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原《四边伐鼓三军呼》现《那时英雄》发表更新新内容 -- 恶魔之读书者

共:💬75 🌺35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二节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

在中国的下层劳动人民在一贯的宣传中,总是被塑造成逆来顺受的形象,好像全世界当中就中国人是最不容易反抗的民族一样。可是真正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光环最适合的对象其实并非中国人,放到我们的邻居印度人头上倒是出奇地合适。如果说评选最具反抗精神的民族,农民起义无论是规模还是次数均为世界之冠的中国人倒是有力的竞争者。在中国皇帝虽然自称“天子”,可无论是在大臣还是在底层的老百姓心中从来就不具有什么神性,倒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这类的话层出不穷。既然皇帝丝毫不在乎老百姓的死活,那么下面的也只能“拼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了。

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会造反,这点毋庸置疑,但是造反这玩艺也算一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带头大哥很重要,一般这类人可不是平时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弟能干的,要想当带头大哥首先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一呼百应”,没有一帮“小弟”在身边壮声势,人家不但不会跟着造反,八成还会认为这家伙是神经病。因此无论造反的领头人是不是真的有能力,起码号召或者煽动的能力不能差,否则不但造不了反,还很有可能被人扭送官府砍去脑壳。隋末的造反第一人王薄就是一个非常有煽动力的人。他写的那首《无向辽东浪死歌》虽然在文学上并无太大的价值,但是其煽动性却是非同一般地强。他在诗中描述了落草为寇之后那大块吃肉的自由生活,并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隋炀帝的伐辽政策,诗中最后一句“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简直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所说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王薄的登高一呼,整个隋末随即进入了一个“大反贼时代”,各路反王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

皇帝的倒行逆施的直接结果就是整个帝国范围内的大动乱,无法生存下去的人民被各种“带头大哥”领导起来反抗,最终导致了整个帝国的崩溃。人民勇于反抗暴政自然是一种正义的行为,但是不是只要起来反抗朝廷就一定是正义的呢?历史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所有的中国史书里面,农民起义往往被称为“贼”或者“匪”,按照以往的阶级论来看这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诬蔑,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其实大多数的农民起义最终都会变成盗匪,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良好的组织,因此只能靠抢劫维持自己的组织不会崩溃,但是这类起义军往往都是乌合之众,无法与训练有素的政府军和贵族地主的私兵对抗,要吃饭只能抢劫没有保护的阶级兄弟,于是被抢劫一空的农民们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不是变成流民就是被这些盗匪裹胁,所以我们在隋末经常看到很多农民起义军在被政府军打败之后很快就又能聚集起一支数万甚至十几万的队伍,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而成为流民的那部分,饿死往往是他们的最终结局。隋朝鼎盛时期全国总人口曾达六千万以上,等隋末丧乱后李唐收拾了烂摊子,重新建立皇朝,此时全国的人口仅仅只有一千余万,人口损失近七成。换句话说从大业九年王薄造反开始算,到大唐开国,短短十来年的时间,每十个人就有七个人在战乱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死亡或流亡,这就是人民起来反抗暴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什么时候暴力革命永远是一柄双刃剑,付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会有千千万万无辜的生命随之消逝。

对隋末大乱,后世编撰的评书小说立面曾有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这些造反势力的数量,那就是“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其实不论隋帝国原本的贵族、将领,单单是农民起义军的数量就达一百三四十支,参加起义军的总人数在四五百万人以上,这些隋末的精英们在中原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的传奇,为一个大帝国的崛起拉开了序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