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木乃伊到李时珍的药方 -- 江城孤舟

共:💬33 🌺9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从木乃伊到李时珍的药方

2003年末到2004年初,我国曾经迎来一次盛大的文化交流活动,那就是“埃及国宝展”在华举办,数百件古埃及的珍稀文物先后在上海与北京吸引了数十万人的眼球。或许也有不少河友曾参观过这些国宝的吧?在此本人倒可以小小地自夸一下,我看到这些文物的时间或许不比你们早,但次数应该比你们多,而且还没花一分钱,因为我就是当时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之一,如果您在当年的北京参观了埃及国宝展,也许那个时候您就已经听过我的讲解了。

后来中国国家博物馆闭馆装修,我也一度回乡工作,从此洒泪告别义务讲解员这个岗位,但那段日子依然是我生命中闪光的一段回忆,有时也向别人提起。埃及国宝展当时展出的文物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从石膏法老像到金质圣甲虫首饰,从雕刻有面包美酒的石板到死者之书的彩绘棺材,堪称无所不包,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真实的木乃伊,因为根据埃及文物法律,木乃伊是严禁出国展览的。不过由于当时展出的重点之一就是埃及人的丧葬习俗与相关文物,所以我也费了很大气力去背诵那些说明文字,自认为在讲解中绘声绘色,还是很吸引观众的。而后在与熟悉的女生聊天时,本人有时出于促狭之心开玩笑,就喜欢在她们进餐的时候提到这个话题,然后逐渐把题目引导到木乃伊的制法上去,再卖个关子,如果她们坚持想听,基本上都会以大倒胃口而结束。

古埃及人相信,死后人的灵魂进入冥界,如果能通过审判,那么其生活是与人间一模一样的,所以要给死人陪葬上各种器物,让他在另一个世界里使用,要陪葬食品和美酒,让他在冥界享用,如果所需食物数量很大的话,可以以图画的形式刻在石版上,也算有效,还要陪葬各种人偶,让它们替主人在阴间做各种杂务。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死者必须保存自己的尸身,如果尸体毁灭了,灵魂也就完蛋。古埃及最著名的神话,是女神伊西斯寻找丈夫奥西里斯的尸身,并最后使其复活的故事。出于这种信仰,埃及人开始以一种神圣的心态制作木乃伊。

在人死后,古埃及人先是停尸哀悼,举家痛哭(据说还可以雇人来哭),然后将尸体送到专门的地方进行处理,祭司戴着胡狼神阿奴比斯的面具,象征以神力处理尸体。关于具体的处理方法,希罗多德给我们留下了详尽的资料。

第一,用融化的松脂涂在面部,保护面部形象,防止它干燥得太快。

第二,对脑浆进行处理。工匠将凿子从左边鼻孔塞进去(本人注,一般要给木乃伊安个木质的假鼻子),将筛骨捣碎,再用工具在颅脑中转动破坏脑髓,用一根很细小的长柄勺从鼻孔里伸进大脑将脑浆舀出来,最后把一些药物和香料塞进空空的头骨中去。脑浆一般不保存。

第三,取出内脏。胃、肠、肝、肺是在肚皮左侧切口取出的。后有棕油作清洗液,洗净胸腔腹腔。以上器官时而被整齐地包在松脂团里放入木乃伊的腹中,时而分装在有盖小罐里,再放罐入腹中。小罐从古王国到新王国越来越复杂。开始是些简单的罐盖,中王国时出现有人头形的罐盖。第十八王朝早期,罐盖由神像“荷拉斯的儿子”们守卫着神圣的内脏四器官。但古埃及有忌讳取出心,他们把心看成是智慧的象征,想方设法将其留存在体内。新王国时期的《亡灵书》中就有三个值班人轮流值守心的记载。

第四,脱水。这是很重要的干燥程序。工匠们先填进用布包的泡碱和其他临时填充物,然后把它置于干燥的泡碱粉里约40天,待吸干了水分后,取出里面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没药、桂皮、泡碱、锯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后细心地缝上切口,贴上一块画有荷拉斯眼睛的皮,因为古埃及人想象这种皮有强大的愈合力和保护力。

第五,化妆整形,木乃伊的皮肤为了保持其柔软性,于是选择性地涂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蜡、松脂和柏油混合物,给皮肤美容。木乃伊的眼睛则用亚麻和石头填上,非常生动形象。干尸上最后涂一层松脂防潮,化妆师还在木乃伊的面颊上扑上一层胭脂红,头上戴好编辫的假发套,穿好衣服,配上最好的珠宝。

第六,包裹。埃及人认为包扎尸体是充满险恶的,于是就以祷告伴随整个包裹过程(一般为15 天)。包扎尸体的手每动一下,就伴有一次庄严的祈祷或神奇的符咒,同时把护身条符放在亚麻绷带间。他们很重视将其放在心脏位置处,而护身符一般都用绿色石头做成圣甲虫或人心的形状,上面刻着“保持死者的心,使它不产生危害主人的东西”之类的词句。其他的护身符则紧贴放在木乃伊身体上,或裹进亚麻布里。

但本人还得指出一点,即使作了以上的种种防腐处理,也不能绝对保证尸体不腐烂。说实话,许多木乃伊能保存到今天的主要原因得益于埃及干燥的气候与土壤,假如埋葬地点换在中国的江南,早就腐烂得一塌糊涂了。实际上,中世纪的阿拉伯历史学家麦斯欧迪在《黄金草原》里便记载了:在公元893年,伊赫希德·穆罕默德·本·图格吉曾经让人去盗墓,发现了一些“用某种木头雕刻的”“站立着的雕像”,砸碎后发现里面藏有腐烂的遗体。这所谓“站立着的雕像”,今人看来就是埃及的人型棺材。而当时的盗墓者还在这些棺材旁边发现了一些“类似双耳尖底瓮的容器”,这应该就是古埃及人用来保存内脏的容器,但他们的内脏与尸体还是腐烂了。

好了,埃及的木乃伊,就先介绍到这里。但说了半天,我还是没有提到“木乃伊”这个词的来源。在现在英语里,mummy这个词的适用范围是很广的,维基里把意大利、南美、北美发现的古代干尸都统称为木乃伊,电影《木乃伊3》都跑到秦始皇陵去了。而日本人也仿照这种说法,把我国的“楼兰美女”,“肉身成佛”以及日本本国的“即身佛”也归纳成“木乃伊”。不过这些干尸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楼兰美女”是因为新疆气候干燥的缘故。而日本的“即身佛”之所以不腐败的原因,日本人自己认为是由于在生前将糖分和皮下脂肪耗尽,体内水分很少,又在入定前饮用含漆汁的茶而呕吐,又再次脱水,且含漆汁的茶也有助于杀灭细菌,再随即入墓埋葬的缘故。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死后腐烂的例子,这与遗体所置的环境息息相关,现在日本保留下来的“即身佛”只有18具了。

但这些毕竟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表达相差太远了,我们所指的“木乃伊”还应该主要是中东那片土地上的玩意。英语的mummy是根据拉丁语mumia来的,而拉丁语中此词又来自于古叙利亚语mūmina'i,究其本源该是古代波斯语mūm“蜡,黄蜡”之意,在后来又转义为“软沥青”的意思。

在古代的阿拉伯世界里,软沥青和与之相似的矿物质是直接入药的,据波斯人盖兹威尼(al-Qazwīnī,1203—1283)的《地理志》(Athār al-Bilād wa Akhbār al'Ibād)记载,在波斯的艾莱疆城有一座山,山中有岩洞,里面出产“白色的优质的木乃伊”。这个洞被严格看管起来,每年只开放一次,由当地的法官与领袖旁证,让一个人赤裸身体进去,收集一定量的木乃伊出来,足见其珍贵程度。这种木乃伊的药效是,“若一个人因肢体骨折或头骨开裂而倒下,当他饮服了相当于一枚扁豆大小的量的它,其效果如同在骨折、头骨处服用了它一样,其人便得以康复”。雅古特的《地名辞典》也提到波斯某地有木乃伊矿与铁矿。这些“木乃伊”都只能是软质的矿物质。

这种药后来传入中国,被音译为“无名异”,其时间大致该在宋朝。《宋史》卷490《大食传》载“淳化四年,又遣其副酋长李亚勿来贡。其国舶主蒲希密至南海,以老病不能诣阙,乃以方物附亚勿来献。”“臣希密凡进象牙五十株,乳香千八百斤,宾铁七百斤,红丝吉贝一段,五色杂花蕃锦四段,白越诺二段,都爹一琉璃瓶,无名异一块,蔷薇水百瓶”。

但稍早于此,宋《开宝本草》便已经记载了“无名异”,曰:“出大食国,生于石上,状如黑石炭”,“主治金疮折伤,内损止痛生肌肉”,“今广州山中及宜州入星龙济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弹丸,小者如黑石子”。宋崔昉《外丹本草》亦称:“无名异,阳石也。昔人见山鸡被网损其足,脱去,衔一石摩其损处,遂愈而去。乃取其石理伤折,大效,人因传之。”宋《本草》称其味甘平,治金疮折伤,生肌肉,这与伊本·西那的《医典》中记载“木乃伊”可以镇痛,治疗骨折脱臼,面部瘫痪,也是相似的。今日的中医仍然认为“无名异”可治疗打伤肿痛、骨伤骨折,而对其成分也有了化验结果,认为是结核状的软锰矿石。

那么,这种词又怎样会和埃及的干尸扯上关系呢?这就得归咎于上述的干尸腐烂现象了。还是在盖兹威尼的《地理志》里记载:“萨伊德是福斯塔特(注:即开罗老城区)南边的米昔尔(注:即埃及或开罗的别称)的一个区……萨伊德的土民告诉我,当他们打井时,会不时发现一些在岩石上的水箱状的坟墓,另找一块石头当墓盖。每当它被揭开时,由于接触了空气,原本是一整块的它(木乃伊)就会碎裂,人们称之为‘米昔尔的木乃伊’,它聚集在那些死尸的头部,它优于波斯产的矿物质的。”

而Benjamin Walker在其1978年的百科全书中则认为这种“木乃伊”是古代埃及的重要出口物资之一,传说16世纪时欧洲的医生迷信木乃伊的肉干可以治疗跌打损伤。我看见《鬼吹灯》里有这么一段文字:“僵尸肉可入药,这在古书上都有明确的记载,尤其可以治疗肢体残缺的伤患,当年刘豫手下的河南淘沙官,倒了宋朝哲宗皇帝的斗,见那皇帝老儿已变做僵尸,皮肉洁白晶莹得像是要滴出水来,于是众人一人割了他一块肉去,以备将来受了刀伤箭创之时服用”,虽然暂时不知道其出处如何,但这确实也是干尸疗伤传说的变种。

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干尸腐烂会产生沥青化现象,而且也可以作为药用。这就是今日“木乃伊”一词的来历。

然而我国出现“木乃伊”一词,比大家想象的可能早的多。早在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三里,便有“木乃伊”的记载:“回回田地有年七十八岁老人,自愿舍身济众者,绝不饮食,惟澡身啖蜜。经月,便溺皆蜜,既死,国人殓以石棺,仍满用蜜浸镌志岁月于棺盖,瘗之。俟百年后,启封,则蜜剂也。凡人损折肢体,食少许,立愈。虽彼中亦不多得,俗曰蜜人,番言木乃伊。”

这来源可能就是中东以干尸木乃伊入药的医学知识,但却又更加耸人听闻,且难以说清其科学道理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五十二卷《人部》里也转引了这个“木乃伊”的传说,但他还是很谨慎的,在头尾加了几句,既说明来源,也表示存疑。 其文如下:

“按陶九成《辍耕录》云:天方国有人年七八十岁,愿舍身济众者。绝不饮食,惟澡身啖蜜,经月便溺皆蜜。既死,国人殓以石棺,仍满用蜜浸之,镌年月于棺,瘗之。俟百年后起封,则成蜜剂。遇人折伤肢体,服少许立愈。虽彼中亦不多得,亦谓之蜜人。陶氏所载如此,不知果有否。姑附卷末,以俟博识。”

宋岘先生在《回回药方考释》中考证元末明初的《回回药方》卷十二中的一条记载:“又一方:治风中不省人事,并口眼歪斜。”其中记有“或木蜜纳亦即是蜜煎回回”,他便顺藤摸瓜,认为这种说法就是陶宗仪《辍耕录》的“木乃伊”,是从盖兹威尼的《地理志》以及波斯医学中传来的。

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究竟有无此种做法,由于宋岘先生在伊斯兰医书中从未见过,所以他也不敢肯定,只是说“穆斯林医生考虑到”用这种方法合成木乃伊。而本人求诸网上英文资料,发现Le Fèvre (1664)、Pomet (1737)、Wootton (1910)、Thompson (1929)、 Roach (2003)等诸人都表示在16至18世纪的欧洲,将死尸制成“蜜人”药用的故事也被详细记载入化学类书籍。因此这种说法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但又确实不易以发生地的医书佐证。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穆斯林医学书籍在传播与翻译过程中出了差错的缘故,那么有很大的可能,就是当时的商人由于天然木乃伊数量不足,于是便将动物乃至死人的遗骸磨碎后再加工成软沥青状,然后将此假冒伪劣产品对外出售,在此过程中出现讹传,便产生了“蜜煎回回”的传说。

于是,现在只剩下最后的问题了,我在此得向河里精通化学、医学(包括中医)的河友们请教,“无名异”,即软质矿石治疗骨折、神经麻痹的原理是什么?而干尸木乃伊和“蜜煎回回”到底有没有可能达到相似的功效?

最后,本文的后半部分主要借鉴于宋岘先生的《回回药方考释》,如果没有他的考证,我在看过《辍耕录》与《本草纲目》中有关木乃伊的记载后,便根本无法探求这种说法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Tags): #木乃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