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保加利亚通史【第四次校对完整版】 -- 生命之歌

共:💬39 🌺9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十二部分)

这些部落就是我们在西方史籍中经常看到的匈人,是他们造成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也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彻底崩溃。那么这些人的来源到底是怎么样呢?其实这个问题大家已经探讨了上千年,但一直没有一个定论。笔者认为他们不是匈奴人,而是由多种民族混合的,其中也可能有10%以下的匈奴血统,原因是在大草原上不可能有一个民族是纯种的。

首先,关于欧亚古书的记载。在罗马史中很早就有关于匈人的记载,公元2世纪左右曾有一个民族在黑海北岸出现,罗马人给这些人起名叫“Chonitae”。这些人有显著的蒙古特征,很可能是匈奴联盟的一部分。但在拉丁文中还有一个专指后来的匈人的“Hunni”这个词,很显然那些罗马人也知道这是两批不同的人种。不过在《魏书西域传》里也记载过“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纳沙……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指王忽倪已三世矣。”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匈奴人向西迁徙,很可能就是欧洲匈人的后代。其实不然,让我们先看一下地理概念,在咸海边的粟特国“去代一万六千里”,这个距离比“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的波斯要近的多,更何况愿在他乡的欧洲呢?另外这段记载是在公元454年,而在欧洲的阿提拉与布雷达则是在公元434年即位的;同时欧洲史籍说匈人进攻东哥特人是在公元375年,我们就慢打满算粟特的每个匈奴王在位30年,那么就是往前推90年,即公元344年,能在不到30年之内到达那么远的地方好像不太容易哦。所以我们把如果说匈奴人去了欧洲这不是于理不通么?

其次,关于语言学的问题。在欧洲的匈人所说的语言比较接近于古鲜卑语。有些中国学者也就根据这一点声称欧洲匈人是中国鲜卑人的后代。但实际上在中国北方有很多民族互相借用词汇,很多词汇都是各民族共有的,所以并不能完全作为一个根据说明他们的传承关系,充其量只是能证明草原诸民族在文化上是相似的。

再次,关于考古挖掘的匈人遗骨问题。在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平原各地都能挖掘到大量的匈人和匈奴人的遗骨。如2003年3名法国人就在蒙古草原发现了90多具匈奴人遗骨,经过从遗骨中提取的DNA分析,这些匈奴人是东亚人的近亲,与欧洲匈牙利人几乎没有半点关系。另外在俄罗斯东欧平原发现的匈人遗骨则表现出典型的中亚人体型,与中国的匈奴人并不相同。因为在中国的史籍中所在的匈奴人都是身材高大雄伟,体毛很长,有深陷的眼窝和耸立的鼻子,并在头上向右梳着一个辫子,十分清楚的描述出这些匈奴人的可怖。但是在欧洲的古籍中发现进攻东欧的匈人则是体型矮小,体毛稀疏、颧骨宽阔、鼻子扁平,辫子更是左右各一。这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民族的特征。

最后,从文化方面。中国北方的匈奴失败日月为神的,他们把各种天气现象都看作是神的恩赐;每当战胜敌人时都会用敌人中的最勇敢者的头骨做成饮器,以期得到那个人的力量和智慧;结盟时要用马血放在酒里一起喝;如果哥哥或父亲去世,儿子或弟弟要娶他们的后母和寡嫂等等。而欧洲的匈人则是信奉萨满教,凡事都要先求萨满进行祭祀;他们从不用头骨作为饮器,而是每过一城必要屠城;儿子或弟弟不许可娶后母和寡嫂;在亲人死亡时要用刀割破自己的面部,使自己血流满面。从这也可以看出两种人的完全不同之处。另外,在他们所携带的器具上也有显著不同。比如匈奴人的马的头部是不加以装饰的,而欧洲匈人的马头上必须要有一个用纯金打造的马头盔等等。

综上所述,欧洲匈人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完全不同,他们应该是一个民族混合体,打着匈奴人的旗号,一路上披荆斩棘最后到达欧洲的。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当欧洲的阿提拉帝国灭亡了一个世纪以后的6世纪,在中亚的根红苗正的匈奴后裔——悦般仍旧生活的十分惬意,所以可以完全排除匈人是西迁的匈奴人这个假设。那么他们到底是谁呢?笔者认为可能是丁零人。在中国的匈奴帝国临近灭亡时,丁零人已经分为了三个支派,一部分与匈奴人为奴,另外的两部分在匈奴北方和西方到处游牧。据《后汉书》记载,在匈奴衰落后,西丁零迁入了阿尔泰山到葱岭附近的土地,可是在后来的古籍中就再也没有记载,很有可能他们离开了这个地方,广泛的西迁了。然后再借用匈奴人的旗号,四处南征北战,与多种民族混合后,失去了民族的本来特征,最后辗转到达了罗马帝国的边境。

这些匈人第一个进攻的是阿兰人。这个阿兰人可不是中国史籍记载的咸海边的“阿兰聊国”,而是在里海西部的另一支阿兰人(罗马皇帝马克西明的母亲就是这个民族的)。他们生活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了数代,不料此时却被匈人所迫,举族投降。不久后,匈人的眼睛开始盯上哥特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