

台湾光复後为了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记忆,各地方政府纷纷拆除原有神社旧建築,改建为中国传统的建築。

基隆神社也在民国61年(1972年)时改建成基隆忠烈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昔日神社的遗物只剩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其底座标示著大正八年(1919年)的刻字。

石狮子(日本人称为「狛犬」),由於源出中国,又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因此台湾光复後日本神社多遭国民政府拆毁,但石狮子通常置於原地,仅将基座敏感的日本纪元塗毁。

桃园神社是日治时期日本人在台湾总共建造的二百多座神社中,唯一完整留下的一座。

这座融合了唐代、日式、与台式三种不同的独特建築风格,是由台湾本岛生产的桧木所构築,落成於1938年。

1985年时桃园神社因多年乏人管理,破烂不堪,桃园县政府本有意将其夷为平地,重新整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中国宫殿式建築。

最後在学术界的坚持与当时大多数人较能以客观的情绪看待历史的环境下,神社被完整的保存下来,桃园县政府耗资新台币八百多万元加以整修。

1994年,改为供奉殉难军民的桃园忠烈祠,并由内政部公告为国家三级古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桃园神社老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桃园忠烈祠,照片取自《 桃园古蹟建築网站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桃园忠烈祠,照片取自《 桃园古蹟建築网站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桃园忠烈祠,照片取自《 桃园古蹟建築网站 》

这一阵子看了许多神社的资料,其中一张汐止神社的照片,却最是让我动容。

昭和14年的汐止神社,光复後遗址改为忠顺庙,今日忠顺庙主祀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时的「保仪大夫」张巡和许远。

门前的石碑上刻著已故副总统陈诚於民国46年(1957年)所题的庙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就像岛上随处可见的寺庙般,静穆的忠顺庙,是那麽地不引人注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然而仔细瞧看门口这块石碑,赫然发现石碑上面还遗留著尚未抹尽的旧字迹。「顺」字上下方,「止」和「神」两个字清晰可见。

不知道为什麽心头一阵激盪。

想到了早前所读到的文献里兴建汐止神社之前四年的事了。

在昭和10年(1935年)时,台湾总督府为庆祝日本在台统治40週年,盛大举办了「始政四十週年纪念台湾博览会」(又称台博会),邀请了许多各国政要贵宾莅临参观,中国福建省省长陈仪也在受邀之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福建省省长陈仪1935年在台,参加为期五十天的台博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一年的《时代》杂誌(註: 1935 March 18),基于中国现状的考虑,选择以汪精卫作为封面人物,

世间在看中日外交关系究竟是战?是和?怎麽战?怎麽和?

祖国的官员此刻到台湾观摩日本统治故土的近代化成果,这样的行程或许有著当日的时代背景。

只是这是庆祝活动,难免让人感到离开故国四十年的这块土地,或许已是完全不需异议地这样被视为理所当然。

台湾日治时代所谓"近代化"的背後,多少民间的传统信仰习俗,粗暴地被丢弃。

终战接收台湾後,为了政党的迅速确立巩固,又是如此急切仓促地不容片刻的缓衝与等待。

石碑上的「顺」字,每一个新来的统治阶层,都是这样要求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吧。

只是那底下隐然的刻痕,怎能让人不联想到,其实那就像岛上那一整代人生命中,难以輕易抹去的历史烙印。

当弱势的群体文化碰上了强势的主体文化,刻意地遗忘与掩饰是否是不变的宿命?

日治时的「皇民化」是如此。

光复後的「正统化」是如此。

就在不久前的「去中国化」又何尝不是如此?

[待续]

元宝推荐:禅人, 通宝推:西伊,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