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del -- MRandson

共:💬283 🌺752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看是你太偏激了

我不过是一句有声有色啊。你既然要较真,那就较一下, 一句一句来。

"创办铁路?大部分是靠外债吧?"

首先铁路主要是各地建设的,各地借外债的抵押就是厘金。后来外债还本付息基本就是靠厘金,比如江苏省厘金,外债还本付息常年占厘金总额的2/3. 我就不加惊叹号了。

"汉阳铁厂?那是招商局和商股吧?"

copy一下,"汉阳兵工厂造端宏大。从开办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购 买机器用银172.17万两,建筑厂房用银45.88万两,购买材料用银523万两 ,经费43.55万两,共计耗银784.6万两。其财政来源除来自江汉关 、宜昌关洋税银外,还来自汉口淮盐厘金、宜昌川盐厘金、湖北米谷厘金、 宜昌土药正税、土药过境税、北路土药税等地方财政收入。" 土药税也是厘金。为其的借款也是以厘金作抵押。

"海军经费?这个倒靠点谱,不过很大一部分变成了颐和园里的石头船吧?"

那风景倒是有声有色。

是吗?厘金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这话谁也否认不了,福州船政局的经费就是来自福建厘金,船政学堂学生出洋经费也来与此。江南造船厂初创时经费来自淮军军费,而淮军军费就是靠东南几省的厘金。

“清朝财政体制的低下导致只能靠厘金来收钱。厘金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没有他,就没有晚清。”

这个好象有问题吧?

没什么问题,清朝平太平,捻军的军费后来主要来自厘金。厘金开征时清军费已用了2963余万两白银,而户部库存仅22.7万两,崩溃边缘不过分吧。厘金产生后到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克南京,为时十年多,平均每年厘金资军一千万两计算,十年中厘金补助军费即有一亿两。清最终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和厘金的开征。而湘军战斗力的保证就是饷比绿营高且发放及时。这里面靠的就是厘金。没有厘金满清就要回老家了,这难道有问题?

"清朝创办印花税,怎么没人骂啊?"

什么东西没人骂,厘金确实很烂啊。骂的最多的就是洋人,因为清海关被洋人把持,关税极低,但交了关税后,销往内地时国民待遇,层层厘金一收,而且厘关收厘的对洋货比土货诚实加收,所以洋货加码极其严重,所以各国交涉最大议题就是废厘了,这算满清特色的贸易保护主义了,后来各国交出海关权益也是以废厘为前提。

"清朝的关余和盐余,好象比田赋还多吧?"

这没错,关余其实不奇怪,收税的是洋人吗,毕竟负责,而且贸易量也是增多。至于盐余,我有点想不厚道了,你不觉得,清朝的盐课从道光前的5,600万两增加到后来的2000万两有点蹊跷吗?中国人突然吃盐吃那么多了?给点提示,清代的盐课收入,分为场课、引课、盐厘、盐斤加价、杂课五项。盐厘本属厘金,清政府后来将其划入盐课。满清也税改啊,盐项历代都是中央税收.

"而且厘金是地方税,各地督抚视为禁脔,中央根本就没有多少控制力度。看你说的,好象清朝没有厘金就过不下去似的。"

清朝后来主要是个地方督抚在做事,满大人不要误事就可以了。而且地方上缴中央很多都是厘金来的。同治后期,厘金里面解户部款占的比例到20%-25%。以同治十一年为例,总共300余万两厘金中,解户部款50000两,皇室费用204000两, 奉清廷之命直接各地的协款 589619两,水师经费331641两,本省军费1439564两,本省行政费396013两。 其中中央能控制的解京款项和协款在110多万两,1/3以上。剩下的大头是养兵。这个就复杂了,不多说了。甲午后清廷为付赔款而借债,地方解京款项到是少了,但赔款贷款包干,厘金2/3用来作为清廷贷款还本付息了。

"再说,清朝灭亡时候,财政收入膨胀到两亿两,还是要靠税制向现代转型吧?"

是啊,两亿两算现代税制了? 当时清廷临死前疯狂增税,到宣统三年财政收入膨胀到两亿两,其中厘金收入达到四千三百万两,比例还增加一点了。还有盐课4500万两,这里面成分主要就是盐厘.

其中还有盐课4500万两,这里面成分主要就是盐厘, 说有2,3000万两盐厘不夸张。其实这就说明一点,就是中国不是没有钱,是财政体制低下,宁可后来收上来做赔款,也不会未雨绸缪做点事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