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罗长裿和清末西藏的乱局(一) -- 王树

共:💬503 🌺21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八 川军进入前的西藏——张荫棠篇

钟颖率领的川军在十月份抵达察木多(昌都),再往前走,就是藏境了。这里先把川军进入前西藏前,西藏的大概情况交代一下。

清朝对西藏的控制力在康雍乾三朝达到了高峰,从嘉庆皇帝开始,清朝对西藏的控制逐渐衰弱,以至于百年之后,进入西藏的西方人认为:清朝所宣称它对西藏的宗主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细若游丝。然而,清朝对西藏管理政策在它灭亡前的几年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延续一二百年的“以静制动(实际就是放任自流)”之法被抛弃,以军事上,经济上和政治上大刀阔斧的改革取而代之。

这一切的分水岭就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荣赫鹏率领下的英军入侵西藏。达赖喇嘛在英军进入拉萨之前逃向了蒙古,而留下来的噶厦政府和英国签订了《拉萨条约》。清廷拒绝承认这个条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初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率参赞张荫棠[1]等赴印,和英印政府谈判。会谈中,双方在中国对西藏拥有的是宗主权(suzerainty)还是主权(sovereignty)上相持不下,谈判陷入了僵局。唐绍仪因病返回北京,留下张荫棠作为全权代表,继续谈判。张荫棠在谈判中积极维护了国家主权,当然他也饱尝了弱国外交的痛苦,洞察了英国图谋吞并西藏的阴谋。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正月和二月先后致电清廷,阐明西藏的形势,呼吁改革藏政,并给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

现在藏中形势,驻藏大臣虽拥尊号,而举办一事,藏番外示诚朴,阴实违抗。……
英人经营西藏,已非一日,耗资不下千万,阴谋百出,令人有不可思议者。……
窃思藏地东西七千余里,南北五千余里,为川滇秦陇四省屏敝,设有疏虞,不独四省防无虚日,其关系大局者实有不堪设想者。……诚如当轴所谓整顿西藏有刻不容缓之势矣。
惟整顿西藏,非收政权不可。欲收政权,非用兵力不可。……一旦有事,英人乘机入藏,我则鞭长莫及,将来再图补救,亦复无济。……拟请奏简贵胄,总制全藏,并派知兵大员,统精兵二万人,迅速由川入藏,分驻要隘以救目前之急。……
一方将达赖班禅优加封号,尊为藏中教主。所有内政外交,以及一切新政,由国家简员经理,恩威并用,使藏人实信国家权力,深有可恃,则倚仗之心益坚,又何敢再萌异志。况英人亦视我在藏兵力之强弱,能否治藏地以为因应,我能自治,外人无隙可乘,自泯其觊觎之心。

此电反映了张荫棠的宗旨就是收回政权,办法是用强大的兵力做后盾,以图改变政教合一的现状。这封电报引起了清廷的重视,后来清廷在西藏推行新政,基本上就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的。

注[1]:张荫棠(1864-1937),广东南海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纳资为内阁中书,次年即考取海军衙门章京。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驻美使馆三等参赞。次年改任驻旧金山总领事,旋调任驻西班牙代办。戊戌变法时,与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有来往。变法失败后,因涉嫌参与维新派“逆党”而被罢职。赋闲多年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参赞身份陪同唐绍仪赴印度加尔各答与英印商议修订《拉萨条约》。光绪三十二年奉命入藏查办藏事。

点看全图

张荫棠

鉴于张荫棠的外交才干和有整顿藏事的志向,在谈判工作完成后,清廷令他入藏“查办藏事”。“查办藏事”是个很模糊的指令,但张荫棠接到旨意后没有犹豫,立刻从印度大吉岭入藏,于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二日(1906年11月27号)抵达拉萨,“达赖代理人及四噶伦,均亲郊迎,廓尔喀(尼泊尔)酋长排队来接,藏民万余夹道焚香顶礼欢呼”——因藏人听说了他在跟英国谈判时的强硬表现。

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日(1906年12月5号),清廷调当时的驻藏大臣有泰回京,以帮办大臣联豫擢驻藏大臣(联豫的帮办大臣是该年七月到任的),以张荫棠为帮办大臣。但张当即回绝,认为自己不做驻藏大臣[2],反而更有利于办事,因驻藏大臣就是无用的代名词:

查驻藏两大臣,徒有办事之名,几同守府,遇事掣肘,莫能过问,为人轻视,请求专心筹办藏事。

清廷答应了张的要求,收回了帮办大臣的任命,让联豫兼任帮办大臣。

注[2]:驻藏大臣有两种,即驻藏办事大臣,和驻藏帮办大臣,前者简称驻藏大臣,办事大臣,办事;后者简称帮办大臣,帮办。这两种大臣名义虽是一正一副,但彼此相对独立。后来联豫上奏请撤去帮办大臣一职,以左右参赞代替。左右参赞听命于驻藏大臣,故此举可以将权力全都收归于办事大臣。

张荫棠很快就在西藏展开始了旋风般的动作:

1)申明主权。宣布禁止英国人和藏人进行直接接触(只能由清廷派来的人和英人进行接触,以表示外交权在清廷),意在申明中国对西藏拥有(内政和外交上的)绝对主权,而不仅仅是宗主权。例如,《拉萨条约》中对英国的第三期(最后一期)赔款,英国主张让一噶伦送交至英人之手,而张荫棠坚持他本人以支票形式直接送交。

2)整顿吏治。参劾了前驻藏大臣有泰等一批昏庸误国,贪赃腐化,鱼肉藏民的汉藏官员,促使清廷下令将他们革职查办,全藏百姓称快。有泰二事:1)有泰在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到任后,英军那时还驻扎在堆朗,约有泰往议,有泰不敢去,借口商上(噶厦政府的财政和行政等部门)不肯支应乌拉(农奴向农奴主支应的各种无偿差役,包括人役,畜役,捐税、地租等),不能起程;后来英军进驻江孜,日请有泰往议,仍不敢去;最终酿成了后面的惨祸。有泰这才去见荣赫鹏,讲自己无权,受制商上不肯支应夫马等情况,以求开脱。有泰的这些话被荣赫鹏载入蓝皮书,以证明中国在西藏没有主权。2)英军驻拉萨两月,兵费约五、六百两,有泰借端报销至两万;噶伦因赔款事赴北京,所费约六、七百两,有泰报销至三万。

3)颁布新政大纲,推行新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张荫棠致电清廷,提出《治藏刍议十九条》,内容主要包括:优待达赖、班禅,恢复藏王体制,以汉官监督;设置西藏行部大臣,另设会办大臣,统制全藏,下设诸官,分理内治、外交等局事务;主要地区设道府、同知等职,由陆军学堂毕业生担任要职,督率藏官治理地方;筹饷练兵,拨北洋新军六千驻藏,以壮声威,调内地武备生来藏训练藏兵十万;设置银行,收回造币权;裁撤站兵,改办巡警;扩充拉萨制枪厂;修筑交通,架设巴塘至拉萨电线;兴办教育,广设汉文学堂,创办汉藏文白话报;振兴农工商,开发矿产资源;废除乌拉差役;试种茶树,抵制印茶输入;改良风俗;与布鲁克巴(不丹)和廓尔喀(尼泊尔)密结攻守同盟;加尔各答设总领事,侦探印事;拨款二百万以资新政。到了二月,张荫棠又颁布《传谕善后问题二十四条》。

4)翻译发行《训俗浅言》和《藏俗改良》。前者主要宣扬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后者主要内容是改革藏族日常生活中那些张认为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如天葬,一妻多夫,寡妇改嫁等。

头两条是张荫棠自己能完成的事。第三条是变革政治体系,推行新政,显然难度大了不小。张荫棠抵达拉萨的时候,是受到了盛大的欢迎,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做起事来就会容易。当张荫棠把他的改革计划《二十四条》交给商上和三大寺堪布(主持)后,等了一个月,发现商上一点都没有催促民众大会[3]通过这个计划。张荫棠知道自己不得不出面打破僵局了。他径直赶到了议事厅,闯入了正在召开的民众大会,向与会者慷慨陈词,大讲赫胥黎的《天演论》,“力陈物竞灭演之公理”,指出如果西藏再不设法求变,就会像印度那样,被更强的民族(像英国)所捕食。末了,他说自己现在每天没日没夜工作,累得气喘咳血,都是为了西藏好,然后他立刻在佛前发誓:称自己是怀着一颗帮助西藏之心而来的。

注[3]:民众大会,藏语称冲都(Tsongdu)。如果有噶厦不能决定的重要事务,如战争、议和、选举摄政及达赖转世等问题,就由噶厦呈请达赖喇嘛或摄政召开民众大会,与会者是各级官员代表、三大寺堪布和贵族代表。有些较重要的事或政府不愿做的事,常常借大会来应付,或推脱责任。

张荫棠的改革计划就是政府不愿做的事(要剥夺和分散他们的权力),所以就借民众大会拖着。

据张荫棠的秘书记载(可能有夸大之辞),与会的藏人都被张大人的话感动了,他们说从来没有一位驻藏大臣像张大人这样致力于帮助西藏,别的驻藏大臣只是完成他们三年的任期,拿到俸禄和贿赂后走人。还有几个民众大会的首领发誓说他们以后不再歧视汉人,要汉人一起抵御外侮。

改革终于可以启动了,张荫棠马上提交了设九局的计划,即在政府下面开设交涉、督练、巡警、盐茶、财政、工商、路矿、学务、农务九局。此时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1907年4月)。

当时很多人都在关注着张的动作,连遭到张的参劾而被革职,现被软禁在家的前驻藏大臣有泰都他的日记中写到:因张荫棠在佛前发了誓,藏人现在对他既信任又喜欢。张荫棠赏给他们的翎毛,他们都很愿意戴着;而驻藏大臣联豫赏的翎毛,他们则拒绝佩戴。

那时候张荫棠几乎每天都要和各处赶来见他的僧俗谈话,他从这些谈话里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也慢慢地改变了他想调兵入藏的想法。也许是因为他被刚入拉萨时盛大的欢迎仪式感动了,也许是因为跟藏人的谈话让他了解了更多,认为派兵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张荫棠并非不知武力的重要性。他在海军衙门当章京时,中日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在西班牙作代办时,又适逢美西战争。他对武力的感受应该是很深刻的。他在印度的时候,提议还是派两万兵,就是明证。无论如何,当张荫棠真正到藏后,他的想法迅速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先是变成调六千兵,后又变为不派兵,只训练本地(藏)兵。他电奏清廷,说他计划每年新练五千兵,直到练满四万为止,同时希望可以调年轻有活力的北洋军事学堂的武备生来当教官。

藏人对这个练兵计划自然是无比赞成。稍后,张荫棠又宣布,任何健康的男子,从十八岁到三十岁,无论是汉还是藏,是僧侣还是平民,都可以加入新军。

张荫棠被派到西藏去是为了加强中央和西藏之间的联系。而现在他的某些做法已隐隐有了与这一目的背道而驰的效果。原来主张派重兵,现在主张让藏人自己练兵设警察,而且他还特别强调尚武,要求藏民“人人练兵,天天讲武”。是不是这些滋生了清廷的不安之意?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九(1907年6月19号),张荫棠奉命去印度,就《拉萨条约》中的开埠一节和英方谈判。此时距他进入拉萨只有六个多月的时间。他开启的新政,此时刚刚进行了两个月,实际上受制于当时汉藏不合,前后藏不合等因素,绝大多数都被藏官拖着,并没有开始办。

无论如何,张荫棠要离去了。而且他这一去,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回到过西藏。他的新政虽然还没有什么成效,但藏民对他的热爱是真的。现在西藏有一种花就叫“张大人花”,传说张荫棠带入的,被藏民取了这个名字。张荫棠在西藏的半年,是那个时代中央和西藏的关系为数不多的温馨时刻。

张荫棠为什么被突然调离?是来自中央的不满吗?他的新政,是不是会人去政息?

关键词(Tags): #罗长裿#张荫棠#西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