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投票生育救国(生育数量、意愿和可能性调查) -- 科大胡不归

共:💬496 🌺406 🌵35 新:
  • 投票信息

    多选,参与 266 / 87

    现无孩子,想生1个
    18/6
    现无孩子,想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或无配偶
    60/28
    现无孩子,想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15/2
    现无孩子,想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或无配偶
    19/4
    现无孩子,想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4/2
    不打算要孩子
    13/5
    现有1个孩子,不打算再生
    33/10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1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28/9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1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46/13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3/2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8/1
    现有2个孩子,不打算再生
    12/4
    现有2个孩子,还想再生,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2/0
    现有2个孩子,还想再生,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1/0
    现有3个或更多孩子
    4/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胡兄,我知道男生们普遍胸怀高远

而我这样的小女生呢,就只惦记着自己生活里这一亩三分地。所以,关于小孩子的教养方面,我先抛砖引玉,把自己知道的情况介绍一下。

生:这个我们可以忽略之。我想您也不想和我讨论怀孕产前预检生孩子过程吧,鉴于我们俩谁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曾经看过相关直播贴,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私下交流。说到费用方面,上海这边大概1-5万。

引文中提到婴儿用品既然后面还有N个孩子要用,我想指的是固定投资类,比如衣物、手推车、小玩具之类。衣物方面如果恰好孩子们性别相同,问题倒是不大的。如果是一姬二太郎,那得重新买男孩子的衣服。然而婴儿时期消耗巨大的并非在这种固定项目上。我记得三鹿出问题的时候,河里曾经讨论过,婴儿奶粉作为辅食,而非主食——也就是说母亲奶水充足的情况下的用进口的话一个月从一千到两千不等。如果奶水匮乏翻倍是至少的。这点我必须同意忘情兄的话,现在谁敢用国产的喂孩子?此外,奶瓶要6个月一换,而奶嘴据我同学说两周就要换。日积月累也不是小数目。据医生朋友说,纸尿裤会造成些问题所以除了大人晚上睡觉的时间还是推荐用老法子上尿布,这个可以节省;我记得河里亲亲宝贝还有个帖子,婴儿在0-6月期间睡眠饮食完全没有规律,大人要到6个月后才有可能培养孩子白天醒晚上睡,之前完全晨昏颠倒跟着孩子的作息走——这就不是带孩子有经验能解决得了的问题了,新生儿可没哥哥姐姐的经验。

顺带说我不知道什么情况下要请月嫂。现在一个可靠的月嫂大概3千每月。

6个月后,国内女性的产假基本结束。妈妈们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了。现在没有托儿所了(吧?)我小时候妈妈把我放在托儿所里,到现在还津津乐道“那时候几个小宝宝在手推车里,xx比你大半岁都会坐起来了,你还不行呢”,现在6个月的婴儿怎么办呢?请长辈来带吧,老人和小辈住在一起,家里总得有间房,不能像以前生活艰苦睡沙发或者打地铺吧。请保姆,家里没人也不放心,那就回到了一上;另外支出也是一笔费用。现在有家庭鉴于孩子无人照顾问题,妈妈辞职一直在家带孩子直到3岁能进幼儿园。这样有两个问题,一则全家收入都靠爸爸一个人的收入。二则3年之后和社会脱节已久的妈妈是否还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个问题。如果家里孩子多,妈妈在家带孩子的时间也就更长,爸爸的压力更大。

孩子到三岁,可以进幼儿园了。我两个同事,一个去了比较好的幼儿园,双语的,一个月3k。当然我们可以不这么挑剔,孩子嘛,小时候玩好最重要。我另外一个同事的孩子去了街道幼儿园,托费400,饭费500。如果孩子多家长收入又不高,双语幼儿园就算了,按照街道幼儿园算吧。

好容易上小学了,开始义务教育了!择校费这个暂时当作恰好在有好学校的片区里给免除了。不过这当然意味着当初买这房子的时候成本大概得高不少。不过就像唵兄说的,横竖以后还有孩子用得着呢——稍等,现在有那特别BT的学校,勒令一家户口只能有一个孩子进来,就是为了防止亲戚朋友挂靠学区房户口。万一遇到这种情况,这个宝贵的入读机会是给老大呢还是老二啊。

咱们不伺候还不行么,是个学校上就得呗。这当然没问题。可是,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样。在上海,那小学老师现在都把家长当家教用,一到六年纪布置回家作业做完了那都得家长检查签字,还布置要家长帮助完成的听写默写背诵作业。要是家长检查不认真,力度不到位,小孩子随堂测验有问题,老师还得问家长你孩子怎么教的呀?于是晚上爸爸妈妈也别进修应酬加班自我提高了,就陪太子们读书吧。在职硕士?……在职教育学硕士很有可能。胡兄说不必给孩子太大压力追着上这个那个班,我们就从善如流不考虑这个问题。

初中了,孩子学习好,又给省掉了择校费。可是现在十二三岁的已经是半个大人了,有自己主张了,叛逆期了。得教育好啊,不能让弟弟妹妹们跟着一起学叛逆吧?不过,记得北宸MM说她十几岁的时候照顾亲戚家的新生儿满腔欢喜被激发出来,叛逆期也还是个乖乖女。这时候妈妈眼看着就奔四十去了,当然要做高龄产妇也没什么不可能。

初中毕业,家里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就来了。很多人由于家境问题比如父母收入低负担重,或主动或被动选择了去读技校职高。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技校职高未必不出人才。要是孩子们心气高,成人高考、三自高考都是摆着好看的么。

如果孩子们读了高中,又顺利进了大学,现在大学普通专业一年学费5000(?),住宿费据我所知是一千六。生活费,十来年前是800每月,现在好像要求不高的话800也能凑合着过日子(?)。以后是怎么样?我不知道。

大学毕业了,或者技校职高毕业了,他们将面临着和我们现在一样难、如果不是更难的求职境遇,因为代际平衡嘛。现在我们找个工作有多少竞争者,将来他们就有多少竞争者,如果不是更多的话。

又过两年孩子们要结婚了,我们这代人可以等着抱孙子了。啥?个个结婚要房子,要聘礼?孩子们,有点骨气好不好,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啊!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没有提到衣服问题。但服装消费现在也是家庭支出大头。现在不是蓝工装绿军装一统天下的日子了,不赶时髦至少也要讲整洁合身。孩子们性别不同那是固然不必说,性别相同……那还有老萨和萨弟胖瘦不同呢不是。能让孩子穿着类麻袋装或者类紧身衣去上学么?或者妈妈最好学一下怎么改衣服?

上面这些问题,才是我所说的“第二个孩子得到和第一个孩子相同的资源不分薄他人资源”在社会最小细胞家庭方面的反应。这个分薄,最直观地体现在分薄本家庭内部资源上。以胡兄之才于当今之世,我相信孩子数目增加不会使胡兄的家庭财政出现大的边际效应。然而对于处于社会中低层、有志于通过读书改变孩子命运并提升孩子社会阶层的家庭来说,这些问题在没有国家或者社会环境提供保障之前比起计划生育政策将更严重影响生育率。“生得起,养不起”并不是一句空话。城市里撇开那些公职人员要掂量掂量饭碗之外,现在超生一个孩子罚个十万八万的,拿不出来的家庭还真不多。可是后续资金和精力投入比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更大。不开玩笑地说,在城市范围内如果现在还有那种从托儿所到医院一条龙全包的企业大规模存在,或者说国家可以提供廉价优质的教育服务就像我们的父母辈小时候曾经得到过的那样(他们可能够廉价,优质是希望),生养教育孩子的成本就简化为这样的两句对话:

“多个孩子,做饭时候多放把米不就行了。”

“你家还多放米?我家多放碗水就行了。”

社会抚养费算个啥!计划生育政策?除非又来上门抓孕妇那套,否则就等着变成一纸空文吧。

最后,农村的情况我没有调查研究,就不发言了。以上所有都是基于上海和芜湖,一个沿海特大型城市和一个中部中小城市的情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