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中国上古史的原始资料哪里去了? -- 任爱杰

共:💬230 🌺56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如果孔圣人知道后世子孙对他是这么个尊崇法

估计会倒地就死。

其实孔子想做的是职业政治家,对于史学可能有兴趣,但未必很认真,毕竟志不在此啊。

《春秋》可能也就是他讲课时候用的一个大纲。

大纲么,当然是能省则省,同时呢,还要注明重点,提醒自己打算怎么讲。

哦,下面的同学,对于下面这段历史,老夫个人有点看法,就是某某绝对是个很坏很坏的大坏蛋,但是他居然做好事了,做了,也不证明他不是大坏蛋 ,诸如此类的。

那时候,他想到什么别的符号,比如双引号,括号之类的。于是就有春秋目前这个样子——“微言大义”的很。

只是这个微言大义,在后世被放大的不像话了。什么各种奇怪的说法都有,单单一个春王正月,就能写一本书。

说起来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好传统,就是不能就事论事,非得穿凿附会,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春秋是有很大贡献,贡献了什么呢?就是对于历史事件,记录者是可以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性的褒贬。

但是这对中国史学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但是他的这个贡献,是有缺陷的,他是直接把褒贬反应到事件的记录上去了。

也就是你很难分清,一个句子,那个字是主观,那个字是客观的。

如果不是孔子本人当着你面讲清楚了,你永远也闹不清他到底讲的是什么。

你看,为了注解春秋,都出了三传了。

解决问题了么,没有,大家各摸各的象,还摸的都很门儿清的,姓谁,姓鬼了都。

你能说三传谁注解的不对。

如果都对,那历史不就没真相。

要知道记录历史的目的——真相只有一个(未必能达到,但总要尽力)。

孔子这么搞法,对历史上下其手,实在是很不负责的态度。

当然,又据说他写的完全是自己个人见解,只打算在bbs上秀一把,本没有打算发表的。

后来官方正史,把孔夫子的这套学的十足,结果很不伦不类,比如看资治通鉴,赵匡胤还是个小军官的时候,赫然就是太祖两个大字。

资治通鉴处理还算好的,因为司马光基本上个人有看法,都会在臣光曰中说明。

而二十四史,则是各有各的花样,处处防不胜防的陷阱,要让老实的读书人猜谜。

猜什么呢,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来,大义去的,中国还能有信史,最终的结果成了强权者和撒谎家的天堂。

当然啦。我说的这些,也不是孔子写春秋的初衷。

他的初衷啊,就是弄个讲课大纲。是很经典,因为很古老嘛。

但没有那么神秘。也可能太神秘。

因为那不符合人情之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