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这两年 -- 正宗鲁皮皮

共:💬335 🌺197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我这两年(4)-----第一本书

关于一个男人成功的一生需要做些什么事情,我记得的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一个男人一生应该做三件事:谈一次恋爱,种一棵树,写一本书;另一种说法中的这三件事是:养一个娃, 种一棵树,写一本书;第三种说法变为:盖一间房,种一棵树,写一本书。在我看来,这三种说法都是一样的,谈一次恋爱,成了就要生娃,生了娃就必须有房子(倒不一定要自己盖)。 种树吗,也不是太难,每年到了咱们中国法定的植树节,扛个榔头,上山找片地儿,刨个坑,想怎么种就怎么种。最后看来,写本书的难度比较大。可那位款爷说了,我随便找家出版社,拍出100万,“去,把我家二狗子的三年级日记结集出版。先印1万册,我全包了!”,瞧,我儿子小学没毕业就写了一本书了。这个我没有异议,这年月,只要你有钱,母猪也能变貂蝉。可是,你那书也就是你自己孤芳自赏吧。

所以,能写一本被别人认可的书是每一个有志青年的梦想。

开始有写书的念头由来已久。

博士刚毕业的时候,导师看了我的工作,随口说了句, 鲁皮皮,你的东西不是分散的几个点,而是一个整体系统,可以考虑把你的博士论文再充实些内容,然后找家出版社出版。后来老板忙其他事情也就没了下文,可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后来的日子里我一直没有忘记这茬儿。

我在博士期间的东西就是将通常用硬件实现的一些卫星导航的功能全部用软件实现了,所以从基带处理到数据解调到最后的定位解算全部走了一遍。但那时忙着毕业,程序有很多bug,而且好多功能都没有实现。在E公司工作不久,我就把以前博士期间的程序重新写了一遍,新加了一些功能,也修正了不少的臭虫。原来的版本都是在Linux下写的,考虑到Windows的巨大市场覆盖面,又把以前的程序移植到Windows下面,同时花了些功夫做了个花里胡哨的图形界面,这样比较容易去唬人,让外行一看就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其实真正的东西都在后台的动态链接库里面。

做完了这些工作,我就开始考虑如何根据我手里的源代码写书。一开始心比较大,用英文写,准备借助老板在出版界的关系在美国出版,慢慢才发现自己鸟语实在是不灵光,费老了劲了, 写了几页写不下去了。想了几天,仔细分析了一下形势,美国图书界关于卫星导航设计的书已经很多了,我这一本即使能用英文写完也没有任何优势;而中国关于这方面的书虽然也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停留在应用层,深入讲解内部核心设计原理的书还真是凤毛麟角。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于是做了决定,改用中文写,写完以后在国内联系出版。

一开始写书,没有任何经验,也不知道能不能出版,只是想着把自己对卫星导航接收机设计理论的理解写出来。完全是一种个人的随笔性质的东西。 进度也没有一定的计划,有时候一天能写个一两页, 有时候一个星期也写不出一页。随着撰写的逐渐深入,开始发现写一本书远不是一开始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我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明白了接收机内部的所有细节,但当我开始试图写出这些理论知识点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知道的远远不够。有很多东西,作为一个开发人员,是直接拿来用的,但当要写到纸上的时候,你是必须要把这个东西的前世今生都要交代清楚地,而弄清楚这些东西那可真是要花大功夫的。比如下面这幅表里面说的是如何计算卫星的速度,

(贴不了图表,太麻烦。反正就是些三角公式而已,这里就省了)

作为一个工程师,你只需要把这些公式记住,用的时候直接套就可以了;但在书里, 你就必须讲明白这些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些步骤是最耗费精力的。所以为了写这本书,我将以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又从头学了一遍,而且这次学习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比以前的学习要彻底得多。

如果说刚毕业那会儿,有人称我为“卫星定位和导航专家”,我还有点心虚;那么写完了这本书,对于这个称谓, 我觉得自己可以说当仁不让了。

我鄙视那些剪刀加浆糊的写手,我也努力使这本书中有更多的我自己的理解。通过写这本书,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两年多来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这本书上面,我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做呕心沥血,也明白了什么叫做知识产权。

在美国我身体最差的时候,想到生和死,我就想,如果能有一本书出版,那么即使我死了,我的名字还会因为这本书在世间流传,这是当时支撑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在国内加班到晚上10点,每天回到宿舍后,如果不是太累,我都会写到12点左右,有时候写一页,有时候两页,也有时候一页也写不出来。

这个时候就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坚持就是胜利。想一想,即使每天写一页,一年也会有365页, 俨然是一部30万字的长篇了。所以凡事关键在于坚持。

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个理念是许三多这个傻大兵给中国人道德体系重建中的一个重要贡献。一句平平常常的大实话闪烁着大智若愚的光辉。

而我之所以能坚持写下去,是因为我相信我也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也想过,自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来也许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怎么办?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我会把自己写的东西(那时已经不能叫做“书”吧)放到网上去,谁愿意下载谁下载吧,全当是为人类文明做贡献了。

进入2008年9月的时候,我的书的整体脉络已经全部完成,剩下的就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于是开始联系出版社。

我在国内出版界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什么熟人或亲戚在做出版,我所做的就是首先列出意向中可能对我的书感兴趣的几个出版社,然后挨个向这些出版社进行网上投稿。现在一般比较正规的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网页,而且都可以进行网上投稿。走到这一步, 我才发现自己在两年前着手开始写的时候就犯了一个错误。

因为所有出版社的网上投稿的说明都说的很清楚,书著者应该首先向出版社对欲撰写图书的背景介绍,内容简介,前言,大概的章节目录都说清楚,然后由出版社决定这个方向有没有出版的意向,在决定了出版意向后,书著者才可以开始实际的具体的撰写。也就是说,我一开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闷着头开写是很冒险的,因为很可能出版社觉得这个方向根本没有出版的需要和可能,这样我的所有心血就都白费了。河里以后想自己出书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当时都已经写到这一步了,不管了,爱谁谁吧。最坏的可能就是放到网上,成为免费的大众读物而已。

我选定了三家出版社联系,人民邮电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乎我意料的,三家出版社都对我手里的书稿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我最终选择了电子工业出版社,这一点我是有私心的。

因为我写的书严格说来还是有一定学术性质的,虽然作为一个一直在工业界干的开发人员,我在书里讲了不少具体的实践经验。 而学术类书籍由于读者有限,所以未来的销量肯定不会太大,因此我很担心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出版社出于运营成本考虑会要我出一部分费用,毕竟出版社也要考虑经济效益。而我说实话自己手里也没什么钱,原来省吃俭用攒下的仨瓜俩枣也都亏在股票上了。

电子工业出版社在三个出版社中是商业化做得最好的,大家可以从他们的英文网页可以看出来,去年电子社的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出版图书的时候不会太多地被资金短缺所掣肘。后来证实我的这个判断无比英明。

电子社分配了一个高级策划宋老师负责我的这本书。和宋老师通过电话和电邮联系了几次,感觉很好。于是在2008年10月份回北京专门到电子社和宋老师见了一面。

宋老师是个四五十岁的知识女性,很和蔼,很随和,很有亲和力,见第一面就给人可以信赖的感觉。我们谈了两个小时,她对我的这本书非常看好,同时社里决定要出一系列有关卫星定位和导航的书。因为国内在导航方面还是比较弱,所以这个系列的图书绝大多数都是引进国外版权翻译的,我的书未来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本版图书之一。 宋老师还邀请我帮她写这个系列图书的出版前言,让我受宠若惊。

临走时,宋老师的办公室离电梯间很近,但她执意送我到电梯口,让我感觉很温暖。电梯门合上的瞬间,看着宋老师和蔼的脸,我猛然想,如果让我再做一次职业选择,兴许我会选择做一个象宋老师这样的编辑。一辈子与书香为伍, 想想都是一件极雅的事情。

和宋老师的交谈使我得到一个信息,国家在导航这一块计划有很大投入,未来对这块的人才缺口也很大。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谈到这,也许有人会问,你鲁皮皮何德何能,敢出版这样一本专业图书?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多遍,这里谈谈自己的感想。

对于研究学问,世人皆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个境界。我觉得他那个说得太笼统,也太含蓄。对于我们搞理工科的人来说, 我有我自己对做学问的三个境界的理解。我的这个三境界显得更白丁一些,呵呵。 1. 学东西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现有的知识体系,完成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我认为,所有从学校里毕业的学生都是这个阶段。完成了这个阶段,就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工程技术人员。 2. 改东西的阶段。 这个阶段比学东西的阶段要更进一步,不仅已经理解了某一个东西的原理, 而且能说出自己对这个东西的独特理解,并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到了这个阶段,则向上可以进行前沿的研究工作,向下可以进入工业界,假以时日在某个岗位上应该可以成为总工级别的人物; 3. 造东西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对某个东西已经烂熟于胸,并能举一反三,能够推倒现有的体系而创造出更好的体系。这个阶段的闪光点在于创新,能够提出前人没有涉足的观点。到这个阶段就应该进入学术研究,否则就太可惜了。

这里的“东西“可以是个具体的物体,比如桌子椅子,也可以是个抽象的东东,比如某一个知识体系。

目前我对我自身水平的定位是在第二阶段。 在美国念完博士,基本的理论水平已经具备,又在工业界工作了几年,实际工程上的设计经验我也有了,对于很多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理论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这时我写的这本书和一般的很学究的教科书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在书里,我不仅谈到一些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和技巧,而且附上了我一直在改进的软件接收机的源代码,使初学者看完我的书就可以运行配套的程序,对本书讲到的几乎所有理论知识都可以进行零距离的触摸,分析和体会。我想,这就是我的书和现有的国内也好,国外也好的类似图书的最大不同。

当然由于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有限,在全书编写过程中,错误和纰漏在所难免,希望通过本书结交更多的朋友,也欢迎广大的读者朋友批评斧正,共同提高。

搞笑一把,上面这段是我在书中前言部分的最后一段,是不是很八股?

在西西河的一段冒泡经历也使我受益匪浅,至少使我对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信。虽然在西西河这种网上论坛发文章的门槛很低,但大家不要小看这种历练,它的的确确锻炼了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叙事逻辑掌控能力,这些能力不管是写小说也好,写学术论文也罢都是很重要的能力。

在准备回到美国之前,我又应宋老师的要求加了一章实用性较强的章节,然后基本初稿就定了。下面的任务就是找人审校和找个前辈为本书写个序言。我想到了以前的老师。

老先生先开始还出于谦虚推辞,后来应不过我再三邀请答应下来,毕竟自己以前的学生要写书了,怎么说也是一件好事。

在这一切都搞定以后,我打点行装,准备回美国。然而此时预料中最坏的情形发生了,先后有两家先前谈好的公司给我发来email,说我目前申请的职位由于经济持续恶化,已经冻结招聘,所以我回美国后不用再去面试了,并向我表示深切抱歉云云。

怎么办?

没办法,先回去吧,走一步看一步。

在大年初五那天,京城还笼罩在一片鞭炮和烟花带来的淡淡硝烟之中,我怀着惴惴的心情踏上了美联航的班机。

大洋彼岸等待我的将是什么呢?

正宗鲁皮皮:【原创】我这两年(5)----- 回到美国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