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当马其顿军团遭遇秦军-驳黄贴 -- 秦大路

共:💬31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当马其顿军团遭遇秦军-驳黄贴

当马其顿军团遭遇秦军

秦大路

网上有一篇黄谦网友的帖子《当马其顿遇到秦国》,较为流行。作者在比较了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和中国秦朝时期的军队的方方面面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这场大战中,秦军必败无疑。其实仔细考究一下,发现黄贴中有不少硬伤。对于世界历史,相信我的了解程度不如黄兄。但是对于秦朝和秦军,本人还了解一二。黄贴中对于秦军的一些描述,有很多不实不确之处。俺叫秦大路(秦人王大路之意,呵呵),看来和秦王朝有些渊源,不站出来说说话,觉得有点对不起老祖宗,呵呵。所以另开一贴,摘出几点与黄兄商榷,并与众网友讨论。欢迎提出各种批评意见。

黄兄对比的年代是“前325年,也就是嬴驷称王和亚历山大从印度撤退的那年。以及前221年,也就是秦统一中国和第四次叙利亚战争爆发之年。”这是不妥当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前325年亚历山大建立了庞大的帝国,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前221年,亚历山大早已作古,秦嬴政则统一六国,建立了不世功业。反正是关公战秦琼,既然要比,那就拿两边最强大时的军队放在一起来比,看看史上最强大时的马其顿军团遇见统一六国时无坚不摧的秦军队时发生一场战争,会有怎么样的结果。

黄兄先做了国力比较。认为拥有埃及、两河、印度河流域以及北非、意大利、黑海沿岸等产粮地的亚历山大远远要高于只拥有关中产粮地的秦国。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战国后期,秦国的疆域已经不只是现今的陕西和甘肃了。秦国的疆域除上述两地外当时已经扩展到四川、河南、山西、湖北等地。也就是说,秦国不仅拥有关中产粮区,而且拥有天府之国(注:已是李冰建造都江堰之后)和中原广袤的产粮地。秦军长期(超过百年)拥有规模巨大的军队,粮食上基本是依赖以上产粮区。更不用说在统一六国以后了。举个例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秦末陈留尚有秦“积粟数千万石”。《中国全史》里说,秦汉之际十多年间,敖仓之粟取之不竭,其存粮是非常之多的。楚汉彭越攻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秦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刘邦)食”,从而帮助刘邦成就了霸业。秦建于荥阳、成皋间的敖仓是当时最有名的粮仓,“积粟甚多”。

当时秦国的国民基本只有两个生存选择,一个是农耕,一个是兵役,这两个任务都是围绕强大的军事机器的。尤其重要的是,秦王朝的军队后勤供应,特别是粮食供应,在商鞅变法后,形成了严格的体系。反观亚历山大,靠纯军事实力征服了广大地区,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制度,这看起来更象是一个不同国家不同部落形成的松散联盟,它的粮食供应、后勤保障基本上依靠对被占领区的武力掠夺,根本未形成制度。关于经济实力,黄贴还说“从货币储备量来说,亚历山大从波斯获取了二十余万塔连特白银,秦国完全无法相比。” 经济实力不知是不是这个算法?不知秦王朝时是否用黄金白银的储备量来作为稳定货币经济的唯一因素?秦王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商鞅变法后已经有专门的中央财政部门负责全国征税工作。当时不仅仅有农业赋税,还有盐政、铁政,更有山川之税。西汉的董仲舒曾说秦朝“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以这样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后勤供给能力来看,一旦战争爆发,在国力上,马其顿人已输了先机。凭借这样的国力,秦王国动辄可以动员三十万以上的军队长期作战,而马其顿呢?白花花的二十余万塔连特白银不知能花几年?我实在看不出来在这个方面马其顿怎么就强于秦国了?

事实上秦国包括后来的秦王朝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军国主义帝国,整个国家就是一部战争机器。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百万军队的国家,常规兵力是当时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十几倍。这样的国家无论是一次战争所能动用的军力,还是进行持久战争的能力,都是空前的。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军事方面。军事制度方面,作者说“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成了法制国家,赏罚公正。”并说“马其顿没有这样的制度”。那么,我这里想展开说说秦朝的军事制度是如何的强大。秦代兵制是以个体兵农合一的郡县征兵制,并实施战时军功赐爵制度。秦国以军功考核升迁,不管他是出身如何,立功有赏,打败仗的有罚,所以战场上人人奋勇,以求军功。当时齐人善于御剑技击,但荀子曾说 “齐国的技击,不能碰上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不能碰上秦国的锐士,一碰上,就象以卵击石了。(大意)”秦国对征兵对象的要求非常严格,主要来源是“什伍”内的编户齐民。身份低于“士伍”的贱民和奴隶没有正式服兵役的权力,即使从军,也只能作“徒兵”。而且对征兵对象的体格有严格规定,体形较小者,体格赢弱者只服劳役,不服兵役。由此可见,秦国的作战部队基本都是体格健壮、训练有素的青壮男子,而且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可谓精锐之师。当时的军队有禁军、宫城近卫军和京畿驻军,以及郡国兵(分为内郡和外郡,当时秦设立天下三十六郡),驻守边防的边郡兵,另有来源于少数民族的属国兵。

秦代军队的指挥和组织系统已经比较完善,最高军事长官称“上将军”或“大将军”,以下还有“尉裨将”、“裨将军”、“将军”等较高级的武职。各地还有“郡将”,负责当地军政大权。从秦兵马俑的出土状况来看,秦军的军队指挥系统已经完全独立出来,并且采取很多措施保证战时军队指挥系统的安全和指挥上的连续性,适应更大规模的作战。这已经与春秋时代大不相同。军队指挥官不用再身先士卒,他的主要作用是指挥大规模的战役。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完全不取决于指挥者的个人武力,这不能说不是一个进步。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两边军队指挥员素质的比较。黄贴说,“将才方面,亚历山大大帝的统帅才能在古代能够与之比肩的屈指可数。塞琉古、托勒密、安提柯的将才如何不好说。秦国时期相近的名将有司马错、樗里疾、甘茂等。”作者特意举了几个不怎么出名的秦将,偏偏遗漏了号称古今歼灭战第一的白起,统一六国的王翦、王贲和蒙恬等名将。中国有史以来有能力组织指挥超大规模会战如一次战役指挥20万以上的名将不超过10个,而秦时的白起和王翦就具有这种能力和战绩(注:比如解放军战将千员,而真正具备指挥大规模会战能力的将领只有林彪和粟裕两人,这也是现今林粟二人日益受到推崇的原因)。相信这些名将遇见马其顿诸将时,就作战经验、军事方略等方面丝毫不输于对方。而且战争规模越大,对秦将越有利。况且当时中国的军事思想发展已经很成熟了。战国时诸子百家活跃,兵家是最活跃的一家。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其中战国末期和秦朝初年的兵家占极大多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秦军是如何训练的。秦军对各兵种,不仅仅有技术训练,而且还有战术训练,并配备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秦军步兵,主要训练和考核项目是使用弓弩。秦制规定,发弩者如果射不中目标,罚二甲,县尉也要受到处分。使用弓弩的力量大小和射者与箭靶的距离都有明确的标准。骑兵与车兵,主要训练和考核项目是驾驭战马。战马体格应在五尺八寸以上,称为“蓦马”。按秦制规定,蓦马如未经过严格训练,不能用作骑驰或驾车作战,或不能按命令奔驰,在这些方面考核成绩太差,负责马匹饲养和训练的官员和相关人员都要受到惩处。对驾车驭手的训练、考核也有规定,不能驾驭战车者,教官要受罚,驭者要补偿与训练时间相等的徭役。

在装备方面,原文认为秦军装备原始,很落后,其实有不少错误。秦代军队的兵器分为远射兵器、长兵器、短兵器三类:远射兵器有弓、弩、箭;长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短兵器有铜剑等。另外还有防身的甲、盾(无戈《秦始皇陵与兵马俑》)。黄谦贴原文说秦军在兵器方面,普遍的兵器是戈和戟。实际上是不准确的。秦末时主要长兵器已经演变为矛和戟。戈已经面临淘汰,到西汉时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根据《中国全史》介绍,秦时的矛长达6.3 米,并有秦兵马俑出土的文物为证。实际上秦军的长矛的长度和马其顿军队的长矛相似。原文还说,“秦军着皮甲。”这也是不确切的。根据出土文物,将士身着的甲衣由金属扎叶制成,不同兵种着不同形式的甲衣。秦军“带甲百余万”,当然大量配备是动物的皮制作而成的复合甲,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金属甲坚硬,但负担轻,灵活方便,使得军队可以灵活的实施各种杀伤技巧,并能保持长时间作战而不疲劳。穿皮甲和金属铠甲在近距离博杀时各有优劣,穿金属甲有时能抵挡兵器的杀伤,但灵活性大大降低。铠甲的主要保护作用在于对劈砍的防卫,对锐利兵器的刺伤效果却并不是很好,实战证明,刺伤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砍伤。不知马其顿军队的铠甲能否抵挡的住秦军锐利的长矛。

1998年挖掘的秦陵地下宫城军备库陪葬坑,这一发现,结束了我国古代军事研究中秦代无“盔”的历史。目前,从坑中共清理出土石质铠甲80多领,头盔30余顶,这些铠甲和头盔,均采用质地均匀的青灰色石灰岩石片和扁铜条连缀而成,可称为“铜缕石甲、石胄。” 头盔的共同特点是:圆形顶片和四周连缀向下的70多个侧片组成。有的顶片中心还钻有装饰缨络的小孔,头盔总重约3公斤。用来制作这些盔甲的石片表面打磨光滑,边缘切割整齐,做工精细,工艺高超,造型精美。

秦军中有弩、步、车、骑四个独立兵种,中国通史引用秦简《效律》的介绍,兵器与兵种的配置取决于作战的具体环境和具体战术:山林川渎地形复杂,宜为“步兵之地”,“车骑二不当一”;丘陵平原为“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两军于平地浅草相拒,为“长戟之地”,“剑盾三不当一”;丛林地带为“矛梃之地”,“长戟二不当一”;崎岖险犟为“剑盾之地”,“弓弩三不当一”。从这里不难看出,秦汉时代战术思想与兵器兵种配置的一般关系。

秦军中最重要的是弩兵。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时曾特别指出:“军队的力量在于它的步兵,特别在于它的弓箭手。” 秦代,最强大的兵种应该输于弓弩手,弓弩“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弓弩手已成为一支完整而相对独立的兵种,由“善发强弩、远而必中”的摧锋之士组成。在战术上形成与车兵、骑兵的密切配合,而且对射手的选拔也格外慎重与严格。作为秦代的弓弩手,他们必须是年轻健壮的“材力武猛者”,经过至少两年的培训才可作为射手初入军阵,兵马俑二号坑弓弩手的形象正是这些“材力武猛者”的生动写照。立姿射手体形称,身材高大。秦代弓箭手有轻装与重装之分,轻装弓箭手称作“引强”,重装弓箭手称“蹶张”。这是以引弓的不同方式命名的。引强是指用手臂张弓,赴张则是用足踏张弓的强劲弩手。秦俑二号坑有334 件弓弩手兵俑编成了一个独立的小方阵。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史记所载“机弩矢”,是由机弩所发。这种机弩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当然这只是推测,目前尚无实据。青铜弩机在战国时期才大规模地登上战争舞台,《战国策》就曾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砂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的记载。这样远射程、大张力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据考古学家王学理先生估计,威力最强大的弩弓的射程当大于六百步(合今831.6 米),张力也当超过十二石(合今738 斤)。《中国全史》接受了这种说法,书中提到“大弩射程竟达900 米”。当然也有不少专家不承认这种说法,如“十二石的弩是难以令人相信的”(见《中国科技史探索》)。杨泓的《中国古兵器论丛》里也说:“(战国时的弩)可射六百步,看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做一个最大的折扣,当时秦军采用的是六石的强弩。根据兵器力学基本原理,助推力减半,射程只减少约三分之一强。这样的话,十二石的韩弩如果能劲射八百多米,那么六石的秦弩则可以劲射五百余米,而绝非黄谦文所说的两百来米。当然这是步兵弩手所使用的“蹶张”式强弩,而非骑兵使用的“引强”。训练有素射术精良的秦军弓弩手中并不缺乏神射手,他们层叠反复,次第发出强大的箭雨,有如现代战争中的枪林弹雨,不知远古时代远非铜墙铁壁的马其顿兵团如何抵挡秦军的第一攻击波?

本人翻阅了一些西文资料,其中关于古希腊弓弩和弩手的记载确如黄谦文所述,“射程为300到400米”。但是这些都是关于兵器的数据记载。没有找到关于马其顿兵团中弩手作用如秦军弩手那么重要的记述,也没有查到希腊弓弩手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详细记述,更没有找到考古资料以证明希腊弓弩手的突出地位。

黄谦文中用孙膑兵法概括了秦军的阵势,“秦军的阵势,依照秦兵马俑,可以知道。华夏国家的主要阵形依《孙膑兵法》,为方,圆,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八种阵法。” 似乎也不准确。秦兵马俑坑分1,2,3,4号坑,根据中国军队的传统,1号坑为中军,以轻装步兵、战车部队和重装步兵为主。2号坑为左军, 由弓弩手,骑兵部队和战车部队组成。4号坑为右军,没有挖掘出兵马俑,据说是由于当时建造四号坑的刑徒被组织去攻打起义军去了。3号坑为后军,实际上指挥部。值得注意的是2号坑的部队最前方的一角排列着一个弓弩组成的方阵。方阵四周均是持强弩的立姿射手,外围强弩手的内侧则为持弓的跪姿射手。这种列阵方法,在军阵的前方和两翼将形成异常密集的火力。明确的反映出当时战争中的程序和步骤。敌军迫近时,立姿射手先发强弩,继之跪姿射手再发弓箭。一起一伏,迭次交换,从而保证箭矢不绝,产生持续的攻击波,使敌军冲锋的势头得到遏制。此后就是战车的进攻,中国战车是有别于西方的战车的,战车上有以驭手,左右都有重甲士兵,所以可以应付左右的攻击。两翼由于有战车群,这样可以利用战车来反复冲击对方的两翼,同时中央开始移动,由轻装步兵先远程进攻,后由战车轮次冲击,后续步兵消 灭败溃的残敌。因为骑兵分配在两翼,这样,可以有骑兵作为协同战车部队,切断敌的退路。从秦兵马俑的4个俑坑的布局来看,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秦代军队军事素质与布阵技术的规范化。

黄谦文十分低估秦军骑兵的作用。秦地处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居,被东方各诸侯国视为戎狄,排斥于华夏之外。善于养马御马,这就为骑兵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内地养马的成本太高,而秦国拥有甘肃宁夏的山下草原。特别是甘肃的山丹马场,是我国境内最大的马场。从周王朝开始至今,此地成为中国著名的养马基地。黄谦说秦军车不过一千,骑兵不过一万,来自“车千乘,骑万匹,带甲百余万”的说法,这显然是望文生义。千乘不是指一千,万匹不是指一万。而实际情况应该是,战车数千乘,骑兵数万。根据《中国全史》的估计,秦马总数当在10万匹以上。《史记?白起传》里曾记载,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骑兵为“一军”独立编制,单独执行任务,对战局胜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配合主力全歼赵军四十万人。这个战例从一个侧面也可旁证出秦国已有骑兵。据专家估计,蒙恬戍边三十万大军对付匈奴,骑兵部队应在三四万以上。

《文献通考?兵考二》上曰,秦之故地“上郡、北地、陇西之地多骑士”。可见秦骑兵的素质非常高。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过去一般认为古代中原地区马鞍出现在西汉时期,而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陶鞍马,马背上所饰的马鞍,其前后两端略略隆起,中部低凹,属低桥鞍。它的发现将马鞍出现时间提前了一百多年。马鞍的使用在骑兵战术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骑兵的双手进一步获得解放,有效地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就是为了让骑兵便利于在马上使用弓箭。所以战国时的骑兵普遍都装备弓箭的武器。根据二号坑出土的陶鞍马,秦军完全具备了骑射的能力。战国时期,由于统一战争需要,秦大力发展骑兵部队也是必然的。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骑兵建设和作战经验,为汉强大骑兵部队的产生提供了准备条件。

黄谦文中关于马其顿兵团的攻城能力的描述我觉得还是比较客观的。除了野战之外,攻城方面亚历山大的部队确实具有优势。就“亚历山大时代的投石机可以把20到30公斤重的石头抛到400米外。”这一点来说我还是有不同意见的。投石机虽有威力,但命中率很查,也许能砸毁一些民房,如果城内有基本的掩体,它对部队的杀伤力还石很有限的。另外中国在这方面军事技术不发达也和中国当时的军事思想有关。当时的中国兵家思想主张在野战中解决所有问题,兵家关于城池攻守方面记述相对很少。

海军?秦军没有,但有水军。秦代水军战船称“舫船”,一船载五十人与三个月的军需,顺水可日行三百里。统一6 国后,秦军在原秦国水军的基础上,又收编了吴、楚、越等国的水军及舰船,使水军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战斗力也更加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尉屠睢所率南征百越的50万大军中,主力即是“楼船士”,可见秦时水军规模之大,且能单独完成作战任务。

还没写完,不写了,太累了,到此为止。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