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投票生育救国(生育数量、意愿和可能性调查) -- 科大胡不归

共:💬496 🌺406 🌵35 新:
  • 投票信息

    多选,参与 266 / 87

    现无孩子,想生1个
    18/6
    现无孩子,想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或无配偶
    60/28
    现无孩子,想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15/2
    现无孩子,想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或无配偶
    19/4
    现无孩子,想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4/2
    不打算要孩子
    13/5
    现有1个孩子,不打算再生
    33/10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1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28/9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1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46/13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3/2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8/1
    现有2个孩子,不打算再生
    12/4
    现有2个孩子,还想再生,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2/0
    现有2个孩子,还想再生,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1/0
    现有3个或更多孩子
    4/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辛苦你写了这么多,我才看到

一头小猪降生了,人们会来恭喜;一个小孩降生了,人们觉得是负担。

“负担”一词,不如说是责任——要呵护这个小孩健康快乐地成长的责任。

一头猪好像现在不要一年就要出栏了,换句话说投资一年之内就能见到收益。一个孩子呢?胡兄以后有了孩子务必告诉我们一声,我有点坏心想告诉他乃父上大人曾经把乃比作小猪哦~

此外毫无疑问,小猪唯一要做的就是长肉,人们对它的期望就这么多。相应的,要做的就是喂食,观察小猪身体状况,然后等着出栏收钱。一个小孩……也只要长肉就可以了?期望越高,要付出的经济和精力成本自然也就越高。

中国科学界的元老周培源先生有4个女儿,自称被包括妻子在内的5朵金花包围了,而他的家庭很幸福。

那我想弱弱地打听一下中国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的3个儿子是怎么回事……

不过我小的时候物质条件比现在匮乏得多,我却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

选择越多,痛苦越多。八十年代末黑蓝灰白王道,衣着朴素大方几年不换款式很正常节约领大行其道。现在呢。八十年代末有的吃吃得饱就行,现在呢。八十年代城里医药统筹报销,看个感冒自己几乎不用出多少钱,现在呢。我同事的孩子打小有点儿体弱,每个月拿来的医药费报销单都是两三百一张的哟。如果胡兄和我年纪仿佛都是75后生人,不错我们小时候物质匮乏相当严重。但我想,胡兄的父母大概也如我的父母一般,把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最多的给了我们,宁可节俭自己也没有让我们冻着饿着。但胡兄觉得“我没有感到什么不适”,我却以为不然——这,是否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等到孩子有收入了,赚回来的怎么也比当初花费的多得多吧?

这个思路是很好的,不过敢问啃老族何解?要碰上这样的,贷款怎么还法呢。此外,买房是一次性支出,分期偿还。养孩子可不是一次性支出,怎么偿还看来讲究就更麻烦了。胡兄不妨和河里金融界的兄弟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个人的幸福不是来自他免费(从父母那里)获得多少东西,而是来自他创造多少东西,而这是谁都无法包办的。

如同牛顿所说,他看得更远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作为孩子,他的成就的起点必然是在父母所能提供的基础上。孩子能靠自己的能力超越同侪是最好,但父母提供的基础越高,配合他自己的能力也就能达到更高吧。基础为A个人努力为B的话,要达到120,父母提供了10作为基础的孩子要比父母提供了20的孩子多付出10的努力。而本来父母也能提供20的话,他就能达到130。

当然,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说,还是那句话,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怎么教育孩子和怎么提供基础,这是两回事。

如果像我这样的人都养不起2个孩子,那说明社会出大毛病了。

我说过我坚信以胡兄之能于当今之世,孩子数目的增加不会对胡兄家庭情况产生边际效应。不过如果是我,如果我择偶的时候不那么注意对方财产收入条件的话,这条恐怕就有点悬。可是注意了呢,我怕被河里兄弟砸成贪财拜金女啊

如果是孩子要学钢琴呢?如果有钱就买钢琴,如果没钱就去上钢琴班。

我现在知道胡兄也没学过乐器的了。不过,拳不离口,曲不离手胡兄大概是知道的吧?无论什么乐器,学琴班只在一小时之内提供基本指法之类技巧性的教授,练琴是要在自己家拿琴里练习的。钢琴班只教,不练。

家里多一个卧室不是那么难解决的,现在的房子大都是面积很大的。

……我只能说,胡兄,你收入的确很好!从两房到三房,房价就不是一个档次了啊……

我于是仰望一下。

如果中国人都觉得困难,那人口密度更大的日本人、荷兰人、英国人岂不没法活了?

日本大部分女性不上班,男性工作所得足以养家。荷兰和英国的人口密度未必比中国大,参见中国地理讨论贴。

发挥两性各自的优势,互相尊重才是男女平等。如果能把孩子养育好、把家管理好,家庭主妇同样是个很值得尊敬的职业。许多伟大人物都是这样的家庭主妇培养出来的。当然这需要父亲收入足够高,不过如果能做到我觉得没有任何不好的。妈妈带几年孩子再出去工作也是个可行的选择。如果说这样耽误职业发展,那需要仔细分析一下:难道不生孩子,一直工作下去,就一定能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

你的想法很好,不过,这个话题展开有些大,比如我现在想到的就有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国外八卦新闻经常看到离婚后男方付女方赡养费的(貌似偶尔也有倒过来的?),中国法律不支持;中国的传统观点也不认为家务劳动创造价值。我不知道男生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在我所知道的女生们的观点而言,自己不工作在家庭中就没有平等,也没有发言权,因为可能被老公吼“钱都是老子挣的你闭嘴”“外面工作一天累死了回来你还xxxx”,因此除少数享乐主义女生之外,大部分女生还是喜欢并希望自己有一份工作的。

那时对于家境稍好的家庭来说,上大学基本上只是愿不愿意上的问题,而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
现在这个在上海已经不是大问题了,带来的后果就是除几个名校之外其他高校的学历那真是烂大街啊……

美国的人口比中国少多了,可为什么许多人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到中国来找?
我记得这是胡兄问副将兄的帖子。我觉得这个帖子有点好笑。就副将兄个人而言,为什么在美国找不到而在中国找,可能涉及行业周期问题——美国的夕阳产业在中国还是朝阳产业;可能涉及转职问题——本行业本职位级别在中国有更多发展;可能涉及生活成本问题——一样拿公司中上层工资在美国消费和在中国消费可能是天差地别;更可能还有经济发展问题——现在美国经济疲软无力,倒是中国还在吭哧吭哧做跌跌撞撞的发动机。所有这些可能因素,和人口带来的竞争有什么关系呢?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美国汽车厂之类的招个工会出现黑中介把人一车车往厂里拉让HR随便挑任意拣么?我好奇,问一下。

另外,今天在找水资源对比的时候,由水资源想到了农业,又想到了18亿亩红线的问题。记得胡兄和纹石兄(……难道是老虎爱吃肉兄?)讨论过人均资源不够的话,可以利用其他比较先进的东西从国外获取他人资源的可能性,好像日本做的那样。无疑我认为胡兄这个观点是开辟了讨论人口问题的一个出口。那么既然这样,18亿亩耕地红线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当然不一定是用来进行商品房开发,不用保证这条红线的话,在那些水资源紧张不足以种植粮食的地区,这些土地就可以退耕还林还草,对我国环境不是更好么?如胡兄所说,我们可以从国外以其他代价获取他人资源,何况粮食最近世界上好像都是丰收的样子。

胡兄觉得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