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下乡第一天 -- 春天春潮

共:💬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下乡第一天

光阴似剑,,岁月如流,一晃四十年,当年我们这些老三届的人如今霜染两鬓,今天重新回顾青春的岁月,不由感叹万分!

1969年4月9日我们乘火车,坐汽车于4月14日终于来到贵州省印江县缠溪区。我们在街上招待所住了2天,区里领导召集知青集中开了会,于4月16日分到各生产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记得那天天气晴朗,一早就有各生产队的人员来街上接我们这些知青去生产队。我们同行的还有被分配到窝陀,大坪,孙家寨,连同我们黄泥山 4个生产队的知青。我们跟随着接我们的农民走过大街,拐弯就是一条蜿蜒的小路,两旁是绿油油的庄稼,路边有些叫不出名的野花,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真让我们有些目不暇接。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锣鼓声,我们过了小桥前面山脚下出现了一块比较宽阔平坦的场地,有一队人马早就等候在那边,只见他们手里拿着路边采来的野花,嘴里不断地呼唤着什么。经前面为我们挑行李带路的贫下中农告知,我们才明白他们是我们大队山村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路边欢迎我们。走近一看,只见他们大约十来岁,穿的很单薄,起劲地挥舞着手中的野花,齐声喊道:“欢迎,欢迎,毛主席派来的小客人。”虽然他们的方言我们不大听得懂,但是大致意思还是明白了。见到这些热闹的场面,我们一群人也都激动了起来 不断地向他们挥手致意。同行的蔡刚望着远处高山上隐隐约约露出的房屋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剧江姐的插曲:你看那高山顶,白云间,隐隐约约露出了。。。。。。” 我们在他的带领下也跟着唱起来。那时候正值九大才召开没多久,走了好远我们在山的盘旋小路上,还看到小学生们在跳忠字舞呢。

路越来越陡了,我们也感到很累了,但几个知青还不断地向带路的老农打听当地的民风。一路上就这样说的说,唱的唱,很快我们来到了分岔路口。大坪与孙家寨的知青要和我们分别,看着他们上山远去的身影,我的心不由的有些伤感。随着山路不断的深入,我的心也越发地沉重起来。一路上沉闷着,早已没有刚上路时的欢快心情。到了和窝陀战友们分手的时候,看着他们继续往远处走,我忍不住向带路的人,他们的生产队在哪里呢?老农顺手一指对面的山顶,哎哟!那么高啊!我不由对他们将来的处境又担了一份心。这时老农说上了这坡就到了,尽管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但谁也不甘示弱,互相鼓励,上了一断陡坡,我们终于来到了生产队。

生产队为我们安排的住处是一幢靠西的厢房,上下两层。这里已聚集了许多农民,他们都说要看看从大城市来的娃儿。我仔细观察了下周围的环境,厢房前面大约有10米平方的地方,地上满是牛粪,鸡屎。。。。。。看的我头皮发麻,房子的对面是一个牛棚,房子后面则是一个猪圈。啊~这将是我今后生活的地方?望着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房子下面是陡峭的山路,我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我们生产队四个知青2男2女,男同学住楼上,我们住楼下。当我们铺好床安置好箱子行李之后。有个年轻的小媳妇 来叫我们吃饭,队长告诉我们她是妇女队长。当时我记得很清楚,当晚有大蒜炒肉片,竹笋炒鸡蛋,一碗黑乎乎臭哄哄的豆子(后来才知道是农民用黄豆自己制作的叫豆豉)还有一碗是红辣椒炒的酸菜。可能是感到新鲜我们四个人吃的很欢,农民们见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都善意地笑了。我们吃完饭后,当地的几个年轻小媳妇和姑娘跟我们进屋参观。见我们铺的花床单和棉被都露出了羡慕的眼光,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一般的花布在她们眼里确实美的让她们赞不决口。这时有个小女孩递给我们一个小提篮,看到里面红焰焰的炭火,起先我们还不敢接,农民告诉我们当地把这叫烘笼,虽说已是四月天了,但是到了晚上山区依然很冷,提着烘笼烤烤手,还真是挺舒服的。

天渐渐黑了,人们在队长的催促下与我们告别。这时我们看到这陌生的环境,不由得又流下了眼泪。想到今后就生活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与这些人一起干活,生活,心里犹如五味瓶打翻了,说不出是何滋味。望着渐渐暗下去的煤油灯,也许是经过几天路上长途跋涉,奔波,在风声,牛嚼草声,狗叫声,虫鸣声。。。。。。的陪伴中,我们也进入了梦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