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厘金的历史作用的一点想法 -- 地九

共:💬48 🌺16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续一

当清朝财政资金存在巨大的缺口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没有?

我认为,在财政收不抵支的情况下,有四种手段来使财政状况趋向于平衡。

这四种手段分别是动用库银、借债、节省开支和增加收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清朝时没有银行的,为了弥补财政收入各年份的波动,户部等机构必须存储大量现银,以丰补歉,才能过日子。但很不幸,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候,清朝的库银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这主要是他咸丰老爹道光皇帝,命不好,先是灾荒、然后是鸦片战争,内部还闹了个银库案,把家底都遭光。)所以,当1851年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候,国库是很空虚的了。

其次,借钱。清朝没有资本市场,向老百姓借钱,老百姓不肯,向洋人借钱,当时还拉不下那个面子,当然后期就不一样了。

再次,就是节省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1851年,开征厘金是1853年,那两年清朝是怎么挺过来的?主要是靠节省挺过来的,这一方面是前两年太平天国主要局限于广西一省,开支缺口不大,另一方面,咸丰皇帝还想恪守永不加赋的祖制,下令减少百官俸禄,停止不急工程等等,就硬挺了两年。到1853年太平天国冲向江南,战争范围扩大,各省皆办防堵,原有的财赋之区也变成了需要协饷的省份,清政府就终于吃不住了。

到了太平军开始北伐的时候,咸丰真的急了眼了,基本上是不顾一切了,所以这个时期,出台了很多搜刮的政策(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嘛。)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增加捐输。其实就是卖官,明码实价,而且叫户部印了很多空白捐照,发给军队,军队开到那里,官就卖到那里。你还别说,最多的时候,一年能卖500多万两呢,最后一致卖到清朝灭亡。而这些买了官的人,也有个名词,叫捐班。

2、做大钱和发钞票,实行赤裸裸的通货膨胀政策,到现在还有很多的咸丰当百钱。当千钱,制作精美和王莽钱成为我国货币史上的奇葩。可惜当时的老百姓是不认账的,史载民不聊生,搞得名声很不好,最关键的是没有搞到多少钱,所以很快就废止了。

3、开鸦片税。就是老广说的土药和洋药,只要缴税一律放行。

4、盐斤加价,就是加重盐税,要不增长那么快。

5、开厘金。这就不多说了。

6、关税。这个主要是被迫的,不过通过条约规定,关税值百抽五。客观上反到增加了收入,同时还有一个子口税制度,规定洋货再加2.5%的税,内地常关一律放行。关于子口税,有一些争议,因为有些地方洋货也征厘金,但一般认为,由于子口税,洋货的赋税是低于土货的。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