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 foundera

共:💬25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三部 第四章东方战局的序幕及其前半局 -2

国防处陆军组经国防处长赞成,在每日早晨的报告里,附加了一份对形

势所谓“短评”这是当时国防处的创新。这种短评有双重目的。第一,想在

每日中午约德尔和希特勒举行形势讨论会之前,将陆军的观点和企图向约德

尔作进一步解释;第二,想最终在自己的国防处里与约德尔达成一种类似于

参谋部那样的合作关系。然而,这一尝试由于两个原因而失利。几周后,约

德尔对瓦利蒙特说,他可以不要对形势的判断,但是他最关心的是,“态势

图”不要出现任何差错。这种不亚干侮辱的谦虚再次揭示了仅以希特勒和约

德尔为代表的“最高指挥”,在广阔的东方的战场上的权欲。结果,在参谋

部内国防处长常常接连几天没有机会向约德尔作口头汇报,连他的面都见不

到,更谈不到与他有勤务之外的聚会。长时间以来,第Ⅱ号宿营地对他来说,

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几乎从未涉足的“禁猎区”。

国防处份外的、主要由留守柏林的工作组所担负的工作,诸如组织、国

防军后备人员问题、装备问题、与政府最高当局的协作问题等,随着战争规

模的扩大与日俱增。每天中午有一架飞机,每天夜里有一列快车来往于拉斯

膝堡和帝国首都之间,负责函件的传递。国防军统帅部主要局、处――如负

责谍报、装备、宣传的局处――的联络官们,也利用同样途径,与国内机构

保持联系。当这些局长、处长们没有机会亲临“狼穴”时①,常派代表到国

防处,以便使其行动能同最高统帅的观点相吻合。由于约德尔对此类事情不

感任问兴趣,因此这一长时间发展而成的特殊勤务,则由国防处直接转交给

统帅部参谋长承担。除了这些日常事务外,其他一切事情,均由希特勒亲自

过问和作出决断。

国防处除担负每天与各军事指挥部门进行情报联络等繁重任务外,还要

满足与大本营有联系的党、政当局和斩间部门的需要。这再次使当时的目击

者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德国最高指挥机构的战地大本营能否避免产生如此多

的弊端?据当时观察,柏林和拉斯膝堡之间的来往信使络绎不绝,愈来愈多

的军官、党政人员来往奔波,使大本营的职能,随着俄国战局的延续,日益

偏离其正轨,对这个问题唯一能作出回答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当主要战线激

战正酣、德国许多城市陷入空袭的火海之中时,希特勒却置身于东普鲁士这

个风平浪静的避风港内。

回过头来看,几乎可以肯定他说,“战地大本营”在这种状况下,不仅

已失去它个身的意义,而且还会起到有害的、延长战争进程的作用。一心想

把德国政治、军事永远握在自己手中,并已占领欧洲大部分领十的希特勒,

本应最迟在1941 年12 月冬季危机到来之前,效仿其他参战国,将其大本营

安置在首都或芮都近郊,按理说,希特勒应将每一个师的兵力都投入东方前

线,以扭转整个形势。如果他和他的高参们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还为时不

晚。然而,希特勒却在3 年的时间里不断建造他的“狼穴”,延伸铁丝网,

加宽布雷区,一个个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象旧式的战列巡洋舰一样矗立在地

面,使整个地区成了一个“要塞”。在此期间,希特勒或长或短短留的“山

间别墅”,再次进行扩建,延长了地下通道,扩展了地下房间。在乌克兰的

文尼察、在法国的苏瓦松,在劳海姆一吉森地域的齐根贝格庄园周围,以及

在布雷斯劳,希特勒都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建造了规模宏大、设备齐全的

大本营。除文尼察一处外,其他地区的大本营只使用了极短时间,有的甚至

根本没有启用。1945 年1 月,希特勒终于将柏林作为他的固定办公处,然而

实施真正的、理智的指挥的可能性。早已不复存在了。

局势变化时期的领率机构

自从希特勒宣布利用“征服”苏俄这种迂回手段迫使英国媾和的设想之

后,德国大本营在东普鲁士开设已1 年之久。希特勒在1940 年7 月还得出这

样的结论:“如果英国寄予俄国的希望破灭,美国也将失去作用。”出自这

一考虑制定了“巴巴罗萨的准备工作”文件,并成了德国领率机构1941 年夏

季全部政治和战略工作内容。德国大本营及其军事班子所担负这些内容

丰富、包罗万象的任务,也只能逐个去完成。东方战局每大的进程成了希特

勒以及他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良的头等大事。然而,希特勒和约德尔并

不满足于以战略指导思想监督战事的进程以及必要时以新的方针施加影响,

而是在东方战局仅开始数周,就习惯地涉足于陆军的职责范围。史有甚者,

不久,他还提出了在俄国实施“寸上必争”的战略思想,把大本营的指挥活

动带人罪恶的深渊。

走入这一歧途的最重要原因,在对俄战局中暴露得比以前更加明显,这

就是希特勒的满腹狐疑,对权威的无限欲望,缺乏后大的统帅气质,特别是

他不具备将他内政治、经济、权威混合而成的思想愿望服从于军事基础理论

的能力。住在I 号宿营地里的他的亲信们,以及对他的行动的正确和预见性

的信赖,更使他变本加厉地以装腔作势的军事行家的姿态专横跋扈,独断令

行。因为在挪威和芬兰北部的指挥中,是在没有陆军总司令部的情况下,完

全按他个人的意愿,由他一手实施的。在“国防军统帅部的战场”上,国防

军指挥参谋部的任务愈来愈繁重,但由于其体制的原因,单靠它自己已无力

承担,而且日益脱离其国防军主管机构的职能。本应由陆军总司令部解决的

问题,却堆积如山地摆在一无所知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面前。既使这些干扰

也未能阻止希特勒继续走他自己的路。

――第一阶段

1941 年德国东方战局的第一阶段、可以算到7 月上旬为止,约二三周的时间。在这

个阶段,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这两大指挥机构,很少有过协调一致的时候。在

边界地区取得的巨大胜利,以及迅速夺占大片领土――至少在中部和北部――甚至使那

些顽固的怀疑者,产生了与陆军总参谋长相同的思想和希望。哈尔德在1941 年7 月3

日日记里写道:

“综观全局,现在可以说击溃道格瓦河和第聂伯河前方俄军主力的任务已经完成,

我认为一个被俘的俄国军长的供词是正确的。他说,我们在道格瓦河,第聂伯河以东仅

投入部分乓力,仅以乓力而论我们无力阻止德国的进攻。不需要多说,我认为,对俄找

局在14 天内便可赢得,当然还不会结束。占领辽阔的地域,以及对付敌人利用各种手段

进行的顽抗还要占用我们许多周的时间

回过头来看,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的这则日记,或许会引起人们的惊愕。

1941 年6 月25 日,温斯顿?丘吉尔在下院的秘密会议上也发表了同样观点

的讲话:“仅仅数月之内,或许更早一些,我们就会看到这场可怕的入侵结

束,到时候全世界都会看到这一点。”这就是说,英国政府首脑不仅认为德

国在东方的武装力量会迅速取胜,而且同希特勒一样,认为,德国对俄国的

进攻是为了给英国“致命一刀”而采取的间接措施。

1941 年7 月4 日希特勒甚至对他的亲信说:“实际上,俄国人已失却了

这场战争。”接着,他自诩道:一开始我们就击毁了俄国的坦克和飞机。他

们无法得到补充”。在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在对形势判断上取得基本一致

的情况下,希特勒在最初的几周里,只是将其对东线的指挥放在陆军总司令

部急迫的提出迅速、全面达成儿个大规模“合围”的要求之上,但不久,他

又完全象在西线一样,对先头装甲部队的翼侧表示起“担心”。同时,他对

空军的行动也采取了同样抑制的态度。而此时正是空军完成了袭击俄国机场

和纵深的其他口标的“战役”任务之后,已与陆军总司令部和集团军群司令

部协商一致,准备在“战术”任务方面大显身手之时。

在这种情况下,国防军最高指挥机构及其参谋部对迅速、顺利进展的东

方战局,几乎已没有实施指挥的余地;而希特勒却象在西线一样,准备将匆

忙得出的一些结论付诸于行动。在他与陆军总司令谈话之后,便于7 月上旬,

向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下达了关于未来“人员和装备”、特别是陆军“坦克

计划”的详细方针。简而言之,他在此后下达的两个命令中要求,

除装甲师外,陆军要从数量上作“重大”减员。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要在1942 年5

月1 日之前,分别增加到36 个和18 个,这两种师都包括党卫队部队;

海军只需抓装备措施,以便能“直接对英作战,进而对付美国”;

而空军却要“大力加强”。

希特勒对俄国战局进程的坚定信念,也同样在补充命令中表现出来。其

基本观点是,

东线必须继续保证充裕的装甲兵力,除留驻在本上的2 个装甲师外,每一辆坦克的

补给都要经希特勒的批准;

“正在立即开始的”陆军新型武器、弹药、装备的生产,应与未来人员的削减相适

应;此外,工业的任务也应减少,但这不包括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以及为。个装甲师生

产的装备:

在陆军需要削减的同时,必须按照空军(炸弹和高炮)的需要安排“火药和炸药生

产计划”。

不久即将证明,这些命令从战略角度看,已远远超出了事情的现状,另

一方面,它也严重地妨碍了东方战局的进程①

――第二阶段

正当国防处与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部的有关部门就希特勒关于在继续

对英作战中的装备方针,进行口头和书面意见交流,以决定最后落实方式时,

在1 号宿营地的每日形势讨论会上,已经就东方战局的第二阶段展开议论。

每次会上的主要发言者是希特勒和约德尔,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去年12 月份没

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问题,即是按希特勒一直所希望的,“快速部队大部

转向北进”,首先占领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扫清波罗的沿海岸国家的障

碍;还是按照陆军的计划,集中国防军的全部兵力夺取俄国抵抗力量中心―

―莫斯科。正如“巴巴罗萨”指令所指出的那样“两个目标同时夺取”的可

能性“只有当俄国⋯⋯抵抗迅速崩溃⋯时”才可考虑;会上尽管对形势作了

过高估计,但同时夺取两个目标的问题再未提起。相反,却提出了一种过去

曾在小范围内讨论过的选择方案,即推进位于普里皮亚特沼泽南部地区已远

远落后的战线,同时中部兵力转尔南下。

在这种情况下,约德尔将军既另出一谋,也不考虑利用他的参谋部,尽

管他早在7 月4 日就认为,当前的“决定⋯⋯也许是这次战争小的最重大的

决策⋯⋯”。当他了解到陆军总司令部完全持另一种意见时,这次他不想再

承担希特勒唯一高参的责任,因此,他一反常态,力求与陆军总司令部取得

及时和广泛的联系。在7 月5 日的一篇有关评论中谈到,“必须定下下一步

作战。特别是装甲部队作战的决心的时刻已经到来。由于此决心对战争至关

重要,也许是这次战争中唯一重大决心。因此,约德尔将军认为,陆军总司

令在决定下一步任务之前,有必要与元首商谈一下他的方案和观点。”

在这段时间里,陆军似乎没有找到机会,接受象1940 年12 月所希望的

通过事态发展而自己得到解决的问题。当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于1941 年7

月30 日向希特勒祝贺诞辰之后说,“由于得到中央集团军群装甲部队的加

强,在步兵主力在斯摩棱斯克地区集结,装备向莫斯科发起决定性进攻之前,

‘北方’之敌可能就全部被清除”。7 月8 日,到希特勒那里参加一次报告

会之后,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也曾考虑过部队暂时转向南方。几天后,他时

陆军总司令解释说:“我对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中集群急速向北推进的想

法并不热心。我主张,霍特――第3 装甲集群――的大部兵力必须向北⋯⋯

古德里安。第2 装甲集群――必须向南,直插基辅地区⋯⋯但其前提必须是,

霍特和古德里安向东实施突破,从而赢得机动自由。”

这样看来,要想调和这两种不同观点,就不能让陆军总司令部放弃进攻

莫斯科的目标,这就使以后越来越僵持的形势更加激化。随之而来的是,希

特勒在其指挥上再次犯了一个基本错误,即不充分考虑先决条件,就对部队

行动不分巨细,下达各种命令。7 月14 日,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就曾说过:“元

首不懂得事情的关联,但总是插一杠子,把人析腾一番,简直受不了。”从

7 月中旬开始,情形日益严重,导致了希特勒与陆军总闭令部之间的意见纷

争,甚至使整个大本营都被卷了进去。直到8 月下旬,希特勒以命令手段,

――从外表看――结束了这场争论。

7 月19 日国防军统帅部颁发的关于东方战局的第一个指令即第33 号指

令,与陆军首脑几天前向希特勒口头提出的建议有几分相符。但在部队再次

实施机动之前,国防军最高司令希特勒没有再次与陆军总司令部进一步磋

商,只是在7 月23 日发布了“第33 号指令的补充指示”。该文件指出,不

仅基辅,而且还有哈尔科夫、顿河、高加索以及克里木,都成了南方所应夺

占的目标;而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群必须在短期内完成预定任务,尔后由

陆军总司令部将其“主力部队⋯⋯其中包括第3 装甲集群⋯⋯调回国内”!

同样,空军在结束斯摩棱斯克战斗后,将其若干俯冲机机群调往芬兰,以减

轻北缘迪特尔军的压力。“应通过这一行动,消除可能对英国的刺激,避免

其介入北极沿岸的战斗”。尽管约德尔对这个分散兵力的计划也有抵触,并

站到了陆军一边,但陆军此后所提出的口头设想仍未能实现。哈尔德写道:

“他――希特勒――只想确立自己的目标,而不考虑敌人的情况和别人的异

义”。“冯?博克将要交出他的装甲集群,仅率步兵进攻莫斯科。然而,博

克的兴趣并不在莫斯科,而在斯大林格勒,”当陆军总司令布芳希奇从前线

视察返回后,在电话里告诉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执行希特勒指令的

“条件尚未成熟”①他满以为,这样便可改变希特勒的决心。然而如同哈尔

德的异议一样,依然徒劳无益。

直到苏俄红军几乎在全线加强抵抗,德军装甲和摩托化部队急需补充之

时,希特勒才作出让步。但这一次希特勒没有与陆军首脑“就错过的合围时

机进行冗长的、时而激烈的辩论”。但是,希特勒却加强了对部队的控制。

他说:”俄国人似乎没有被我们在战役上的战果所摧垮,因为他们还不承认

这一点。因此,必须运用小型的战术合围,将他们逐个击溃。”哈尔德没有

完全否定希特勒认以的合理性,但他写道:“我认为这一思想是迄今充满活

力的作战的停滞的开始。”甚至他还看到了阵地战的威胁。

陆军总参谋长“就莫斯科的作用而提出了异议”,也被希特勒认为“没

有足够证据被回绝”。约德尔作为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唯一代表,参与了陆

军总司令部的讨论会。单独与希特勒进行交谈时,经常表现得软弱退让的约

德尔,这次也表示赞同对莫斯科的进攻,他的重要理由是,进攻莫斯科不仅

是攻占敌人的首都,更主要的是因为在这条路线上,部署有敌人“唯一的“主

力部队。可将其一举歼灭。希特勒再次以他的战争经济为理由反对这一论据。

他认为迅速“夺取”顿涅茨煤田和工业,以及高加索油田,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次日,他似乎是受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刚刚发来的不利的形

势报告,突然决定,放弃在南部广大区域内计划进行的作战行动。

1941 年7 月28 日傍晚,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当着陆军总司令,再次咒

骂“目前所决定的作战行动荒谬无稽”,“它将导致兵力分散和对莫斯科进

攻的停止不前“。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却在着手将希特勒的观点变为

一份新的指令即第34 号指令。指令在前言部分陈述了“近日态势的发展”之

后,认为,鉴于在中央集团军群前方和翼侧出现了敌人强大兵力;补给问题

以及第2.3 装甲集群迫切需要整体10 天左右等问题⋯⋯,不得不暂时推迟下

一步任务和目标。”按照指令的规定,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继续依靠自己的

力量应付局面;中央集团军群应充分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暂时转入防御。

对此,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写道:“这一方案,驱散了近几日压在每个有思

想的军人心中的可怕梦魇。这些天,由于元首的执拗态度,东线战事即将处

于全面停滞境地。现在终于出现了一线光明!”

按公而论,之所以能取得战胜希特勒好大喜功、贪得无厌的结局,应归

功于形势,其次是环境。另外,还有一点令人快慰的至今仍留在作者记忆里

的事: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终于第一次与陆军总司令部站在一

条战线上,终于以其自己的直言冲破了希特勒观点的束缚。因为再次向莫斯

科发起攻势的先决条件,还远远没有具备。

然而,当希特勒在尔后几天访问各集团军群司令部时,又再次兜售起他

的计划和思想来了,从而将一时的平静重新打破――可以肯定,他之所以这

样作,并不是企图消除陆军总司令部的立场,只不过是受其本性所驱使。7

月21 日,希特勒在北方集团军群对冯?勒布元帅说,莫斯科只能作为一个“地

理概念”,而“斯拉夫的民族特性”应作为考虑不久摧垮俄国的新的因素。8

月4 日,希特勒在中央集团军群说;进攻莫斯科,在他的计划中排在第三位。

夺取对俄国人来说“生命攸关的地区”比一切都重要。即首先是列宁格勒及

波罗的海沿岸及其工业区,其中包括重型坦克生产基地;其次是顿涅茨地区

及哈尔科夫――“俄国经济的总基地”――这一地区的失陷,“必将导致敌

人全部经济的崩溃”。同时,希特勒还矢口否认――也作为对军事情报部门

的指责――说,如果他事先更清楚地了解到敌人坦克和飞机的数量,他“将

难以定下进攻俄国的决心”。8 月6 日,他又对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

施泰特元帅表露了同样的思想。而在此其间,陆军总司令利用两次巡视前线

的间隔时间到大本营拜访时得到的却是希特勒赞同进攻莫斯科的印象!

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汇总各方面信息之后,认为应继续扩展已经取得的

协调的关系,遂于8 月7 日与国防军指挥参谋邮参谋长约德尔进行了一次内

容广泛的长谈。谈话是从这个基本问题出发的,即“我们是击溃敌人还是想

获取经济目标”。对此,约德尔说,“元首大概认为两者兼顾是可能的”。

哈尔德接着说,需要使用到莫斯科上的力量绝不能分到列宁格勒上。“是莫

斯科还是乌克兰的问题,或者说莫斯科与乌克兰问题,必须给予答复”。因

为“⋯⋯不如此,敌人的兵源在秋季之前是不会枯竭的”。南方集团军群不

仅无需增加兵力,反而就集中全部兵力于“为大范围的、关键目标的作战”

――这主要是指莫斯科。哈尔德离开约德尔时确信,此次谈话必将坚定约德

尔支持陆军观点的信念。

哈尔德的这些意见为以后的事态发展所证实。谈话的第一个成果是,8

月10 日,约德尔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在国防处与陆军作战处取得完全一致的

基础上,并由国防处起草的形势判断。这份附有地图和力量对比的文件,在

一开始指出,中央集团军群前方之敌是一个强大兵力集团,歼灭该敌,接着

占领莫斯科,是最重要的目的。从中央实施的、越过友邻集团军群的这一诱

人的作战行动应当取消,或是待以后实施。以“步兵集团军”为中路,装甲

集群配置于两翼,对莫斯科的进攻可望于8 月底开始。

这份报告促使希特勒制定了“第34 号指令的补充指令”,并于8 月12

日下发对莫斯科的进攻终于在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开始了。特别是中

央集团军群,本应在“完全消除两翼威胁”以及对列宁格勒的作战得到全面

保障的情况下开始行动。――而目前仅限于包围。“补充指令”指出,中央

集团军群的“目标必须是”“在冬季之前从敌人手里夺取莫斯科这个国家、

军备和交通中心”――而以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并阻止敌军重整旗

鼓以及重建国家机构”’。按照这一指令,南方集团军群在取得乌曼胜利之

后,如有可能,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下一步目标――克里木、顿涅茨地区,

甚至巴统。

几天后,当北方集团军群局部受挫时,尽管哈尔德和该集团军群司令部

认为无关紧要,但仍使“最高领导机构坐卧不安”,并由此导致希特勒再次

直接干预。他命令陆军总司令部在缺少后备力量的情况下,立即调中央集团

军群的几个装甲师增援北方,阻止敌人对旧鲁萨的突破。此次行动正如前面

多次提到的那样,同样缺少“先决条件”。冯?博克元帅认为,希特勒的命

令是“不现实的苛术”。因为将要增援北方的这几个装甲师,部分由于坦克

零件散落,根本无法开动;另一部分由于担负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任务,无

法分身。于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便积极在他的总司令身上活动,而布劳

希奇已懒于争吵,也不想“抢先作出重要决断”,最后,只答应以“与约德

尔一商”而了事。

鉴于国防军最高指挥机构的犹豫不决,以豪辛格为首的陆军作战处,在

未让哈尔德知晓的情况下,以异乎寻常的手段,提交了一份关于下一步作战

的“备忘录”;同时,即8 月18 日,以瓦利蒙特为首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国

防处,向约德尔递送了一份对新形势的判断报告。在这两份文件里,总参谋

部内的中年军官们,竭力从东线态势和德国整个形势中寻找一切论据,再次

力主将莫斯科作为主要目标;并证明,南方和北方集团军群所担负的任务已

经够繁重的了。

约德尔是否以及以何种方式采用他的参谋部的建议,作者已回忆不起来

了。陆军总司令向希特勒转呈了他的作战处的“备忘录”,并派其起草者到

“狼穴”向约德尔当面陈述。在8 月20 日的谈话中,出现了一些有利于缓和

大本营“气氛”的转机。约德尔除谈了众所周知的那些反对的和赞成的客观

理由之外,还说:

“此外,他――希特勒――本能地担心重蹈拿破仑的覆辙。提起莫斯科他总有些毛

骨悚然之感。他担心在那里与布尔什维克展开一场生死搏斗”

豪辛格接着指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选择了这一方向。我们必须歼灭敌人的有

生力量。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其余的一切就取决于我们自己了。”

约德尔继续说:“您说得是。但我想告诉您,元首是这样回答的:眼下有一个很好

的歼灭俄国有生力量的机会。这个强大集群正位于基辅东面”⋯⋯

豪辛格还指出,冬天将首先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开始,南部稍迟,他请求

约德尔支持他的“备忘录”。约德尔终于作出让步,并说:

“凡是我能做的,我将尽力去做。但是,您也必须允许我考虑元首提出的理由,不

能简单地将其弃之一边了之⋯⋯不能强迫他违背他内心的信念去做某事。他的直觉往往

是正确的。人们不能否定这一点!”

豪辛格在他的描述中,最后写道,“很遗憾,并非总是如此!我对敦刻尔克还记忆

犹新。我们担心,这次又要错过一个关键时刻。”

有迹象表明,陆军军总司令部的“备忘录”,希特勒早在同凯特尔和约

德尔谈话时就加以驳斥了。8 月21 日,国防军统帅部的这两位将军来到安格

堡哈尔德的军营里,企图说服哈尔德接受希特勒的观点,至少是想缓和对立

情绪。在这次谈话中,约德尔被哈尔德逼入窘境,不得不象与豪辛格谈话时

一样,承认他无法对陆军的立场提出实质性的异议,“但是,元首有第六感

官”。显然,这是同一理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过去让人们无条件相信“元

首天才”时所多次使用过的。哈尔德只是干巴巴地说,对这个理由“在逻辑

上提出相反的观点是无济于事的。”①。

当大傍晚,约德尔出于无奈,不得不将希特勒新的,也是最后的命令,

纳入一份给陆军总司令部的书面指示中。文件开头写道:“陆军于8 月18

日提出的关于下一步东线作战的建议,与我的观点不相符”。文件接着重复

了希特勒的论断:在冬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最重要目标不是莫斯科,而是

南方的克里木,顿涅茨地区的“切断高加索地区的俄国输油线”;在北部,

严密包围列宁格勒,与芬兰建立联系。另外,提出新的要求是,利用“少有

的战役上的有利态势⋯⋯刻不容缓地集中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两翼兵力”向

基辅地区的苏第5 集团军发起突击,被陆军总司令部视为进攻莫斯科方向的

主力的博克集团军群,应以其所留置的部队继续实施防御,直至“第34 号指

令的补充指令”所指出的向莫斯科发起进攻的全部先决条件成熟之时,总之

“从中央实施的诱人的作战行动”,成了整个东线作战的主导思想!

第二天,当哈尔德到达他的安格堡军营后,冲动地写道:这个“元首指

令”对于此次战局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就在当天,希特勒亲自撰写了

一份“文件”,作为对“备忘录”的答复,送给陆军总司令及其总参谋长,

使他们苦不堪言。在文件中,希特勒教训陆军首脑们说,在进行了几乎两年

作战之后,“快速部队”必须象空军一样,成为“最高指挥手中的战役武器”。

接着,他又借用一种明确不合理的对比,说帝国元帅对于这一基本原则在空

军已“坚定不移、毫无保留加以执行”,而在陆军却似乎未将这一原则加以

“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对此“文件”,哈尔德在他8 月22 日的日记里,

清楚而有力地作出了反应:

“我对于因元首的干预而摆在陆军总司令部面前的事态难以忍受。既要认真贯彻元

首那一个个朝令夕改的命令,又要不沾污已取得的四次战局胜利的陆军总司令部的美

名,陆军总司令的这种作法真是前所未闻。因此,我向陆军总司令申请辞职,井同时提

交我的辞呈”

哈尔德同时补充写道:

“陆军总司令拒绝我的辞呈。他认为,事实上还没有到放弃职位的地步;也就是说,

一切将照旧”。

为促使希特勒改变主意,哈尔德作为最后一着试图鼓动古德里安将军出

面。这次会见是于8 月23 日,在大本营“狼穴”举行的。但是,不管进行怎

样的谈话,都丝毫改变不了希特勒的意志。相反,在取得“基辅会战”这一

有名的战术上的巨大胜利的前一个星期,即8 月30 日,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

布劳希奇之间进行了单独谈话,就希特勒的“文件、一事达成“谅解”。毫

无疑问,希特勒将这一结局看作是他与陆军的角逐中取得的又一新的胜利―

―其间与其说他骑士派头十足,倒不如说他道义上的虚伪和软弱。

随着对下一步东方战局的看法上的对立观点的暂时结束,把德国作战计

划和前景,放在战略高度重新进行审查,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1941 年7

月19 日发布的第33 号指令,已就当时的态势指出,“在西方和北方⋯⋯必

须注意防御英国对海峡群岛和挪威海岸的进攻”;而现在,必须首先将几个

月前制定的“巴巴罗萨行动之后”实施的长远进攻计划,与东方态势的发展

相适应。同时陆军总司令部在7 月底与上述计划同时提出的建议――即将由

叙利亚和昔兰尼加出发,对埃及实施两面进攻的日期推迟到1942 年春,而坚

持在1941 年秋夺取直布罗陀――在此期间已经过时。

基于这种认识以及约德尔从与希特勒每日谈话中,所摘引出来的方针,

于1941 年8 月底,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国防处里,产生了“经元首批准的国

防军统帅部关于1941 年晚夏战略态势的备忘录”。“备忘录”’指出,尽管

“在被迫投入其他战线多余兵力”的情况下,俄国的崩溃也可能要延长,但

“降服英国,迫其媾和”这一既定目标仍然不变。备忘录将这一原则作为战

略里程脾,接着指出,即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陆军和空军也几乎无力于

1942 年春季前,在地中海、大西洋和西班牙本土,进行一场决定性的作战”

鉴于此种态势,已无法再象过去考虑的那样,置中立国的意愿于不顾,让德

军通过土耳其领土;同时,也要看到英国的话动日益频繁。据称,英国军队

已驻进伊朗南部,并不断扩建苏伊士运河两岸的重要军事设施。如此种种征

兆表明,英国的目标是,尽可能与美国一起,彻底改变德国在地中海的地位。

即使不足如此,也由于海上运输损失的不断增加。以及夺取托布鲁克行动的

被迫延迟使“轴心国”在北非的处境早已日益恶化。

对于地中海地区,“备忘录”还对一些尽管尚不充分的改进意见提出了

警告。而将被视为与大英帝国进行最后决战的前奏的击溃苏俄的行动,成了

希特勒盲目推行的德军压倒一切的任务。

――第三阶段

“基辅会战”于8 月底开始,它被德国大本营视为1941 年东方战局的第

二阶段的开始。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德军在俄国各个战场上又取得。一系

列新的胜利,特别是冬季前攻占莫斯科的热望,在领导层内出现的短时的一

致,使希特勒未再对作战进行重大干预。譬如,国防军统帅部在这个时期对

东线下达的唯一指令――第35 号指令在其前言中,使用了与陆军总司令的报

告相一致的措辞。

尽管如此,陆军总司令部怕错过对莫斯科实施决定性突击的大好时机的

担心,依然没有消除。在陆军总司令部――同样在大本营第Ⅱ号宿营地里很

少有人赞成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个会战”之后便大功告成的说法而希

特勒却宣布:“东方军事胜利己成定局,俄国已经完蛋”。实际上,中央集

团军群在经历了“沼泽、地阶段”之后,到11 月中旬,才在进攻莫斯科的道

路上迈出了富有希望的几步,只有到这时,人们对态势的乐观判断才压倒了

对部队所承担的巨大负荷的担忧。使人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是,在那些天,陆

军总参谋部的第1 军需官、当时的保卢斯中将来到国防处的临时办公棚,与

国防处长和洛斯贝格上校探讨夺取莫斯科之后的方针。当时,他们所谈论的

目标已远远超过了俄国的首都。他们谈到,只让最必要的部队留在“前线地

带”过冬,陆军大部及其高级指挥机构应撤回,整个东线的指挥权由一个集

团军群司令部接受。

由南方集团军群占领8 天之久的罗斯托夫,在俄军的攻击下,被迫于11

月29 日撤离;该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随即被免职。这是在当时态势

下,对人们情绪上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一份给希特勒的电报中,龙德施泰特

要求,要么“撤消”关于部队再次在米努斯地段前方集结的命令,“要么,

委派他人指挥该集团军群”。2 小时后,于深夜豪辛格打电话询问约德尔,

是否撤消命令。约德尔回答:“绝对不能,元首的命令不容更改。龙德施泰

特已被解职,赖歇瑙担任集团军司令。”豪辛格重复地喊道,“使不得!绝

对使不得!”但约德尔已把电话放下了。

在“国防军统帅部战场”上,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代替陆军总参谋长和陆

军作战处长的角色而担负的特殊任务,在1941 年夏季的芬兰北部,主要是由

两个德国军和一个芬兰军来完成。他们的指挥官,冯?法尔肯霍斯特大将,

象陆、海、空三军总司令一样,逐步直接接受统帅部的指令。这样,法尔肯

霍斯特比起陆军集团军司令们来,就具有更大的独立行动的自由。但另一方

面,没过多久,就暴露了它的弊端,即由于将陆军总司令部排斥在外,国防

军统帅部对部队实施的战役和战术指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缺少了最重要

的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经验,国防军统帅部便试图在对北芬兰指挥官所下达

的指令中,增补一些具体的实施规定,但它无法替代陆军总司令部这个中间

环节①在东方战局期间,国防军统帅部第1 号战场早就移到了挪威,在相当

长的时间里没有变动。在希特勒的眼睛里,登陆始终在威胁着挪威。因此,

他一直在想方设法给这一地区以加强。为此,占用了大量的指挥力量,牵制

了相当的兵力。

希特勒对这一特别指挥机构的明显弊病既不加理会,也对来自各方的异

议视而不见,却从1941 年初夏起,利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充当他除东线战

场之外的全部德国战场上,与当地指挥官进行直接联系的指挥机构。在巴尔

干、爱琴海的克里特岛邻近的广大地区,直至达尔马提亚,“国防军东南方

司令”就是通过这种渠道接收希特勒关于镇压不久后到处爆发的暴动,以及

后来对陆地和海岛沿岸实施防御的命令;而“东南方司令”则将其镇压暴动

的具体计划呈报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批准,正因为这样国防处长与保加利亚保

持着一种特别密切的联系。尽管保加利亚仅有少量几个守备师积极参加了马

其顿和色雷斯岛的战争,但在索非亚却始终感觉潜伏在欧洲战争舞台边缘的

危险。因此,一再向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请求支持和援助。德国大本营还与阿

格拉姆保持着频繁的联系。驻在那里的“德国全权将军”、奥地利人格莱

泽?冯?堆尔斯特瑙,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这个秩序混乱、支离破碎的国家恢

复安定;并在军书上为德国服务。但是,与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却

没有取得联系,而这些地方又是东方战局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与这些地方

取得联系成了陆军总司令部的主要事情。

自1941 年秋季起,地中海地区也成了统帅部战场。在这里,意大利人名

义上掌握着最高指挥权。在北非,隆美尔的崇高威望占据主导地位,加上与

国内联系的困难,使希特勒一直在寻求对北非施加影响。为此,希特勒并没

能命令将陆军总司令部对北非的指挥权力交给统帅部,而是直接交给了国防

军指挥参谋部。

正如8 月底的“备忘录”所阐述的那样,在地中海地域,“轴心国”的

危险处境早已显露出来。由于将陆军和空军全部力量都集中用来对付俄国,

海军也不想从北大西洋主要航道抽出一艘潜艇。希特勒在与国防军指挥参谋

部参谋长取得一致的情况下,终于在每天关于重型舰艇和登陆部队遭严重损

失的报告的影响下,准备采取进一步的辅助措施。直到9 月13 日,希特勒才

最后下定决心,命令海军总部,”以最快速度“在地中海部署6 艘潜艇,并

紧接着再增派15 艘。同时,命令空军第10 军将保卫德国通往北非的运输线

作为其新的主要任务,以取代迄今为止的“攻击敌舰⋯⋯和英国在埃及的供

给”的任务。而戈林却将希特勒下达给空军的关于保卫“由意大利向的黎波

里的重要运输线“的任命擅自纳入意大利的护航任务。

此外,他还补充说,空军第10 军向西西里岛转移,目的是由此攻击英国

的海军和空军重要基地马耳他岛这是“不成问题”的。直到人们从认为维亚

济马和布良斯克的胜利就是俄垮台的误解中醒悟过来,而且地中海的海上交

通几乎完全断行时,国防处才紧迫地越过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与凯特

尔直接联系,终于通过他促使希特勒于1941 年10 月底发布预先命令,12 月

初下达最终命令,命令凯塞林的航空队司令部和一个强大的航空军(第2 军)

飞往地中海。但是,希特勒对于在攻占莫斯科的进攻前,从东方抽走强大的

空军力量犹豫不决。

与地中海和北非不同,希特勒在西方处于主动地位。1941 年10 月20 日,

他以统帅部的名义,下达了一项关于“在英属海峡群岛进行扩建和实施防御”

的命令。命令一开头便提出,、如同过去一样,英国对我们西部占领区⋯⋯

采取大规模行动的可能性不大”;接着指出,但“迫于东方态势的压力,以

及出于政治和宣传原因,英国随时有可能采取个别行动,特别是要考虑到英

国人为对付我们的护航而重新占领重要的海峡群岛的企图”。

随着这一命令的发布,希特勒没有在命令中加以特别说明。就将对西部

占领区的领导权,从陆军总司令转到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手中。在加强海峡群

岛防御方面,命令中连海岸炮兵连的数量和编制,以及防坦克混凝土工事及

其厚度――甚至多少毫米都作了详细规定,并要求每月报告一次海峡群岛工

事扩建进展情况。后来有了最小比例尺的地图,这样希特勒对海峡群岛的扩

建情况就亲自审查。后来在大西洋壁垒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有一天,根据他

的指示,处罚了一名值班军官,因为他标绘在海峡群岛的一个高炮连的数量

有出入。

正当这一任务的繁杂工作――即使加强了国防处的“陆军组”――使指

挥参谋部处于焦头烂额之时,又接受了另一项任务:根据希特勒个人的决定,

于1941 年12 月即东方战局转折前,拟制一份命令。据此命令将在国防军“所

控制的北冰洋、北海和大西洋沿海地区,构筑一个新的‘西壁工事,”。该

工事的战略目的是,“以尽量少的固定的野战部队,可靠地抵御敌人任何形

式的,仍至以强大兵力实施的登陆行动”。工事构筑的依次顺序,首先是挪

威,其次是比利时――法国海岸。对于后者,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国防处在与

三军总司令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斯海尔德河和塞纳河河口,布雷

斯特南部,以及从基伯龙湾到吉伦特河为第一段,“诺曼底和布列塔尼突出

部”为第二段,第三段是与德国海湾毗连的荷兰海岸和丹麦“西海岸及北海

岸”。而波罗的海沿岸的防御工事只要能保证封锁大、小两个海峡通道即可。

希特勒后来提出的“欧洲要塞”,从这里已经可以看见其雏形。当时建

造第一批工事的计划,是建筑在短时间内消灭苏俄的设想之上,比如对波罗

的海的处理就能说明这一点。但一种似乎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构筑海岸

工事,是为了给将来德国空军和潜艇进攻英国,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然而,

由于人们对战争的下一步和出路认识的巨大转变,在西方海岸构筑的工事,

在后来的日子里却起到了完全相反的和更为深远作用。用后来的眼光看,这

项命令是在德国战争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从总体上看,不管是否意识到―

―的初期阶段产生的。

注释

①参阅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6 月14 日的日记和1941 年6 月9 日“元首

副官”的命令。

下面是这次“与会者名单”

Ⅰ.上午和下午:1、陆军:冯?布劳希奇元帅

哈尔德大将

保卢斯中将(第一军需部长)

豪辛格上校(作战处长)

冯?居尔登费尔德中校(陆军总司令副官)

2、海军:瓦格纳海军上校(作战处长)

3、空军:戈休帝国元帅

米尔希元帅

耶顺内克空军上将(空军总参谋长)

博登沙茨中将(部长办公厅主任,联络官)

冯?瓦尔道少将(作战处长)

4、国防军统帅部:凯特尔元帅

约德尔炮兵上将

瓦利蒙特少将

克里斯蒂安少校(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副官)

5、国防军副官:施蒙特总参谋部上校

冯?普特长默尔海军上校

恩格尔少校(陆军)

冯?贝洛少校(空军)

Ⅱ上午

1、白狐(芬兰北部作战行动代号)

陆军:冯?法尔肯霍斯特大将,挪威集团军司令

空军:施通普夫大将,第5 航空队司令

2、南、集团军群陆军冯?尼德施泰特元帅,南方集团军群司令

冯?赖歇瑙元帅,第6 集团军司令

冯?施蒂尔普纳格尔步兵上将,第17 集团军司令

冯?朔贝特大将,第11 集团军司令

冯?克莱斯特大将,第1 装甲集群司令

空军:勒尔大将,第4 航空队司令

Ⅲ除全体与会者外、共进午餐的还有:

陆军:费罗姆大将(预备军司令)

空军:乌德特大将(技术局局长)

Ⅳ下午

1、海军总司令部:

雷德尔海军元帅

弗里克海军中将(海军总部参谋长)

舒尔特一默廷海军上校(海军总司令副官)

2、波罗的海:卡尔斯海军大将,北部集群司令

施蒙特海军中将,波罗的海司令

3、北方集团军群:陆军:黑特尔,冯?勒布元帅,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布施大将,第16 集团军司令

冯?屈希勒尔大将,第18 集团军司令

赫普纳大将,第4 装甲集群司令

空军:克勒尔大将,第1 航空队司令

4、中央集团军群:陆军:冯?博克元帅,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冯?克卢格元帅,第4 集团军司令

施特劳斯大将,第9 集团军司令

古德里安大将,第2 装甲集群司令

霍特大将,第3 装甲集群司令

空军:凯塞林元帅,第2 航空队司令

②例如:

a)哈尔德在1941 年的日记中写道

4 月7 日:“清晨有人报告⋯⋯俄国的编制使我们有理由表示担心。如

果被俄国想和平、不想发动战争这样的陈词滥调解除思想武装。那么你就必

须承认,俄国军队的编制极有可能迅速过渡为战时编制,对此我们感到极为

不适。”

4 月26 日:“从总体上讲,自4 月1 日以来未发生变化。但自此,俄国

在西部增加了10 个师。这样一支庞大的常备军(约170 个师)完全可以看成

是一种战时体制⋯⋯列车为补充物资不停地运转⋯⋯似乎是在补充兵

员”⋯⋯

5 月5 日:“克雷布斯上校从莫斯科返回。他报告说:

俄国将尽一切努力,避免战争爆发⋯⋯

远程轰炸机似乎已在德国边界集结。

运载构筑阵地付料的车队正来往于边界地区。未看到⋯⋯部队集结。”

6 月22 日:“进攻第一天的总态势如下:

敌人材德国的进攻感到异常突然,从战术上看,它的部队编制不是处于

防御状态的。边境地区的守军住所十分分散。边境哨所的兵力一般都很弱。”

b)1941 年6 月22 日红军展开情况如下(这个文件发表在《国防科学评

比》杂志1961 年第6 期上):

北方方面军司令:波波夫中将

参谋长:尼基谢夫少将

第14 集团军(司令:弗罗洛夫中将)

第7 集团军(司令:戈列连科中将)

第23 集团军(司令:普申尼科夫中将)

西北方面军司令:Ф?И?库兹涅佐夫上将

参谋长:克伦诺夫少将

第8 集团军(司令:索别尼科夫少将)

第11 集团军(司令:莫罗佐夫中将)

第27 集团军(司令:别尔扎林少将)

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

第3 集团军(司令:B?H?库兹涅佐夫中将)第10 集团军(司令:戈卢

别夫少将)

第4 集团军(司令:科罗勃科夫少将)

第3 集团军下辖:

第6 骑兵军(军长:尼基京少将)

第11 摩托化军(军长:莫斯托文科少将)

第13 摩托化军(军长:阿什柳斯廷少将)

第10 集团军下辖:

笔6 摩托化军(军长:恰兹凯莱维奇少将)

第4 集团军下辖:

第14 摩托化军(军长:奥鲍林少将)

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

参谋长:普尔卡耶夫中将

第5 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少将)

第6 集团军(司令:穆布琴科中将)

第26 集团军(司令:科斯坚科中将)

第12 集团军(司令:波涅杰林少将)

第5 摩托化国(军长:阿莱克泽英科夫少将)

第5 集团军下辖:

第9 摩托化军(军长:罗科索夫斯基少将)

第6 集团军下辖:

第4 摩托化军(军长:弗拉索夫中将)

南方方面军(1941 年6 月24 日组建)

司令:秋列涅夫大将

第9 集团军(司令:切列维琴科中将)

第2 骑兵军

第2 摩托化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