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清代文官制度概述 -- 冷逸

共:💬97 🌺8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6、候用人员的分类与排序

通过官员选拔制度的各种途径走入仕途之后,就需要通过任用制度,将各人对号入座到相应的位置上去。新官上任之前,首先必须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在各自的班次上等候任用。所谓的“班次”是清朝确立的一项官员任用制度,共有六班。

除班

初次任命于有官资格者。这是所有人踏入官场第一步所处的班次,无论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还是以贡监生、官学生、吏员等身份入仕,都首先进入到除班等候初次授职。初次除任的依据是成绩与出身,例如进士一甲一名除翰林院修撰,二、名除翰林院编修。

补班

处于补班内的人,都是已经获得实授官职,后来又因各种原因而暂时开缺。等到造成开缺的事故已经消除之后,要等待重新授予官职,此时就称为补班。因为造成开缺的原因多种多样,补班人员的分类也就相当繁多,包括因为裁缺、回避、丁忧、种养等原因开缺的官员。

转班

转班是官员在同一衙门内品级不变的转任。转任的官职与原官职虽然品级相同,但地位稍高,略微含有迁升之意。这类情况,有些有明确规定,如六部和理藩院左侍郎由右侍郎转任,詹事府左庶子由右庶子转任。这些,多是为了增强事务管理的衔接性,疏通某些官员的升迁渠道等等。

改班

改班比起转班的范围要广泛的多,不止限于在同一衙门之内,也不必限于同等品级。第一类是改任其他衙门同一品级的官职,有些官职也有明确的改任线路,必须依例进行。例如左都御史改任六部、理藩院尚书,修撰、编修、检讨、郎中、员外郎、内阁侍读改任汉御史。第二类是八旗武职改用文职,例如一等侍卫改任三品京堂。武改文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而汉官中虽然也有武改文的例子,但都是特旨任用,不在六班之内。第三类是由于不称职而改职。这类情况往往会被降级。例如在各部主事的职位上学习期满,对于部务还是不能适应,就只好改为知县、内阁中书等职务;捐纳得官之后,试用一年,经过考核发现才能平平不堪重用的,道员和知府改任同知,直隶州知州改任通判。第四类是自愿改任。例如满洲、蒙古文进士应被任命为知县的,如果自己愿意留下来当京官,可以改为笔帖式;进士与散馆的庶吉士应被任命为主事、中书等职务的,如果因为不愿意等待补缺而希望注销京职的,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改任知县与教授。

升班

这个不必多说,列入这个班次,就意味着得到了组织上的重视,列入了提拔的行列。因此,这也是所有官员的最大愿望。

调班

调班针对的是某些特别官缺,一旦原任官离职,需要由某些指定的官员去调任。因此,这些都被明确规定下来,因而不同于改班和转班有着更多的可能性。有些调班是在不同衙门之间,例如吏部尚书出缺,必须从其他五部和理藩院尚书中调任。有些则是在同一衙门之内调班,例如刑部满洲司狱,要从本衙门的满洲笔帖式中调任。

上述的六班之制,概括了除了特旨任用之外的所有候任官员。而不同的官员,又是因为不同的具体原因进入这六班之中,例如有的是因为考中了进士、举人,有的是因为受到父辈的恩荫,有的是因为丁忧回家守孝期满,有的是因为捐纳,有的是因为庶吉士散馆等等,这些具体原因称为选班。不同的选班,在六班之内等候任用的顺序是不一样,有一些法定的排序标准。

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某一个官缺等待补缺,往往在数个班次中都有符合条件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不能随心所欲的安排,而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加以解决。一种方法是设定明确的法定顺序,按顺序任用。例如,在双月大选之中,如果要补郎中员外郎、主事之职,首先轮到那些原来就在该部院中、丁忧回家守孝期满的官员;如果这类人尚未补完缺,再轮到该部院中因病假开缺现已痊愈的官员;要是这样仍然不行,那么郎中从下级官员中推升四人,再捐纳一人,员外郎则推升二人、捐纳一人,荫生二人。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规定一定的搭配,组成授补这一官缺的“正班”,再上报之后请旨定夺。正班的组成,也有明确规定。例如满洲郎中,以四名应升人员和一名捐纳人员组成一个正班;员外郎以一名应升、一名捐纳、一名荫生组成一个正班;直隶州知州,以两名记名主事,一名捐纳组成正班。如果出现了没有明文规定,也就无法对候用人员排序的情况,为求公平就只好使出最原始的一招了——抽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