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白话之诗词启蒙 -- 张声语

共:💬71 🌺18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大白话诗词启蒙之五

第五讲 兴于唐 续一

前言:我发现前面我贴一到四的时候顺序不太对,把一的好回帖全沉下去了,希冀没有人埋怨我。。。填坑有点慢,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真慢,而且马上又面临一个不短的喝水期,所以还是先把已经有的东西贴上来,虽然有些考证做得不严谨,不过在河里冲刷冲刷,沙砾一样也可以去得掉的,而且肯定会比我自己戴着副近视眼镜来挑快得多。

前面说过了李太白,这一讲将要一口气跳个几十年来说说可以算作唐代隐逸文化的代表之一(仅仅是之一)的                                       玄真子张志和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名字。张志和的原名是张龟龄,字子同。正所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不同与今日的是,龟是十分受古人尊敬的灵物。史记就有这么一篇《龟策列传》,主要是说占卜之类的事(关于乌龟,我自己就有个大笑话——小时候一直满怀喜爱地把都江堰二郎庙那附近驼碑的类龟生物称呼为“好可爱的乌龟”,后来读书才知道那是赑屃,是龙子之一,几近绝倒)。唐代时候名字中带“龟”的可不少,前面提到的梨园子弟李龟年算一个,另外还有甫里先生陆龟蒙,也算是个隐逸派,他这个隐逸派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各位容我在此多说些题外话吧。

唐代的隐逸文化和道教文化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的提倡:李唐政权自己把自己和李耳扯上了关系,当然要对其意识形态大力吹捧。就这样,作为“国教”的道教,其人生哲学影响了唐代一批又一批才子,故而在仕与隐的抉择上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很多人既不是死活都要入仕,也不是非要当鲁宾逊。而关于唐的专职隐居和业余隐居人士呢,我把他们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李太白式——即偶尔隐居或者称亦仕亦隐型。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实际上是以隐待仕,有仕则仕,无仕则隐。而且,那个年代跑去隐居颇有点炒作自己的味道,搞不好就会因为隐得太出名而找到切入仕宦的好机会,这条路子正是俗称的“终南捷径”。当然也还是有人是隐居读书来进一步深造和提高自己的。

第二类,张志和式——即先仕后隐或者称“偶不干鸟,您另请高明”型。张志和,孟浩然,戴叔伦都应该在这一类。这一类人,有的是仕途上受了打击,心理承受不了辞了职,也有的是自己觉悟高,主动向领导要求隐居,而且他们家里还是多少有点资产,能够使他们不用担心生计,只潜心山水和追求道教的所谓“心斋”、“坐忘”、“丧我”、“虚己”、“物化”、“静一”等等等等,除此之外,也就是广交文人雅士,大家唱和一番,下面要讲的渔歌子正是唱和之作。

第三类,陆龟蒙式——实诚散人型。这种人似乎比较少,他们的隐居也更像是从官场退回到了普通百姓中的生活里来。以最典型的陆龟蒙为例,隐居之后为了填饱五脏庙,不得不自力更生,种田养鱼,喂牛盖房,居然成了个有二十几个帮工的农学家,此外,文人的本性也是忘不了的,吟诗作对也是必须的。

瞎扯到这里,还是回归正题上来说张志和。

这位“张龟龄”有两位兄长,其中一位叫张鹤龄,另一位叫张松龄。从字面上看,这哥仨的名字无非体现的就是一个统一思想——长寿。至于“张志和”这个大号,那是他老人家仕途上春风得意之时肃宗皇帝所赐的。后来不想做官了(因为没有明确年代,没办法判定此人是否符合九霄兄和华恩兄都提到过的“隐士之十一年原则”),成天就钓鱼,画画,填词写诗,玩玩乐器,自称“烟波钓徒(一说叟)”,成了一个极有名的创作型歌手和画家。(后来金庸在射雕里似乎有用这个号,各位河友自己去发掘他是用在哪里的吧。)说他是第二类的代表人物的根本原因是:他经常“沿溪垂钓”,但却“每不投饵”,因其“志不在鱼也”。这和太公望钓鱼的“志不在鱼”可不大一样,姜太公是为了炒作自己吸引某人的注意力,而他是在借此进行道家的修炼。所以说,他受道家的影响的确很深,他父亲也是个偏好道家的知名学者,叫张游朝,也难怪。

张龟龄大哥有几个朋友很有名气,一个是陆羽,就是成天到处喝茶品水,评了一堆天下第几泉的那个;另一个就是颜真卿了,不适合我的费神的颜体的来源;还有诗僧皎然也算是那一伙的。

来看词吧。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又称渔父渔父歌,单调,二十七字,四平韵,与双调、五十字、叶仄韵的《渔歌子》无关,万树《词律》和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等书把两者混为一谈,应予纠正。这个词牌正是精于音律爱玩乐器的张子同借鉴民间渔歌而作,故名为渔歌子。

回到这首词上来。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呢?

好在张志和是个非常杰出的画家。他的画被颜真卿夸过,诗僧皎然也夸过,那可不是好这么简单的字可以描述的,准确地说,是被称为“逸品”。这个“逸”字的意思就是,超凡脱俗,而且是在一种飘逸随意的潇洒状态中轻轻松松地让一众人等无法望其项背。而这个“逸”字,如我们所见,被淋漓尽致地用在了这阙词里。

下面,就我多年前画水墨的一点点小经验(其实基本不画山水,汗),来给大家讲一讲我想象中的这一阙以画为词的山水。山水画,和花鸟一样,也是分著色与水墨两种,这幅渔歌图若是仅以墨色深浅变化的水墨画就有点可惜:白鹭在粉桃的飘落中展翼飞向苍冥没有办法那么鲜明了。所以,暂且推断其为著色。到这里,还得再猜是哪种著色,既然有桃红,那么就猜浅绛式的吧。如若是浅绛的话,那么,青箬笠绿蓑衣和山石就是植物质而非矿物质的青绿,这样的话,这一片山水的皴法必定是以勾勒为主,渲染烘托,皴相对较少的青山绿水。说到这里,向没有国画基础的河友做一点解释,所谓皴法,是为了体现山石脉络高低的笔法,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类似速写一样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描绘山脉的走向,山上的起伏凹凸。皴法体现的是画家对事物观察的角度。皴比较少,自然要有其他笔法来填补,比如,用笔来往复擦染山色,用点来拥簇为山松,来零散成艳桃,至于白鹭,鳜鱼,流水,着箬笠蓑衣而立的渔人,我还是偏向于这几个元素是大写意的粗笔来抹,或者是没骨,这样更有在具象中抽象的感觉,更显和风细雨,随心而动。张志和说“不须归”是一种比较出世的说法,表明他“世事于我如浮云,何用浮名伴此身?”的道家心态。

关于张志和的《渔歌子》,另有四首风采全被此词冲淡,在此不再引出,有河友需要的话我再贴上来。

张志和这首词的牛程度是没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视的,当时即有柳宗元,颜真卿的唱和之作,后代的像李后主苏子瞻等也是钦慕非常频频引用,甚至连日本天皇也和作了五首,从此在日本引发了新一轮的“哈中”热潮。

最后要交代的是,他的死很玄妙,颜真卿的碑文虽然详细地叙述了张志和的生平,但关于张志和的死,却说得非常含糊。此文最后只说:“忽焉去我,思德滋深,曷以寘怀,寄诸他山之石。”据《续仙传》的记录推断,他是在吴江望平用了道家水解(道家认为,这是一种升仙的方式),说白了,就是在江中自绝于人民。

元宝推荐: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