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所谓三皇五帝 -- 王威

共:💬90 🌺19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16)

  帝喾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主,他和黄帝、帝颛顼的做法截然不同。

  后世大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徵等人谈论国家大事。

  无意间,唐太宗询问二人:“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

  魏征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君主 打天下,是在混乱中歼灭敌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创业并不太难;得到天下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 ,而失之于安逸。”

  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魏 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 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 22

  到底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属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之类的问题,估计洋洋洒洒写上百万言也是扯不清的话题。

  提出这个问题的唐太宗,首先对房玄龄、魏征的分歧做了分析,各自的经历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进而结论不同。

  也就是说屁股决定立场,态度决定一切。

  最妙倒是唐太宗的结论,创业期过去了,大家再去讨论创业难还是守成难的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守成,这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帝喾深切的了解到,黄帝王朝在黄帝和帝颛顼的努力之下,已经确立了黄帝一族的老大地位,但同时也抵达了黄帝王朝开疆拓土的局限。

  想当老大,很容易,拳头大就是老大,不服打到你服,这种丛林法则即便今天也是很有效的。

  老大还分两种,一种是黑老大,只管要钱,不管别人死活的,都可以名之黑老大。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往往都是黑老大。他们一到了冬天,没有吃的了,就挥师南下,抢粮抢钱抢女人,抢光了之后,拍拍屁股,走人。

  而中原的农耕民族,则是白老大,他们最初的地盘当然也是打下来的,打下来之后,就设立行政机构,管理人民,换句话说,就是收保护费。

  白老大会说,我来当老大,罩着你们,不让黑老大骚扰你们,保你全家平安,你们只要在能力的范围之内,定期给我送粮送钱送女人就行啦。

  这种聪明的做法,演变到后世就是所谓的“赋税”23

  帝喾时代,黄帝一族是白老大,犬戎则是黑老大。

  

  对于战争狂人的黑老大来说,他们是不会有王朝疆域问题的。

  但是对于白老大来说,则就要将风险和收益挂钩,好好的核算一下成本了。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一辈子武功赫赫,花了22年的时间统一了中国,之后出击北元,打的蒙古人晕头转向。

  然而也正是他,列出朝鲜、日本等十三个“不征之国”,告诫自己的子孙,别去收保护费了。

  在他政治遗嘱《皇明祖训》之《箴戒章》,为我们留下了中国这位白老大难得的内心独白——

  四方诸夷相对于中国,远隔重山大海,所处的位置非常之偏僻,得到他们的土地呢,不足以供给中国,得到他们的人民,也无法让他们接受使唤。24

  说白了,就是中国即便占有那些国家,征服那些国家的人民,也没啥油水。

  没有油水,自然就没有搞头了。

  对于帝喾来说,他的守成,并不是没有进取心,而是黄帝王朝此时的疆域,已经抵达了局限。

  现在,对于帝喾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他在击退犬戎之后,并没有趁机进军。把今天陕甘一带也纳入黄帝王朝的势力范围。这就是风险最小化。

  将主要的精力,转向内政,处理民族问题,这就是收益最大化。

  

  处理民族问题,其核心必然是平等原则。

  这是帝喾在实践中领悟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当然了,上古时代是没有平等这个词的。而是有另一个词,一个字“中”。

  史记上总结帝喾时代政治的清平,就说帝喾依靠平等原则,赢得各族人民的爱戴。25

  这里就要谈谈中国人的平等观,所谓的“中”,这个帝喾首创的处理国际关系和国内民族问题的技术手段,到秦王朝统一天下之前,广泛运用,长达两千余年。

  而作为观念,影响深远,一直到今天。

  “中”,中之大道,体现在经典政治文献《尚书》里头,是大禹答复帝舜的一句话——

  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26

  而帝舜本身在后世的孔子看来,他作为政治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坚持中道精神。他说——

  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

  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27

  考诸典籍,事实上,自尧、舜、禹,降自夏商周历代圣贤。他们的施政之所以受万民悦纳,乃在乎一个“中”字。

  所谓的中道政治,无疑是要掌握认识事物的过与不及的两个方面,采取中正的办法,施政于民,有度而不过度。

  中道政治是先秦时代每个君主孜孜以求的目标,以至于周文王姬昌在离世之时,还以之为政治遗嘱,交付给自己儿子姬发。

  他看着守候在床前的姬发,周国即将即位的新君,他是这样说的——

  发儿!!!历代君王传位,都要将生平之所遵循的大道告知后任。

  当帝舜还是低微的小人物的时候,亲自躬耕于历丘,满怀惶恐的奉行“中”之大道,他体察自己生平之心愿,不和老百姓的欲望相冲突。

  当帝舜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在自己的上下远近推行,并不断的调整,使得天地鬼神都不会因自己的做法而受到打扰。

  舜既得到了“中”之大道,他的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面考虑,勤勤恳恳,小心翼翼,努力将事情做好。

  使得个人的情操达到最高境界——刚与柔并济,而又正直。帝尧嘉奖他,让他接替了自己的位置。

  其后,姬昌又举了商人始祖的例子,既然说明“中”之大道是何等难能和可贵。28

  

  然而老大要和手下打工的讲“中“,讲平等,太难了。

  因为老大谁都想做,一讲平等了,就成了老大轮流做了。

  这肯定不是任何老大想要追求的平等。

  但是要让手下定期给老大送粮送钱送女人,还要让手下心甘情愿,不讲平等又不行。

  那么就得设计出一套的制度,在保证老大永远做老大的同时,让手下永远心甘情愿的当手下。

  这一套制度的设计,是各大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一道槛。

  跨过去了,文明才有可能延续下来,以至于今日。

  跨不过去,就只有一个命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绕了半天,到底是什么制度呢?

  两个字,国家。

  

  西塞罗那如是说——

  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29

  列宁如是说——

  国家就是暴力机器,是一个阶级用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形式的暴力。30

  韦伯如是说——

  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31

  其实这些说法,还不如最近流行歌曲《国家》中的一句歌词来的痛快直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事实上,在上古时代,先有家,才有族。有族,才有国。

  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奋斗,进入黄帝王朝时代,中国人已经完成了化族为家的历史性转变。

  我的族就是我的家。每个人都可以为了捍卫本族的生存空间,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族的观念的顽固和盛行,对于白老大想要构建一个稳定国家的想法,是个极大的挑战。

  再则,白老大之所以当上老大,靠的就是本族人的力量。他本身也很在乎维护本族人的利益。

  在黄帝时代和帝颛顼时代,黄帝和帝颛顼发起了无数次征伐,成功的确立了他们白老大的身份,使得黄帝一族在整个中原大地唯我独尊。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各族在接受黄帝一族支配下,和谐相处。

  “五十六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32

  唱的好听,做出来就不容易了。

  而在帝喾时代,那可是一万个民族,一万朵花,这一万朵花,就是数上一遍,叫出他们的名字就很够呛了。

  更不用说让他们和谐相处了,围绕在以黄帝一族为核心的黄帝王朝。

  

  平等,是一种感受。

  亲如一家,其实就是一种平等的感受。

  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中国进入信史时代,处理民族问题,最为成功的莫过于清代的康熙帝。

  对于历来让中国君主头疼的北方游牧民族——蒙古,康熙采取的策略是用婚姻控制蒙古人,结果证明是very good。

  1691年,康熙在今内蒙古多伦大宴蒙古高层,席间,很多蒙古王公都是他的外甥或外孙,不是喊他“舅舅”,就是喊“姥爷”。

  多伦会盟当晚,康熙就得意的对随从大臣说——

  以前秦王朝征兆天下百姓修筑长城,我朝则通过和亲,施恩于喀尔喀,让他们作为中国北方的屏障,比起长城来,更为坚固。33

  追溯起来,满洲贵族与蒙古贵族“和亲”,始自清太祖努尔哈赤。

  就连康熙帝的奶奶都是蒙古人,康熙帝的五女儿、六女儿、八女儿都嫁给蒙古贵族。

  于是,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作为满清人的嫁妆,就此并入永久的中国版图。

  白老大通过和手下通婚,成了一家人。于是国事也就等同于家事。

  在家庭之中,建立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就容易接受的多了。这就是所谓的和亲政治。

  和亲政治,作为一种生殖器政治。后世之中国君主运用的很成熟,在帝喾时代呢,也不无先例。

  但是像帝喾这么卖力,把心思全放在这上面的君主,少。

  谈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就来端详一下帝喾的婚姻生活。看看他的每次婚姻都结出什么样的硕果。

  

  根据传说,帝喾一共有四位妃子——34

  长妃姜嫄,次妃简狄,三妃庆都,四妃常仪。35

  

  姜嫄是有邰氏之女,姜姓,是炎帝之后,邰则在今陕西武功县境。

  帝喾之所以迎娶她,当然是因为她的身份。

  黄帝王朝刚刚平定共工氏,事后检讨,认为共工氏之所以野心勃勃,意欲独霸天下,当是因为有了炎帝一族的血统。

  娶回姜氏之女,则自阪泉之战分开的炎帝、黄帝两族,从此再度成为了一家。

  二来,有邰氏世居于陕西,和亲之后,必能作为黄帝王朝西北的屏障,抵达犬戎的侵扰。

  这自然是一桩再政治不过的婚姻,男女双方未必有真感情。

  那么他们的婚姻生活到底如何呢?

  不知道。

  我们所能知道就是姜嫄为帝喾生下了一个孩子,她的整个生育过程,《诗经》上大书特书,因为她生下来的是后世传国八百年之久的周王朝之始祖后稷。

  是谁生下第一代周人,姜嫄就是那位母亲。

  且说周人怎样降生?

  有一天姜嫄行禋祭,因为无儿求上帝。她踩着上帝的脚拇指印,心里欢喜。就在那里停下来休息。

  她怀孕了,不敢大意。后来生了孩子,那就是后稷。36

  这样的传说其后被司马迁采纳,载入《史记》之中。37

  

  踩上巨人的脚印,然后就有了孩子,这是怎么说也说不通的事情。

  要是今天有那个女人这样和自己的老公解释,肯定会被扫地出门了。

  ——明显就是在外面找了野男人嘛。

  哼哼哼,让老子戴绿帽子、做乌龟,还敢把野种生下来,我打死你这个贱货。

  即便是平头老百姓也要愤然而起,作为一个君主,帝喾却浑如无事。

  不惟认下了这个孩子,后来还根据这孩子的特长,封他当了后稷(农业部长)。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而且我们依稀还记得,伏羲也是这样生出来。如何理解这样的事实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