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物】浪迹天涯的人们远未到齐――怀念马骅 -- 邝言

共:💬6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悲伤的事情那么多。。。

马桦做过《藏羚羊》,所以他出事的事情我是从另一个也曾经做过藏羚羊的嘎玛卓嘎那里知道的。再后来就不断从一些朋友听到关于他的事情。

马骅说――

有时候,桃花的坠落带着巨大的轰响,

宛如惊蛰的霹雳。

闭上眼,瘦削的残花就回到枝头,一群玉色蝴蝶仍在吮吸花蕊,一只漆黑的岩鹰开始采摘我的心脏。

这一篇报道比较实在

-----------------------

生前好友朱靖江忆马骅:那脱不下的藏袍

--------------------------------------------------------------------------------

http://www.yndaily.com  2004年06月30日 11:13 云南日报网

 

昨日下午,在福特基金会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论坛讨论会上,本报记者巧遇马骅生前好友、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世界电影之旅”的编导朱靖江,从他那里记者了解到马骅决意到德钦当志愿者的前前后后。

朱靖江和马骅相识于两年多前,那时,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为北京大学做了当时比较有名的“北大新青年网”。当时,马骅主要负责网站的文学板块,朱靖江则主要做电影板块,都是“北大新青年”最受欢迎的板块。“可我们都是‘空想主义者’,网站根本赚不到钱。”朱靖江笑着说。正是那两年多的相处,使这几个“空想主义者”成了好友。离开网站后,马骅和朱靖江一起合作,出过许多书,“马骅和我一样,毕业后就在各个城市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做电影,而他基本都在做文化工作。”

去年的一天,在城市长大的马骅对朱靖江说:“你给我找个安静的地方,我想去当个老师。”朱靖江马上想起了1997年曾去过的德钦,就把马骅介绍给自己早已认识的郭净,郭净立即联系了德钦县旅游局长扎西尼玛。于是,去年3月,马骅来到了明永村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他(指马骅)一直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崇尚自由,喜欢过随心所欲的生活,而且他对各种文化都有研究,可能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在藏区教书的原因吧。”郭净说。“马骅做人很低调,去了德钦之后,很少和我们这帮朋友谈论他在当地的事情。如果在他支教后我没去德钦的话,可能根本不会知道他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朱靖江说,“去年11月,我参加一个节目的摄制,刚好要去梅里雪山,就到明永村探望马骅。他生活得非常清贫,但却做了很多的事,给我的触动真的很大。到那时,我才知道一个人对自己的物质要求可以那么简单。”

据朱靖江介绍,“有一次,我坐在马骅的床上,看他给孩子们批改作业。他非常耐心地纠正孩子们作业中的每一个错字;孩子们不时走进他的房间交作业,他就和孩子们开玩笑,孩子们都很开心。看得出来,马骅是真的很喜欢这些孩子,而孩子们也非常喜欢他。最可贵的是,他没有任何大城市人的架子,非常认真地学习着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那里的人都把他当作自家人一样。他还和我说他一定要把自己所教的4年级的学生送出校门,送进中心小学。”

朱靖江还说:“那次临走时,我拿给马骅1000块钱,以备不时之需。没想到今年春节他回北京时,给了我两张收款条,每张500元,是两个孩子的学费收据。我真的没想到他会那么做,这真的深深地感动了我。”说到这,朱靖江有些激动,“我觉得在德钦的生活对他有很深的影响,春节放假回到北京,他就一直穿着藏袍,都不愿意脱下来。”

“其实马骅准备今年7月份就离开德钦了,我们一直在商量他离开之后做什么,本来他想去读历史博士研究生,另外有一个国际环境保护组织想在德钦附近的白马雪山做一个项目,想请马骅做项目主管,他也表示有很大的兴趣,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事。”朱靖江难过地低下了头。

“马骅有理想,也很自由,他是个诗人,喜欢唱歌,都是自己作词作曲,一直生活得很有诗意,经常和我们一起喝酒、聊天、唱歌。”朱靖江说,“德钦神圣的气质感染了他,雪山征服了他,他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我想,他所生活过的明永村,将会是我们那帮朋友今后经常去的一个地方,不是为了看冰川,只是为了单纯地去怀念马骅,可能只是在那个小学的篮球场边,坐那么一会……” 孙 潇(春城晚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