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电视连续剧《狼烟北平》观后感两则 -- 林子白

共:💬6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电视连续剧《狼烟北平》观后感两则

题记:上个周末,从网上下载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狼烟北平》。我看电视剧有一个习惯,随机看一集,如果感觉能看下去,就从头看起,否则不去浪费时间。这次,我看的是《狼烟北平》的第十九集,讲的是杨秋萍之死,觉得拍得很好。于是从头看起,用了四天时间,看完了四十一集的电视剧,又找来《狼烟北平》的小说原著读了一遍。总的感觉,《狼烟北平》应该是电视剧普遍水准之上,有亮点,但更有遗憾。于是随手写下两篇感想。

血色浪漫:两段凄美的爱情

《狼烟北平》最大的亮点是徐金戈、杨秋萍,方景林、罗梦云两对恋人的爱情。

在那个风雨如磐、阴霾满天的血腥日子里,作为战斗在反抗日寇侵略第一线的战士们,他们随时面临着流血和死亡,爱情似乎是一种奢侈。但作为人类的天性,爱依旧在他们中间萌发了,残酷环境下的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使爱情的萌芽逐渐长大。

战争是一种放大器,人性的光辉和卑劣都被成倍放大。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四个正直勇敢的年轻人成长为了英雄。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卿卿我我、轻怜蜜爱,享受爱情的甜蜜,不同的是他们对亲人的小爱融入了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之中,这爱情就散发着圣洁的光辉。

应该说,都梁是写男人戏的高手,并不擅长女人戏、爱情戏。罗梦云、杨秋萍因为不是着力描写的人物,在原小说中开始个性不是很鲜明,形象不是很丰满,在电视剧中加写了一些细节,但也基本是言情剧中常见的桥段。如果两段爱情仅限于此,那么也不会特别打动人。

使这两段爱情升华的是凄美、悲壮的结局。徐金戈、杨秋萍从斗气冤家到知心爱人,从工作的临时搭档到生死相依的伴侣。这段情在严酷环境中显得无比温馨。但当战斗任务召唤时,杨秋萍在个人幸福和民族大义之间,选择了战斗。在她受伤被俘后,面对敌人针对女性特有的酷刑和侮辱,尽管知道即使她招供了,也不会对组织造成什么损失,但她坚守着对爱人的忠贞,不愿出卖爱人,因为她想要金戈兄知道他没有白爱这个女人。最后在杨被押往刑场、游街示众的路上,徐金戈为了缩短爱人的痛苦,亲手将子弹射入了爱人的胸膛。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潸然泪下。尽管电视剧对酷刑审讯和游街示众这两场戏不可能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表现(如果那样,就突破尺度了),但这里依然形成了电视剧第一个高潮。

与杨秋萍相比,罗梦云显得更柔弱。但在国破家亡的时刻,面对极端残酷的日寇,她选择了反抗侵略者。在抗战胜利后,面对贪腐无能的政府,她选择了反抗暴政。在胜利的曙光到来时,为了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她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生命。在那一声爆炸的巨响中,她用自己的生命殉了支撑她一路走过无数艰难困苦的理想——建立一个公平、自由的社会。

今天看来,杨的死是圣洁无比的,而罗的选择可能是一个错误。但我始终认为,拥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坚守信仰的人是伟大的。

如果《狼烟北平》是一部红色偶像剧

《狼烟北平》这部小说结构是很怪异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文三儿等老北平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另一条是徐、杨、方、罗四人为代表的热血青年的反抗、斗争。在世界文学中,双主线的小说结构是很常见的。《狼烟北平》选择这种结构是很正常的,但关键是成功的双主线小说,两条主线是互相影响、互为支撑,共同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而《狼烟北平》的两条主线是互相脱节、互不相干的,两条主线的联系是通过小说的主人公文三儿与另一条主线上的人物方、徐、罗的一些个人交往,但文三儿仅仅是作为一个看客,对另一条主线的发展没有任何影响。因此,《狼烟北平》像是两个部分的拼装体,一部分是革命加爱情的红色偶像剧,另一部分是北平民俗指南。可以说,《狼烟北平》的结构是很失败的。

《狼烟北平》更大的败笔是都梁对北平民俗知识的卖弄。据都梁自己说,为了写这部小说,他做了几年的功课。应该说,都梁的功夫下的很足,小说中,文三儿等底层人民的语言京味十足,读过小说,可以获得很多北平民俗知识。但关键是这些知识不是有机的融合在小说中,而是堆砌。以前的京味作家,从老舍先生到汪曾祺、邓友梅,民俗知识都是在情节发展中自然带出来的,与整部小说融为一体。而《狼烟北平》一开场就是文三儿在酒馆吹牛,大谈燕子李三,一旁的陆中庸引经据典,介绍燕子李三的生平,耗费大量笔墨,而与情节发展无关。如果说,这里可能还起到塑造文三儿形象的一点点作用,那么,后面,借白连旗之口,大谈养鸟、养鱼、养虫、斗蛐蛐等诸般知识,则是不择不扣的多余笔墨。更离谱的是,第十六章写文三儿逛天桥,整整一章文字写成了天桥旅游指南。

古人论诗,讲到运用典故,有两种境界,低手是“水中堆沙”,高手则是“水中着盐”。同样是写民俗,老舍先生是“水中着盐”,而都梁则是“水中堆沙”。如果说在读小说时,这个缺点还不是非常明显,那么,在看电视剧时,这个缺点简直不可容忍,剧中人物长篇大论各种民俗知识,使电视剧的节奏变得非常拖沓。当两条互不相干的主线情节交替时,这个缺陷被特别放大了。如第十八集,演到杨秋萍行刺失败,中弹被俘,当观众急切的想知道杨被俘后的命运时,情节却一下子转到了各路流氓混混在孙二爷家斗蛐蛐,给人的感觉像吞下了一只苍蝇。

《狼烟北平》选择了文三儿作为主人公,想以此反映下层百姓的愚昧,探讨国民性问题。应该说,都梁如此写作的难度是非常高的。以底层人民为主人公的创作,只有鲁迅、老舍和沈从文是成功的,巴金、茅盾都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而曹禺的《原野》则是失败的。《狼烟北平》也谈不上成功,作为一个浑浑噩噩、苟且偷生的底层百姓,文三儿的形象是能够立住的,但也仅此而已,在文学长廊中并不具有典型性,而都梁想通过他的形象传达的种种理念是这个形象承载不了的。诚然,《狼烟北平》里面有不少有深度的哲理和思考,但都是作者都梁自己跳出来通过人物之口讲出来的,而不是读者通过人物形象感悟出来的。

据都梁说,他一开始就是以文三儿为主人公创作,后来感觉人物太单薄,又加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条线。可见,都梁是想在文三儿等下层百姓的市井百像图中,加入几个亮点作为衬托。整部小说,文三儿等的第一条主线内容占三分之二,徐、杨、方、罗的第二条主线占三分之一,这体现了都梁的意图。但问题是第二条主线喧宾夺主,整部小说,形象最鲜明的人物是徐金戈,最打动人心的情节是杨秋萍之死。

都梁的问题在于试图驾驭超出他功力的题材和人物。如果我是都梁,我会把《狼烟北平》写成一部红色偶像剧,以徐、杨、方、罗为主人公,以两对恋人的爱情和斗争为主线,把文三儿处理成一个串场人物,老北平底层人民的生活则作为故事背景。如果这样写,徐、杨、方、罗四人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方、罗两人的形象要大大加强,情节要更加曲折,国共双方的两对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要更加尖锐。如果这样写了,《狼烟北平》很可能成为第二部《亮剑》。

《潜伏》里有一句台词:革命者的爱情最浪漫。上个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中国有一大批热血青年,不管他们属于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们都怀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都不惜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正因为他们的理想是高尚的,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分外浪漫。而无时不停、无处不在的战争和残酷的政治斗争,又常常毁灭这美好的生命、这浪漫的爱情。将美好的东西撕给人看,这正是典型的悲剧美。其实,只要将真实的历史稍加改编,就可以拍成经典的红色偶像剧。这样的电视剧要比那些无病呻吟的都市言情剧更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典型的畅销小说作家海岩很聪明,他写小说的目的就是版税和收视率,所以他努力把故事讲好、编圆。而作为畅销小说作家的都梁则想追求小说以外的目标,把小说写成历史教科书、哲理讲义,所以《狼烟北平》就成了一部四不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