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最喜欢的一个电影片段... 希望河里也有朋友喜欢 -- 煮酒正熟

共:💬123 🌺18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师弟,单薄和轻飘

应该是我表述不清。你看上下文也能猜出,“单薄和轻飘”是对国歌的音乐部分的评论,不涉歌词。这是第一个表述不清。第二个表述不清是,“单薄和轻飘”针对的不是国歌的音乐结构和旋律,而是其和声和配器。(那两个词明显不是描述结构和旋律的恰当措辞)

其实,我们听到本国或他国国歌最经常的场合,是国际竞技比赛前、发奖仪式上,以及国家领导人出访他国或接待国际友人时,而这几种场合下,或者歌词完全缺省(比如外交场合),或者听不清因而对国歌整体艺术效果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情况下,国歌的音乐性(音乐结构和旋律),以及和声和配器,就是影响受众的关键因素。在无法改变国歌音乐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和声和配器这两个方面,就成为决定性因素了。

同样的旋律,和声和配器不同,会产生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昨天跟任老师谈到崔健版的南泥湾,就是一个例子。一首革命歌曲,崔健基本保持其原有旋律,只是重新处理了和声和配器(当然还包括他的演唱技法),一下子就成了一首摇滚歌曲。

雪个也说,我们国歌的和声配器方面有提高的空间。

最后 -- 其实这个应该放在最前面 -- 上面说的这一大堆,其实都是基于一个思维前提:我们的国歌不仅仅是给我们自己听的,也是要给外国人听的。如果前提变成“我们的国歌仅仅是给我们自己听的”,那么我上面那些话就都变成了废话。为什么说我们的国歌也要给外国人听?因为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志向不应是内视的,而应该是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外国百姓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特质。而外国人是听不懂我们国歌的歌词的(不仅仅是语言障碍,更有文化障碍),所以,音乐性和音乐手段(和声与配器),对外国人的欣赏和接受程度来说就是决定性因素。

打个比方,让10000个从未听过法国国歌和捷克国歌的中国老农听一下这两支国歌,假定和声配器等水平相当,他们多半会认为法国国歌更优,让10000个从未听过中国国歌和日本国歌的霉果小孩听这两支国歌,他们多半会认为中国国歌更优。为什么呢?还是因为音乐性,而与歌词、与国歌背后的文化历史,都无关。这两个比方都是在评论音乐性,而不是音乐手段,但音乐手段与此同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