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保加利亚通史【第四次校对完整版】 -- 生命之歌

共:💬39 🌺9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三卷 中世纪的保加利亚 第一部分

第三卷 中世纪的保加利亚

和其他民族一样,保加利亚民族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就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祖先的来历,想要搞清自己民族的来历。但无论是保加利亚人还是外国的保加利亚历史研究者,都一直是,莫衷一是,所有的看法都仅仅是停留在推测阶段,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回答。据西方学者所言,最早提到保加尔人这个名词的是卡西奥多鲁斯(Flavius Magnus Aurelius Cassiodorus 约485~约580)的《哥特史》(已佚),在此之前则没有记载。我们从他们迁徙的地方挖出来的头骨据仔细考证是部分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的混合。最早时期这些人的头骨都有一种奇怪的变形,枕骨部都向后突出。据考证,这种头骨的变形在大草原个民族很常见,是在这些人刚出生以后用一种压板压成的。而且他们的埋葬技术也显示出一种亚洲草原民族的特点。拜占庭学者则认为保加尔人起源于巴尔米拉,因为巴尔米拉曾短时间统治过保加尔人所在的地区,之后才逐步迁徙到巴尔干半岛的。到公元1762年,《斯拉夫——保加利亚史》的作者帕伊西,根据早期保加利亚基督教神学家的想象把保加利亚民族的谱系与《圣经》联系起来,添油加醋的制作了一个可以与正统神学不相互抵触的保加利亚民族来源表。该年表认为保加利亚人是诺亚的后代,曾经在迦南地建立过国家,后来在几代雄王的带领下,一步步地走向了现在的居住地。与他相佐证的还有一首在保加利亚当地流传许久的歌曲,该曲名为:《从地球边缘到多瑙河的移民》。该歌曲大致意思为:一群离开了中国的民族,他们准备与世界所有王国为敌。在打败中国后,他们又来到了西方。在天神的指引下,多瑙河冰冻了,渡过多瑙河的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保加利亚……很显然这些曾经“与世界所有王国为敌”的人是匈人,他们在西迁的过程中所夹带的民族中包括保加利亚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保加利亚人在公元5世纪就已经来到东欧,他们曾经臣服于匈人麾下,为阿提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功劳。他们的血液中也有部分的匈人血统,是匈人后裔与几个民族的混血民族,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比匈牙利的匈人更加正宗。

当代考古学家跟据人种学、基因学和各种历史资料大概得出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出现于19世纪末的欧洲,持该意见的学者认为保加利亚人来自于芬兰——乌戈尔人,今天已经基本没有多少考古学家对该说法应和。也许那时的考古学家只是根据语言上的相似或者索性就是根据古保加利亚的一个部落名称与乌戈尔人相同就下此断言。第二种意见是当前的主流说法,即保加利亚人属于保加尔人是原属于西伯利亚的突厥种族阿尔泰语系的都兰语族(Turanian race),他们原本是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可能早期本来就是匈奴民族的一部分。该理论认为从语言学特征上说古保加利亚语和古突厥语一样,都是属于突厥语系的,在很多发音上也相同;保加利亚称自己的国王为可汗,使用突厥人经常使用的十二生肖纪年法,祭祀的主神名叫“腾格里”;风俗习惯也和突厥人基本相同,在突厥语中“保加尔”的意思就是叛乱或者混乱,这正好与保加利亚人的迁徙过程一致;同时,与保加利亚人同源的楚瓦什人也是使用突厥语的,由以上这些证据可以证明保加利亚人就是一个突厥人的西迁部落。实际上在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通古斯语其实最早都是相似的,只是后来越来越分化。比如当保加利亚——斯拉夫王国(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建立后的首个都城——普利斯卡(Pliska)的城市规划和今日蒙古草原的冬季营地规划完全一样。第三种意见是1990年由保加利亚历史学院士多波洛夫彼得提出,他认为保加利亚人原本的故乡是伊朗。主要理论是他根据文法特征发现保加利亚人根据保加尔人的某些单词发现他们有波斯语的遗存,因此伊朗才是保加利亚人的故乡,之后因为匈人联盟的过于强大,保加利亚才加入匈人联盟,后来逐渐迁徙到今天的保加利亚。他把这个学说在保加利亚科学院的刊物上发表,取得了一些保加利亚历史学家(如格奥尔基巴克洛夫、贝兹达尔迪米特洛夫等)的支持,他们还进一步提出最早的突厥语应该是波斯——大夏语,所以波斯——大夏语才是保加尔人的正宗语言,除了这个还有就是保加尔人的军事组织有波斯化的特征。从这两点来看,保加尔人应该是大夏人(Balh)的后代。大夏人在公元前就在帕米尔高原游牧,所以当时迁徙的保加尔人应该是他们的一支。2005年,乌克兰作家普莱斯基也采用了这个说法:“我们必须承认保加利亚人并不是突厥人,上个世纪那种不科学的学说必将一扫而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忽略了一点,早期的保加尔人与这些大夏人的酋长之间有二百年的空缺,他们就说某些早期保加尔酋长很长寿,能到达200岁,这就不符合事实了。其实在1981年,为庆祝保加利亚建国1300周年,保加利亚曾经发行过一本小册子,直言不讳的说自己的祖先来自于中亚,是经过多次迁徙才到达的今天的保加利亚,成为今天的保加利亚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保加利亚人的最早居住地定义为西至咸海东岸、东至帕米尔高原、北至哈萨克草原、南至伊朗高原北部沙漠地区的广大地区,正是这个地方生养了早期的保加利亚人(即保加尔人)。

古代保加尔人的迁徙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他们并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迁入欧洲,而是经过三次迁徙才在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扎下根。第一次西迁是在3-4世纪到达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地方,350年左右在这里碰到了亚美尼亚和伊朗人,吸收和同化自然是很平常的事情;第二次是随着匈人的进攻欧洲一起迁徙的,他们是作为匈人的主力部队加入匈人联盟,后因阿提拉帝国分裂,在阿提拉幼子的带领下再次回到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土地,在这里又僵持了上百年;最后一次是由于阿瓦尔人的进攻,有的西迁、有的溃散,之后便形成了伏尔加河的保加利亚和多瑙河的保加利亚。

从根本上来说,实际上保加尔人的第一次迁徙还是来源于中国的。在公元2世纪中叶,蒙古草原上鲜卑族开始崛起,以檀石槐(?~181 )为中心的鲜卑部落联盟迅速强盛起来。经过数年征战,在东汉桓帝时(146—167年)鲜卑已占有“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帅,他把鲜卑人分为三部,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各部统兵10万,威震南北。由于鲜卑的逐渐强大,扩张土地也成为各部落首领追逐的除战争外的另一个财产来源。原本残留在草原西部的小部分北匈奴因为他们的挤压被迫西迁,不久便到达悦般国。不过由于悦般国离乌孙较近,乌孙人不愿意匈奴人在自己身边再次强盛起来,因此极力打压。在乌孙的打压下,匈奴人再次西迁,直到公元2世纪末这些西迁的匈人仍旧居无定所。但是,由于这些年的东躲西藏,匈奴人逐渐吸收大量的其他部落加入,比如丁零人、康居人、伊列人、乌孙人等等。尽管他们还有匈奴人的称呼,不过大部分已是混血种。之后的数年中,匈奴人的联盟逐渐扩大,四面的部落都开始加入其联盟,这其中就包括保加尔人的部落。可以说是那些被吸收进来的诸民族构成了2世纪末西迁的匈奴人的主力。

无疑,这部分西迁的人有更大的能量。他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作为后盾,无可辩驳的成为以后数世纪的强者。这批中亚的匈奴人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匈奴人,而应该称之为匈人,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匈奴人为主体的联盟了,而是多民族的部落联盟西迁。这次仅用了十几年的工夫,他们就到达粟特国。粟特国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在人们眼中这个国家就是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国度,四方的商旅都在这里歇脚,粟特掌握着东西方的贸易。这样一个国家谁都会馋涎欲滴,为了得到更多的战利品以及更先进的文化,当然粟特国就是匈人的目标了。是在《二十五史》的《北史》中引《魏书西域传》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由此可以见得,西迁后的匈人联盟依靠其先进的技术和力量已经可以完全打击从公元前5世纪就存在的强盛的国家。综上所述,匈人联盟在2世纪末至3世纪初到达咸海附近区域,粟特国被灭亡后,匈人联盟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了几十年。公元4世纪,亚洲北方与东欧地区天气突然变得异常寒冷。匈人联盟的牲畜大量冻死,造成食物匮乏,各部落人心不安。为了稳定人心找到更好的牧场,匈奴联盟只好继续西进,一直到达黑海东岸。与此同时,一部分保加尔人不愿与匈人联盟一起西进,便对处于匈人联盟地区南麓的亚美尼亚人进行攻击,但一直到公元389年为止的扩张原始保加利亚人却并未取得实质效果,一部分扩张到亚美尼亚地区的保加尔人反而被亚美尼亚人所同化,成为将来大亚美尼亚的一部分。而绝大多数保加尔人人则跟着匈人的脚步来到欧洲,和匈人一起南征北战。

公元453年夏,久经考验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着多年领导才能的匈人杰出领袖阿提拉,因心血管突然迸裂,在多瑙河平原医治无效而亡。葬礼毕后,匈人帝国发生内讧,从此陷入内乱之中。因阿提拉属于暴死,所以并未有遗嘱保留,更大的可能性是根本就没想留遗嘱,因此这也造成刚继位的阿提拉长子埃拉克王位并不稳固。因匈人的尚武习俗,埃拉克的弟弟们对起领导权纷纷持怀疑态度,后不久以埃尔纳克为首的诸弟们便公开挑战埃拉克的地位,认为埃拉克应该按照游牧民族的风俗,各自占有一部分土地,平均分配阿提拉帝国。埃拉克害怕自己王位不保,所以只好暂时和弟弟们妥协,各自占有一部分土地,但他的弟弟们要尊他为王。不过日耳曼等诸多被征服的民族可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匈人帝国的分裂恰好给了他们一个复国的机会,所以以格皮德族国王阿尔达里克为首的日耳曼诸族秘密协商,准备利用阿提拉儿子们之间的矛盾找时机进行暴动。不过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仅仅一年,这个计划就完全实现。公元454年底,埃尔纳克与弟弟邓吉茨克在争夺权力过程中被埃拉克打败,只得率领自己的部族东逃,而埃拉克害怕他们东山再起,所以亲自驱赶他们,一直把弟弟们驱逐到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地方。但是正当埃拉克凯旋班师的时候却出现一件足以改变后来历史进程的事情:那就是在黑海沿岸的某地,他们受到了一支日耳曼联军的阻截。具体情况我们已经无法查考了,只能从《尼伯龙人之歌》中寻找部分历史。我们推测这场战役是在黑海沿海低地进行的,四处不仅是沼泽地,而且荆棘丛生。这种战场无疑是对匈人不利的,匈人骑兵和弓兵根本派不上用场,反倒被占领有利地势的日耳曼步兵所冲散,再加上埃拉克自己队伍中的部分叛变者,足以让战斗呈现一边倒的局势。仅用一天时间,埃拉克的3万人马被彻底消灭,日耳曼人再次成为东欧之中欧的主人。

丢开这些不管,让我们继续追踪埃尔纳克的踪迹。被兄弟追赶的无可奈何的埃尔纳克一直逃到伏尔加河附近,才开始聚集他的部族,这些部落绝大多数都是保加尔人的后代,但因为人口的增加已经分裂成多个部落。据卡西奥多鲁斯(Flavius Magnus Aurelius Cassiodorus 约485~约580)的《哥特史》中记载这些部落主要包括:欧诺古尔(Onogurs)、库特古尔(Kutrigurs)、乌提古尔(Utigurs)、萨里古尔等。这些部落在埃尔纳克的领导下被强行融合,最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保加利亚人,据保加利亚汗王表记载阿提拉和埃尔纳克都姓“杜罗”,有可能就是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的“咄陆”。在这里埃尔纳克好像复兴了匈人帝国。伏尔加河原名保加利亚河,后来由于斯拉夫人把“B”读作“V”,所以便成为了现在的伏尔加河。

但是好景不长,仅仅6年后的460年,从东方又迁来了一个强大的民族——阿瓦尔人(即柔然人)。他们多路出击,几年时间就把保加利亚人赶出里海和黑海之间的沃土地区,保加利亚人虽有多次反击但每次都被击溃。与此同时,埃拉克的另一个弟弟,迁徙到多瑙河下游的邓吉茨克联合了大量的斯拉夫人和哥特人,也想再兴匈人帝国,因此便和君士坦丁堡交恶,多次指挥大军与拜占庭帝国战斗,可是在469年的大战中他不幸失去了生命,邓吉茨克的国家从此解体。埃尔纳克发现势头不对,便转变作风,向君士坦丁堡称臣,并允诺为罗马人提供雇佣军,自此以后开始了保加利亚人的幸福生活。十年后,埃尔纳克去世,保加尔人独立,属于乌提古尔部落的杜罗氏族开始当政,保加尔人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6世纪上半叶,保加尔人占领伏尔加河流域,伏尔加河自此得名。此时的保加尔人已分为两大部落,即库提古尔和乌提古尔,其中库提古尔势力较大

6世纪中期,又一批阿瓦尔人从东方来到黑海附近。近代西方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些人与第一批来到东欧的阿瓦尔人一样,也是柔然人的后代。但根据近些年的发掘,人们发现他们与柔然人并不一样,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实《草原帝国》的假设,这些人的确不是柔然人。那么他们到底是谁?跟据近些年在中亚地区阿瓦尔人聚居地挖出的骨骸,发现他们混合了多种民族的血统,但唯独没有柔然人的血统,所以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他们不是柔然人。据近年来中国学者研究他们并不是从蒙古草原西奔的,而是原本就在咸海附近的匈奴悦般人。由于6世纪中叶突厥汗国的突然崛起,悦般人在突厥压迫下过得并不愉快,所以举族西迁。为了增强自己的气势,他们盗用曾经震动东欧的阿瓦尔人之名,对东欧进行远征。另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认为他们是乌孙人,在柔然统治时代乌孙依然存在,但当突厥兴起后,那里突然就变成乌孙故地,这中间很可能发生了西迁的事件,所以也可能是他们借用“阿瓦尔”的名字西迁。总之这些阿瓦尔人在公元555年左右,进入保加利亚人统治地区,仅用了5年时间就把保加利亚国家灭亡了,保加利亚人再次退回到各部落各自为战的时期。其中以扎伯干为首的库提古尔在阿瓦尔人的强迫下,联合斯拉夫人一起进攻拜占庭帝国。从559年开始多次进攻巴尔干腹地,虽然势头相当猛,但最后还是被拜占庭军队所打败,被迫撤回多瑙河下游平原地区。在这里他们成为了斯拉夫人的奴隶,开始与斯拉夫人融合,并最终消亡,而剩下的绝大多数的保加利亚人还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肥沃草原上,他们也受到阿瓦尔人的统治。与此同时,在这些保加利亚人中诞生了一位著名人物,他就是保加利亚欧诺古尔部落的奥尔加诺酋长(Organa,?-630)。据拜占庭学者记载,奥尔加诺小时候,曾经作为保加利亚人的人质在阿瓦尔人的监视下度过童年,但这却使其养成一种坚韧的意志,可以顺利地当上保加利亚的酋长。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到过君士坦丁堡的保加利亚人,而正是他和他的外甥科夫拉特可汗(有时也译作“库布拉特”,Kovrat,584-642,635-642为老大保加利亚可汗)一起缔造了保加利亚国家——老大保加利亚(或叫古代大保加利亚,635-642)。有人也把科拉夫特的名字翻译为:忽必烈——一个典型的蒙古名字,实际上从一个侧面上也说明了草原各民族的很多文化都是共通的,蒙古人本就和保加利亚人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在他称可汗之前的保加利亚库提乌尔部落中还有一位可汗就叫做蒙古儿(Mugel)。他们是保加利亚人欧诺古尔部落的王室咄陆家族的,自从阿瓦尔人兴起后,这个部落就开始压倒本来占据优势的库提乌尔部落艾米(Ermi)家族,成为保加利亚的唯一王室。

公元6-7世纪,拜占庭帝国苦于阿瓦尔人的战争使其双线作战,因此想在阿瓦尔人内部造成事端,以削弱他们的力量。经过多次派遣使者了解敌情,最后看上了保加利亚人。认为这些在阿瓦尔人大后方的民族正是可以让阿瓦尔人帝国土崩瓦解的定时炸弹。因此,拜占庭皇帝伊拉克略一世(Herakleios I,610-641)派人越过黑海请求保加利亚酋长奥尔加诺到君士坦丁堡商议国事,实际上就是商量策反计划。保加利亚人能得到这样的礼遇当然是受宠若惊,因此奥尔加诺便带着他的外甥克拉夫特一起到达君士坦丁堡。据拜占庭尼基乌城主教记载:在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大教长塞尔吉乌斯(Sergios,610-638)欢迎了他们。并带领他们在圣索非亚大教堂接受了洗礼,拜占庭皇帝伊拉克略一世还成为了他们的教父。自此以后,部分改信东正教的保加利亚人与拜占庭人结婚,并且往来密切。大量的金银珠宝、纺织品以及各种宗教礼仪都流到了保加利亚人手里,部分保加利亚贵族甚至拥有“罗马帝国的贵族”的称号。这些事件从此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加速保加利亚人封建化的过程。拜占庭人认为:“他们(保加利亚人)接受了洗礼,被重新赋予了生命,这可以改变和美化他们的教化,让他们彻底脱离那些野蛮人。”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拜占庭人想要他们来抵御北方阿瓦尔人的进攻,从而减小自己的压力。虽然公元601年阿瓦尔人的大部已经被拜占庭将军普里斯克斯干掉,但这些人仍旧是巴尔干北部地区的首要边患。甚至于这些阿瓦尔人还在619年差点俘虏了伊拉克略一世。所以伊拉克略一世就想到策反欧诺古尔人在阿尔瓦人的内部分化他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宝推:威尔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