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门阀士族的几个特点 -- 履虎尾

共:💬92 🌺19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以儒学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

精通儒家经学,以家学世代相传,这是门阀士族的第一个特点,也是成为士族的首要条件。

两汉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征辟制度。所谓察,是察孝廉,主要侧重士人的道德品质;所谓举,是举秀才(茂才),主要侧重于士人的儒学水平。除极个别名气特别大的人由皇帝直接“征召”外,“察”与“举”由地方长官来进行,“辟召”由中央大官来进行。这样一来,就扩大了有察举权、辟召权的官僚的势力。由于这些大官僚都是依仗儒学通身致显,而他们的后代又往往绍继家学,世代相传,于是便出现了累世公卿的局面。在这些大官僚的周围,形成了一大批的门生故吏。以这些大官僚为核心,便形成了一个个的政治集团。在这些集团的内部,荐主同门生之间,荐主同被荐人之间,在政治上形成了一种君臣主从的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形成了师生父子关系。

两汉时期,儒学为士人晋身之阶梯,一般士人想要通身致显,必须精通儒学,在形式上要走察举征辟的道路。由于当时名师巨儒数量不多,文化载体稀少而且昂贵,所以,一般的人想学习文化是非常困难的。而著名学者的子弟们,则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绍继家学,世代相传。因此,从东汉中期开始,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以儒学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

值得提起的第一家便是精通《欧阳尚书》的弘农杨氏。东汉时期,最著名的门阀士族有两家,就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号称“四世三公”,“汝南袁氏”更厉害,四世出了五位三公,号称“四世五公”。这两大家都是“门生故吏遍天下”,世代相袭。弘农杨氏从杨震开始,“四世三公”,所倚仗的就是《欧阳尚书》这部儒家经典。杨震的高祖是杨敞,西汉昭帝时官拜丞相,封爵安平侯。杨震的父亲为杨宝,精通《欧阳尚书》。杨震幼而好学,拜太常桓郁为师,除了努力学习家传的这部《欧阳尚书》之外,杨震还博览群书,对儒家的群经“无不穷究”。当时的儒生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的儿子杨秉,杨震的孙子杨赐,杨震曾孙杨彪,以至于杨震的玄孙杨修,全都是“少传家学”,“少传父业”,“少传家学,笃志博文”。

从袁安开始的号称“四世五公”的汝南袁氏,其家学是《孟氏易》。袁安的祖父名为袁良,从袁良开始,袁氏世“习《孟氏易》”。袁安“少传良学”,很早就开始跟祖父学习。袁安通过察举的道路,走向仕途,位列三公。袁安的儿子袁敞,袁安的孙子袁汤,袁安的曾孙袁逢和袁隗(以及再下一代玄孙袁绍和袁术),也都是绍继家学,“少传《易经》”,“少传家学”。并且也都是因此而通身至显,位列三公。

东汉后期,中国文化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廉价的文化载体——纸张的大量使用,另一件是洛阳太学熹平石经的开凿。以这两件大事为契机,文化的传播范围大大地扩展开来,文化学习的成本也大大地降低,因此,一批新的门阀士族在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出来。从黄巾起义开始,天下大乱,一些世家大族被消灭于战乱之中。但是,也有一些名门世家被保存下来,同时,更多的门阀士族涌现出来。

著名的“清河崔氏”本来就是北方大族,三国时期后,上升为门阀士族,并且是第一等的门阀。在整个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无论是“崔卢王谢”,“崔卢郑王”,还是“崔卢李郑”,清河崔氏一直被尊为一等大姓之首。在清河崔氏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最著名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三国时期的崔琰,另一个则是拓跋魏时期的崔浩。

崔琰是促使清河崔氏上升为门阀士族的关键人物。据《三国志》本传记载,崔琰读书起步较晚,“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其后,崔琰又拜在大经学家郑玄门下,攻读经学。崔琰初仕袁绍,曹操破袁氏,领冀州牧,辟崔琰为别驾从事。

崔琰相貌堂堂,举止端庄,深受曹操敬佩(妒忌)。有一次接见匈奴使者时,曹操心里突然涌出自卑感,自惭形秽,觉得自己的容颜貌似不足以威慑匈奴。于是命令崔琰假扮成自己,曹孟德本人则“提刀立于床头”,装扮作一个侍从的样子。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追问匈奴使者对自己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居然慧眼识人,脱口说道:“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崔琰之后二百年,清河崔氏又涌现出一位奇人,这就是崔浩。崔浩的七世祖崔林,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曾祖崔悦,为后赵石虎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其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据《魏书》本传记载:崔浩“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

崔浩凭借自己的学识,参与了北魏初年的重大军政决策。崔浩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崔浩作为军事谋略家,深为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跋焘所器重。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崔浩在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文化方面也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崔浩最终因修史被拓跋焘杀掉,然而,拓跋焘很快就后悔了。《魏书世祖纪下》记载,太武帝北巡阴山,这时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疾笃,传者以为病逝。拓跋焘说道:“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

《魏书》本传评价说:“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在北方,能够与清河崔氏分庭抗礼的是范阳卢氏。范阳卢氏原来也是北方大族,在三国时期上升为门阀士族。促使范阳卢氏门第上升的关键人物是卢植。据《后汉书》本传记载,卢植“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才兼文武”。卢植少年时,与郑玄一起拜大经学家马融为师。马融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马家为东汉“马窦邓梁”四大外戚之首,自然骄贵无比。马融爱好音乐,生活豪奢,不拘儒者之节。马融讲课时,常坐高堂,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讲课时,“多列女倡歌舞于前”。卢植始终专心听讲,“侍讲积年,未尝转眄”。学成辞归,“阖门教授”。时人谓:“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卢植之后,范阳卢氏世代官宦,世代书香。据《魏书卢玄传》记载,到元魏时,卢道裕尚献文帝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尚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尚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一门三主,当世以为荣”。

篡夺曹魏政权的河内司马氏,也是三国时期兴起的门阀士族。据《三国志司马朗传》裴松之注引司马彪《序传》记载,司马朗(司马懿长兄)的祖父名为司马俊。司马俊,字元异,“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位至颍川太守。司马朗、司马懿的父亲为司马防。司马防,字建公,“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

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依次为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仲达)、司马孚(叔达)、司马馗(季达)、司马恂(显达)、司马进(惠达)、司马通(雅达)、司马敏(幼达),都是一时之才俊,号称“八达”。司马防对待儿子很严格,即使儿子弱冠成人后,也要求他们“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

司马防在做尚书右丞(京兆尹?)时,曾经举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是曹操的荐主。等曹操晋爵为魏王之后,于是请司马防到邺城叙旧。在饮酒时曹操戏问司马防:“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司马防回答曰:“昔举大王时,适可作尉耳。”曹操大笑。

河内司马氏是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家中藏书极为丰富。《晋书列传第七宗室》称:“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

据《晋书宣穆张皇后传》记载,建安年间,曹操曾聘请司马懿为官,司马懿最初不愿意出山帮助曹操,于是伪装患了“风痹”,“口不能言,身不能动,托病不出”。有一次,司马家正在麦场上晒书,突然天上下起了暴雨。司马懿爱惜书籍,一时忘记了装病之事,慌忙爬起来收书。这件事被家中一个奴婢看见,她以为是司马懿病好了,急忙跑去司马懿的妻子张氏那里去报告。张氏“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

晋武帝司马炎虽然贵为天子,却仍然以“诸生家”出身自居。司马炎最宠爱的妃子是车骑将军胡奋的女儿胡贵嫔胡芳。有一次,司马炎与胡芳“摴蒱”,胡芳不知谦让,与司马炎“争矢”,竟然把司马炎的手指头划破了。司马炎很生气,斥责道:“这样放肆,此固将种也!”意思是说,你胡家跟俺司马家比不了,俺司马炎是“诸生家”出身,俺是一颗读书种子,而你,却是“丘八”出身——将种。胡芳反唇相讥:

“北伐公孙,西距诸葛,非将种而何?”

呵呵——司马炎听了,“甚有惭色”。

东晋时期,注重以家学相传,教育子弟儿孙提高文化修养最有名的,是陈郡谢氏。陈郡谢氏到东晋中期谢安之时,已经上升为与琅邪王氏齐名的头等门阀。但在此之前,陈郡谢氏就已经是几代的书香门第了。谢安的曾祖谢缵,三国时在曹魏担任典农中郎将;祖谢衡,以儒雅清素而知名于世,西晋惠帝时“仕至国子祭酒”。谢安的伯父谢鲲“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谢安的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的从兄谢尚,少年时便好学,曾经被人称赞为“此兒一坐之颜回也”。谢安自己则“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暢,善行书”。

陈郡谢氏非常重视对族内子弟后代的文化教育,谢安自己更是如此,经常召集后生晚辈在一起,讲论学业。仅据《世说新语》中的记载,谢安同本族子弟讲论学业,就有如下这么几次:

一,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德行第一》)

二,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言语第二》)

三,谢公云:“贤圣去人,其间亦迩。”子侄未之许,公叹曰:“若郗超闻此语,必不至河汉。”(《言语第二》)

四,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言语第二》)

五,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文学第四》)

另据《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安还曾经用 “《毛诗》何句最佳”这个问题询问侄女谢道韞。谢道韞回答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很高兴,认为谢道韞颇有“雅人深致”。

六,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谢公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 《品藻第九》

七,谢公与时贤共赏说,遏、胡儿并在坐。公问李弘度曰:“ 卿家平阳何如乐令?”于是李潸然流涕曰:“赵王篡逆,乐令亲授玺绶。亡伯雅正,耻处乱朝,遂至仰药,恐难以相比!此自显于事实,非私亲之言。” 谢公语胡儿曰:“有识者果不异人意。” 《品藻第九》

由于陈郡谢氏注重子弟的文化教育,因此族内人才辈出,数代不绝。晋宋之际的大诗人谢灵运,萧齐时期的大诗人谢眺,都出自陈郡谢氏一门。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