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口述史背后丰富生动的历史背景:一个实例 -- Alarm

共:💬40 🌺2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正常情况下,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供给标准可不低

你说的那种半斤、一斤的口粮标准,属于华北八路军根据地困难时期的特殊情况。这种时候,除了有战斗任务、连出操都取消了,并且强行要求战士们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没事都在炕上躺着、减少热量消耗。这个时候也是八路军战斗力最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地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更苦,有大量人口逃亡,最高记录是一个县80%的人口或死亡、或逃荒,这也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的原因。这种情况在王外马甲的《骑兵》一文里面就提到过,为了避免与民争食、八路军部队连野菜都不准挖(部队挖了,老百姓就没得挖的),如果不搞大生产运动,军队会被饿垮、群众会被饿跑,根据地也就不战自溃了。

正常情况下,八路军的供给标准高于国军大多数部队。口粮的差别不算很大,但是副食这一块,从各级后勤部门到每一个基层连队,都高度重视。记得有一个“半斤加五钱”的说法,就是要求保证每天半斤菜、另外若干油盐肉等等的基本供给标准,具体的兑现程度则取决于各根据地、各部队的后勤保障状况。当时还有一个“每月一斤”的提法,就是要尽量保证每个战士每个月摄入一斤肉食(也包括动物内脏等),补充最基本的动物蛋白,否则战士们拼刺刀没力气。至于新四军,因为其活动区域富庶,保障水平普遍好于华北八路军,后来甚至可以保障香烟的供应——幸福啊!山东八路军,因为政策得当,斗争形式没有太大的起伏、根据地建设一直搞得不错,保障水平也相应地“水涨船高”——倒是山东的日军,因为“以战养战”的征收指标完成率低,保障比较困难,而且是越往后越困难:-)

在敌后斗争最困难的阶段,华北八路军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地区不能供养的部队,宁愿调往别处、或者干脆精简裁撤,也绝不让部队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或者是涸泽而渔、向群众过度征收。各根据地还为此专门做过调查研究,分山地、丘陵、平原等不同的地形,每一种地形再分“一面负担”(群众只供养我军)和“两面负担”(群众同时供养我军和日伪军)两类,得出一系列群众能够承担的兵民比例,并严格按照此比例控制我军的规模。

PS: 顺便多说一句,如今解放军基层连队饱受诟病的养猪种菜的传统,其实和这段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那个供给极端困难的年代,一个连队养猪种菜搞生产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战士们的伙食问题……直到今天,在一些条件得天独厚、连队副业生产搞得好的地方,比如云南的某些边防连队,拜连队养鸡放牛的副业生产所赐,战士们做到了顿顿有鸡汤、经常吃牛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