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法关系,经济先行 -- 梦秋

共:💬43 🌺19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中法关系,经济先行

中法关系,经济先行

G20之后的北京相当热闹。在4月8号到4月9号的这两天里,先后来了麦凯恩和查韦斯。接下来便是温家宝到泰国去参加10+3。也正好在这两天里,举行了第十五届中法经贸研讨会,来了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以及一堆大大小小的企业家。我运气不错,利用老东家的关系弄到了中法经贸研讨会的邀请函,下面就把在现场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说一下。我自己在参加这次经贸研讨会之前有个感觉,法国人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开始表露出某种程度的焦虑感。

经贸研讨会持续一天半。新东家有一大堆活儿等着我去做,我只有参加开幕式的半天时间。开幕式大多数情况之下是一堆废话套话,中法官员概莫例外。倒是拉法兰说的东西比较有趣,在此摘录一下:

1. 在中法交往当中,有一点十分明确,法国应该倾听中国的声音。

(这位法国前总理对中国的态度是相当温和,多少代表了法国政界知华派的声音。但是他能代表法国人民吗?)

2. 在G20峰会当中,法中两国的观点得到了充分表达,表明了单级世界的终结,世界走出单边主义,进入多极化时代。

(上一次听到单级世界结束是在俄新社的电视会议上,俄方专家如此认为。既然米利班德、拉法兰也基本如此认定,可以认为在政界,美国独大的单级世界终结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3. 中法两国通过书面方式表示将要进一步巩固中法关系。法国人更加理解中国人,以及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法国将坚决拒绝任何支持藏独的做法。

(拉法兰补充说,中法两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达成了联合新闻公报并实现了在伦敦的会晤,胡锦涛先生应该对此感到“高兴”。这里有个比较明显的暗示:在一周之内达成修复双边关系,可见法国急于求成的心态。在G20峰会召开前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可以看看萨科齐翻云覆雨的表现。中方的表现比较淡定,除了周小川提出的那个“超主权货币”之外,其余时候以不变应万变,基本上展现了我们外交哲学当中比较稳健的一面。不过那个在G20峰会上老胡不见老萨的说法,我严重怀疑是中方用于试探法方底线的。如果在峰会上胡萨会落空,这对萨科齐在法国国内的民望是个不小的打击。)

4. 中法两国应该在贸易问题上达到相互平衡。平衡即和谐。中法双方应该在环保、法律和金融等领域有更多的交流。中国和法国在主权基金问题上展开合作。

(说到底,法国人还是从心里对中国强大的出口能力和山寨技术感到害怕。对于主权基金问题,这似乎是外国人比较关心的事情。去年巴罗佐访华的时候,曾有西方记者问过此事。但是我不太了解情况,请相关人士解答吧。)

拉法兰透露了一个消息:2008年8月,也就是奥运会刚结束,萨科齐便向老胡发出了访法的邀请。大概是这厮看到奥运会也结束了,短时间内没法给中国挑刺,自己的经济又一塌糊涂,所以先抛个气球试探一下。结果没等中国人答复,萨科齐便自己按捺不住,去找老和尚消遣去了。中国人想都没想,直接回了他一大耳光。也只有萨科齐这种人才会拿中国人的耳光当作自己的荣耀,腆着脸皮对自己的国人说:“今天村子里那人打我,是因为我敢到他家门口拉屎!”

拉法兰的发言最后以杨万里的一首诗结束: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看来他和希拉克都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

拉法兰代表着希拉克时期比较稳健的知华派政客。后来中方在发言中,还特意提到2003年SARS的时候,时任总理的拉法兰前来到北京访问,并且坚持不戴口罩,中方永远都记得这位老朋友并感谢他。在中法关系当中,一直有让人值得尊重的老政治家,也有萨科齐之流的政界机会主义者。这是中法关系较之中美、中俄、中英关系不同的地方。这点上,中法关系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从戴高乐到萨科齐,有许多政治家与中国领导人私交甚好。但是,一旦折腾起来,法国人却能够做得很绝,不撞南墙不回头。想必这种状态会长时间反复持续下去。各个国家的政治智慧是不同的,也许是文化上的差异。我们跟英国政客的关系最差,从撒切尔到布莱尔布朗,能够称得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一个也没有,但是中英关系一直比较平稳。

接下来说几句中方的发言人。这一次来了个中国“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时代的教育部长,现在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对于此人从前的政绩,我腹诽甚多。当年打碎中国象牙塔,大学生卖出白菜价的始作俑者和亲力执行者,我远说不上喜欢。对于教改问题,争议颇多,我就不参合了。但见这位国家领导人往前台一走,张口就来了句:“笨猪”。台下顿时一片哄笑声。

陈副委员长的口才平平,四平八稳说完了,接下来是一个专题会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隆国强作为中方发言人,另外六个法国企业家作为法方发言人(来的几个法国公司是施耐德电气,威立雅环境,欧洲宇航集团还有三个记不清了)。隆国强确是人才,别的六个法国企业家发言让人昏昏欲睡,唯独隆国强的发言有料。这里也不妨列上几点:

1. 原来的中法分工框架之内,中国引进法国技术,法国进口中国商品。现在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推动中法产业链内的分工。

2. 双方应该强调,将技术间的贸易变为技术间的合作。

3. 相互之间互为市场的贸易活动,应该有所改变。中法应该携手合作,开辟第三方市场,中法应该加强企业间合作。

4. 中方双方应该从贸易伙伴转变为投资伙伴。

从这位的发言当中,不难看出中法贸易已经由原来的技术换廉价商品这一模式开始过度到某种“平等”的交易之上。这意味着双方在贸易当中的角色转变:中国并非不需要法国技术,但是双方在技术层面的交流已经可以实现互补;在第三条当中说到的“第三方市场”,实际上可能是指非洲市场。在随后的记者提问当中,有记者问到法国在非洲的利益是否受到中国的挑战,施奈德的老总毫不含糊地给予了否定,并声称中国和法国在非洲有共同的利益。记者不经意当中也问道非洲为什么有许多法语国家,这位老总回答到,非洲有法语国家是历史的“偶然”。与会者只好报之以会心的微笑。

至于中法双方的“贸易伙伴”演变为“投资伙伴”,可以理解为一种贸易关系的深化。互为投资,意味着双方捆在同一战车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不过如此。对于中国这个大象来说,伤及皮毛无关紧要,对于法国来说,这就是个问题。

在未来20天当中,法国负责国务经济的秘书伊克拉德将再次访华,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也将访华。

————花絮的分割线————

开幕式的与会者有几百号人,配有中法双语同声翻译。无论同传的水平如何之高,总是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可恨自己当年学的法语如今也只剩下陈副委员长的一句“笨猪”。

在场有个中国记者站起来用英语提问,结果让同声翻译手足无措,哑口无言。毕竟法语同传不是英语同传,也许是一种安排上的疏漏吧,如果是个不懂法语和汉语的西方记者,这场研讨会对他来说就完全抓瞎了。平心而论,这个记者的英语说得相当出色,但是你丫用汉语也不会死啊。在台上的法国企业家听完了这厮的问题,用英语劈头来了这么一句:“其实我不太喜欢用英语回答问题……”

当然最后人家还是用英语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看到法国人对英语的排斥。

另外一个提问者不是记者,倒像是企业家,带有企业家式自大。他先站起来说了一大堆对法国文化的崇拜,什么文化源远流长,拿破仑之伟大,戴高乐之英明。说完了之后,开始兜售自己的项目,越说越激动,干脆走出座位,走上走道上面指天画地。此公说,他正在筹划一个“北水南调”工程——就是从贝加尔湖引淡水灌溉缺水的中国华北地区。

“贝加尔湖距离中国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400公里……蒙古的前总理是我策划的这个项目的名誉董事……”这位先生说。我想他是想吸引法国人的注意力,以便引进投资吧。不过他大概没认真考虑华北平原和贝加尔湖之间隔着蒙古高原。从湖北丹江口到北京的直线距离也不过1000公里。

等到他慷慨激昂地说完了这些。台上的法国企业家回答说:“您说到了拿破仑戴高乐还有蒙古的前总理,但是我不知道您真正想要什么。”

台下又是一片哄笑。我却从中感到一丝酸溜溜的味儿。

最后的感言: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见证历史。但是现在的历史已经跟过去截然不同。这个世界已经告别了冷战的硝烟。在这两年当中,也告别了单极时代。这一切都发生得如此平静,没有那位著名首相所说到的“铁血”之气,你只能通过股市惨淡的绿色,还有媒体每日的耸人听闻的标题才能感受出来。政客们开会聚会,达成协议,吵吵嚷嚷。谈笑间,世界格局剧变。如果这也叫做历史,那就太索然无味了。在这样的和平年月当中,我见证历史的做法变得毫无意义。历史本身的凝滞和厚重感也变得虚无缥缈。有时候我在网上看到对时事各种各样的争论,觉得它们唯一的意义在于,每个人在争论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的认同。在这个日趋碎片化和扁平化的时空当中,唯独自我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在自我的核心里,包含着对民族、国家、道德的所有理解。

身为记者,有时候这个自我是分裂的,正如同历史本身也常常被撕裂那样。我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怀疑。

关键词(Tags): #拉法兰#中法关系#经贸元宝推荐:老马丁,橡树村, 通宝推匿名: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