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跟着老萨侃爹1 -- 老引北京

共:💬86 🌺55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段事情,曾听老尹提起过,比他写得还要精彩

这主要是人说子承父像,看老尹的动作,依稀能够想象他家老爷子当时的风采。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颇慰藉的,是老尹讲到老爷子虽然后来被关所里八个月,行动不自由,却没人给他罪受 – 一方面到底是自己单位,有人情呢,另一方面,大概联动也确实干得太过火了,不太得人心,都憋着剃剃这笼刺头呢。

有朋友认为,这是军代表想整尹老,我的感觉也不太象,因为这个整法军代表自己的危险性太大。当时这种事情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全看上头刮什么风。军代表整人是为了立功,和尹老没有死仇,虽说事情闹大尹老责任肯定比他大,但尹老杀头把他判一个无期也犯不上啊。

文革时候这种传错话的事情常有,在日本有位忘年交的常先生,当年在东北建设兵团,回忆有个过分热心的干部把林副主席的话当最高指示传达了,当时也没什么,到九一三出了事儿,到了儿被作为林彪死党揪出来,斗到整天抱着大树给北京中央军委发报 – 用南方话说,给斗“癫”了。

曾答应老尹他写完了合上一段,那就说说一般老百姓眼里的联动吧。

联动在历史上究竟如何评价不是我等说了算的,但联动的确是个颇为特别的组织。后来很多号称“兵团”的其实也是乌合之众,联动肯定不是,它的成员多是军人家庭子弟,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所谓二踢脚集合就是唯有他们才想得出来的独特招法。

不过,不掺合政治地说,联动的名声的确不大好。以至于我小的时候,如果有谁在胡同里骑车太快差点儿撞了人,仍然可以听到有大爷大娘喝骂 – 稳着点儿,这么大人了,怎么跟联动似的?

我没有经历过联动活动的时期,但从胡同里长辈的描述中,感到联动在老百姓中口碑不佳,他们认识的联动,多少有点儿崇尚暴力,没人敢惹,而且似乎是优越感极强的一群高干子弟,特别重视等级,连一般军队大院的孩子都看不上,狂得厉害。

东四四条口有个商店叫两义铺,当时有两个“联动”红卫兵一连几天到两义铺门口找把椅子坐着,手里拎着武装带,看见过路不顺眼的就冲你钩钩手指头,说 – 过来,什么成份?

成份不好的固然要挨打,回答慢了也要挨皮带,成份好的也是白挨。

后来,据说是一夜之间,被“上边”就给取缔了,变成了“老红卫兵”,这些在文革早期很跋扈的人物,后来多半命运悲惨。有些人经过这个磨砺,倒是真变成了明白人。

然而也有至今理念不改的,有位《新民周刊》记者告诉我,采访一位老联动成员,他至今认为邓小平时代后平民获得了最好的职业,薪金,生活方式和社会升迁的机会,这都是从高干子弟们手里“夺走”的,他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来形容这种“身份归零”带来的真空状态的痛苦。

也许,这就是当年联动难成大器的原因吧,只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群众路线”。他们父辈所追求的平等精神,为穷苦人打天下的理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种住在哪里给哪里老百姓挑水的作风,在他们身上都看不到,怎么能成功呢?

当然,这是根据二手材料综合的看法,毕竟没有亲眼见过联动的作为,也未必全面而正确。

然而,联动当时敢当街打人,而且无人敢管,当是真事。如此跋扈的一群人物,尹老敢去剃他们的头,那份豪迈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这份经历,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其实那个时代的高干子弟,并不都是这样张狂的。文革中杨尚昆的儿子下放到隆化县,在鹰爪营子中学当老师,带着学生上山写生,自己编辅导教材,到现在当地的老人还记得他。有一次,刘萍萍路过隆化,来看他,两个人在火车站说话,许多老百姓悄然议论。看到大家好奇,杨先生大方地对大家点点头,说,我是杨XX,是杨SK的儿子,她是刘少奇的女儿刘萍萍,我们两家都是黑帮,大家愿意看就看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