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武当道人徐道定 -- 一军

共:💬66 🌺9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转: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三、脚踏实地,走出传说,尊重武术遗产的创始人和传承人

在前几次会议上,我都没有谈及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不谈的原因,我在邯郸会议上作过交待:一是从太极拳已经国际化来说,只要明确太极拳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始,就足以招告天下了。二是推广太极拳要向前看,讲发展。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成为显学,广泛流传,是因为她的锻炼方法、文化内涵和锻炼价值。就广大传习者而言,应该在这上面下功夫。有的先生,太极拳功夫很好,往往因为将一些毫无依据的传说挂在嘴上,遭到人们不必要的非议。源流问题,让擅长史学研究的人、专致学术研究的人去挖掘史料、考证论据、依实探究。

今天上午一开会,对我这个昨天未到会的人来说是第一次会上,第一位发言者就是源流问题。翻开本次会议的《会刊》,会议的“中心议题”首列“1、杨式太极拳的源流探讨,力求正本清源”。而所谈的,却是已在几十年前,或可说是一百余年前已被识者否定了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关于太极拳的流派,出现了南派、北派、散派、本山派说法。于此,我想谈谈我在学习中见到的史料和学习心得,请大家指正。

(一)李亦畲对所谓张三丰创太极拳传说的否定

现在见到的将张三丰(峰)与太极拳联系起来的最早的文字依据是马印书从姨丈李亦畲处抄得之《太极拳谱》初稿。此谱小序的首句为“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转引自顾留馨著《太极拳术》),此序写于1867年。

随后,李亦畲亲手修订了这本《太极拳谱》初稿,并抄写为三本。在李亦畲为这三本谱写的题记中,文首写道:“此卷予手订三本,启轩第(弟)一本,给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落款为:“亦畲手订”(转引自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

在13年后的1880年和1881年时,李亦畲相继将手订《太极拳谱》分送李启轩和郝和。这两本手订《太极拳谱》,都将初稿中“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修订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

启轩存谱于1935年整理为《廉让堂太极拳谱》出版发行。1982年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中收录了郝和存谱原文影印稿(笔者在上海王慕呤处见过此谱原本)。

上述文字,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1、初期出现的与太极拳起源相关的张三丰(峰)是宋之张三峰(丰)。

2、“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于1867年出现后,受到了当时健在的杨露禅和武禹襄等的质疑,或者是作者自己感到此说无依据,因此,在“手订”《太极拳谱》时将此语改定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并以“亦畲手订”的落款形式,告知读者以此为准。

1881年距今(2007年)已126年。所以说,“张三丰创太极拳说” 在一百余年前已被识者否定了。

(二)把明代《内家拳》传说中的宋.张三峰或明代的张三丰与杨氏太极拳联系起来,都不可信。

被李亦畲手订《太极拳谱》时否定了的“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峰)”,指的是明代内家拳传人尊为始祖的宋徽宗时代的张三峰。其故事见于清初黄宗羲(1610—1695)根据“高辰四状其行,求予志之”写成的《王征南墓志铭》。其中说“有所谓内家者,……盖起於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峰之术,百年以後,流传於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於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后世一些把太极拳创始权送给张三丰的人,以此为据,把“内家拳”起源作为太极拳起源;把太极拳说成是内家拳;把明代的张三丰和宋代的张三峰视为一人。这其中不可信的地方颇多,仅举其六。

1、《王征南墓志铭》说:“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一夜间,既梦得杀敌拳法,又具备“单丁杀贼百余”的体能和技能;很难让人相信。

2、宋徽宗时已能“单丁杀贼百余”的张三峰,成了明朝的张三丰,中间跨越了一个元朝;很难让人相信。

3、有文章认为,《王征南墓志铭》出自明清之际大儒黄宗羲,所记应是“事实”。然而,黄宗羲在文中明白地写着:“高辰四状其行,求予志之”。也就是说,是按照高辰四的说法写成的。在雍正版《宁波府志.张松溪》中写道:“张松溪,……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显然,尊张三峰为内家拳始祖,是张松溪、高辰四等内家传人的“自言”。黄宗羲是在未对“自言”进行核查的情况下写出《王征南墓志铭》的。因此,很难相信,《王征南墓志铭》所记关于张三峰的传说是“事实”。

4、在清初还有流传的内家拳,与太极拳不是一回事。

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从王征南学得内家拳后,著有《内家拳法》。其中包括两个套路,名为《六路》、《十段锦》。这与太极拳的套路名称不同。从《内家拳法》中记载的动作名称来看,也与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不同。其次,从技法要领来看,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例如,《内家拳法》将“迟缓”、“双手齐出”列为“禁犯病”。然而,太极拳强调“动作缓慢”,并有着“揽雀尾(按)”、“如封似闭”等双手齐出的动作。第三,从与人交手时的致胜功夫和技法来看,两者也不相同。内家拳注重打击穴位和要害,《王征南墓志铭》云:“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内家拳还注重硬功练习。《宁波府志.张松溪》中写道:“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圜石可数百筋者累之,谓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二。” 被作为内家拳核心技术和功夫的这些内容,在太极拳中没有,或者说太极拳不注重这类方法。由此看来,将太极拳说成是内家拳,是没有技术根据的。

5、所谓张三丰之后若干年,有蒋发、王宗岳承张三丰太极拳技,传河南温县的故事,也是不可信的。

(1)关于蒋发。在持张三丰创太极拳说的文章中,蒋发是赵堡太极拳的早期传人。问题是蒋发的生存年代,他们有两说。一说生存于明朝末年;一个是清朝乾隆时人。同为一人,却被说成是相差上百年的人,已让人感到难以相信。而持此说者,还说“杨禄禅(露禅),所传,是陈长兴向蒋发学的太极拳”(见本次会议《文稿汇编》首文《太极拳源流争论因果新探》);陈家祖传的“炮捶”是不外传的。若此说靠近事实,那么,为什么将当今陈氏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传人、杨氏太极拳传人的练习架势,以及1933年出版的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4年出版的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1935年时杜元化撰成的《太极拳正宗》中的架势,一一进行对照,能直观地看出:同样被持此说者认定为传自蒋发的赵堡太极拳的练法不同于杨氏太极拳练法,而是近于陈氏太极拳练法。这一点,足以证实所谓蒋发传张三丰太极拳给温县赵堡镇人和陈家沟陈长兴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2)关于王宗岳。在持张三丰创太极拳说的文章中,王宗岳是张三丰若干年后,传播张三丰太极拳的人。问题是王宗岳的生存年代也象蒋发的生存年代一样有两说。一说生存于明朝末年;一个是清朝乾隆时人。这是难以让人相信的。而且,持此说者认为张三丰太极拳是经王宗岳中转才传到赵堡镇和陈家沟的。若此说靠近事实,那么,为什么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谱,由永年武禹襄传出,而在陈家沟和赵堡镇太极拳传人撰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1933年出版)、《太极拳正宗》(1935年时杜元化撰成)等著作中却都没有收录此谱,这一点似可证明温县赵堡镇和陈家沟太极拳,不是王宗岳传入,当然也就与所谓张三丰创太极拳无关。

6、太极拳健身和技击的理论核心并非来源于张三峰和张三丰的道教理论

(1)太极拳健身理论的核心——“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

在太极拳的初创期,虽然注意到了练习拳术的健身价值,但作为一门武术技艺的“太极拳”仍然是以技击为主要功能,这与太极拳形成于冷兵器时代晚期有关。陈王廷(1600-1680)遗词《长短句》中把“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造拳”目的,就是这一价值倾向的表现。在1852年问世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十三势行工歌诀》里,出现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一语,这是练拳的目的向健身价值倾斜的标志。主导性价值观念的这一变化与当时社会从冷兵器时代步入火器时代有关。

不论太极拳的主导性价值观念如何转换,其健身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详推用意”,也就是练习攻防技术来实现的。所以,笔者认为太极拳健身理论的核心是“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把太极拳说成是本无技击价值的健身或延年益寿修炼方法,是不符合太极拳发展的历史的。

道教以神仙方术为核心。追求长生不老、飞升成仙,以长生不老之人为仙人。具体的修练方法有炼丹服饵、导引行气、房中和辟谷等。历史上多有寻却老方、不死之方;炼不老药、不死药;以求服食而至长生不老成为仙人的记载。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法和相关理论,与太极拳通过“详推用意”追求益寿延年,有着在养生功能方面相近的一些目的。但其方法和途径完全不同。而且,太极拳还有着锻炼和提高攻防自卫能力的功能,道教修炼术却无此功能。张三峰或张三丰是道教中得道高人,在炼丹服饵、导引行气、房中和辟谷等道教修练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在没有发现他们在武术研究、实践方面留下的足迹和成果前,要他们以攻防动作为素材,以攻防制胜为目的,编创出具有延年益寿价值的太极拳套路、太极拳推手、太极拳散手等符合武术要求的技法,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2)太极拳技击理论的核心——“舍己从人”。

在太极拳技击理论中,被视为技法准则,并且显著地区别于其他拳种技击理论的特色理论,是“舍己从人”四字。在《王宗岳太极拳论》里有“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这么一句话,说明在1852年此论问世以前,“舍己从人”已是太极拳的技击要则。笔者以为,太极拳“舍己从人”法则,只可能来源于儒家思想,而不可能得自于道教思想。

儒家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提出“克已复礼为仁”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仁”,要克已,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求、言行。复礼,就是使言行符合于礼的规定。孔子提出的具体方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匆动。”进而提出“杀身成仁”,作为儒家的殉道观和道德人格标准,要求为实现“仁”,应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孟子承此观念又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殉道观和道德人格标准。他认为,生命和仁义道德都是人所需要的。但是,当这二者不能都得到时,就应该舍弃生命,以维护仁义道德。能够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便是圣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环境中,儒家克己复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观念渗透入武术界,形成了武术人的行为准则,太极拳家提出 “舍己从人”这一技击法则,是这一渗透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文化土壤孕育武术成长的必然结果。

在道教思想中,找不到“舍己从人”的思想。如前所述,道教以神仙方术为核心。追求长生不老、飞升成仙。因此,注重修今生长生不老的道教理论,与要舍掉自己的“舍已从人”思想是不一致的。

综观上述六点,把明代《内家拳》传说中的宋.张三峰或明代的张三丰与杨氏太极拳联系起来,都不可信。

(三)“太极拳”是武术体系中的一个拳种

《武当》杂志社副总编谭大江先生在今天上午的学术报告中说(大意),太极拳有南派、北派、散派、还有本山派。他解释说,我们认识太极拳不能仅从太极两个字认识,要从太极的哲理含义认识。除了太极两个字之外,还有表达太极含义的不同的字,阴阳就是太极。因此,谭先生举例说,太乙也称太极,所以“太乙五行拳”是太极拳的一种;太极就是太和,所以“太和拳”也是太极拳的一种。鱼门拳、两仪拳都讲阴阳,也都属于太极拳。1980年前后,由时居杭州的金子弢演练的“太乙五行拳”是本山派太极拳。

对于谭副总编这一新异的说法,我讲两点感想,请各位指正,也与谭先生交流。

1、应该从认定拳种的原则界定太极拳体系

太极拳是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而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武术的任一拳种都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发成长起来的,都以阴阳学说指导技法,我们不能因各具特色的上百个拳种都讲究“阴阳”而把它们都说成是太极拳。

2、应该从道教文化的高度提倡“大武当”意识

谭大江先生在上午的学术报告中,集中阐述了他关于武当山张三丰创内家拳、创太极拳的观点,其中强调金子弢演练的“太乙五行拳”是本山派太极拳。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按《武当》谭副总编有关太极拳源自武当山张三丰的说法,本山派太极拳当是张三丰传留下来的了。换句话说,本山派太极拳是最正宗的太极拳了。1980年前后,我看过金子弢先生演练“太乙五行拳”,并与金先生有书信交流。金先生当时居住在杭州,代表浙江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座的武友,特别是杭州的同仁们大致会看过金先生的表演。恕我见识浅薄,我看不出金先生练的“太乙五行拳”与传统太极拳有丝毫一脉相承的痕迹,只看到与传统太极拳完全不同的风格特色。不知谭副总编以什么标准把它列成太极拳,而且冠名为“本山派太极拳”。

我理解谭先生提出“本山派太极拳”的初衷,大概与振兴武当道教文化,促进武当山和《武当》杂志的发展有关。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个初衷是值得赞誉的。问题是怎么振兴、怎么促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曾将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为据,以为它们都源自武当山,源自张三丰。随着武术史学研究的深入,这些拳种的起源和沿革逐步清晰了。不少研究者既在考据的基础上,论证了这些拳种的起源与武当山张三丰无关,同时也看到了道教文化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笔者以为,如果把振兴武当道教文化,促进武当山和《武当》杂志的发展仅仅寄希望于张三丰一身,将会局限发展的思路和发展规模,手脚捆住了,越局限越难搞。应该立足道教文化树立“大武当”意识,把武当山建成道文化的代表地。立意高了,思路放开了;不是讲哪一个人,而是讲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方法,讲道家文化对武术锻炼方法和武术理论的影响;就能避开那些争论不休问题的缠困,获得尽可能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出现一个大武当,大发展的武当!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