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内功歌诀“磨炼”注解·点评 -- 京城马国兴

共:💬2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内功歌诀“磨炼”注解·点评

凡心一颗日夜磨,静里觅真诀无多;

如能参透此诀理,定慧逍遥上大罗。

【题名解】

《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修炼,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知到“道”之理法。仔细想一下,亦的确如此。一块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它就永远只是一块璞玉而已。人也是一样,不管他天资如何聪明,如果不用心去学习、修炼,就不可能通古博今、明白事物生成、演化的道理,也就不可能清楚的知道真理和道义何在了。

【注解】①、凡心一颗日夜磨,静里觅真诀无多:

通过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就将凡人心一颗日夜的消磨而逐渐成为道心了,即“脱凡入圣”也;静里觅真诀无多;在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入静功法中修炼觅得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的真传秘诀本无多也。只是“有念不是,无念不是,念住不住方是真念”或“行非所行,住非所住”之真诀也!

凡心:凡人的贪欲之“心态”。

磨:磨砺的意思;就是除去“贪欲”之心理活动及其念头。

道心:唯道是从的“心态”。

凡心、道心,本一心也!

脱凡入圣:就是将人心脱换为道心者也。

②、如能参透此诀理,定慧逍遥上大罗:

如果修练内功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参透此功法诀言的道理,达到“入定开慧”的“明心见性”的艺境。就已经达到“逍遥自在的法身”无拘无束的艺境了,自能上大罗天而成就“金仙”果位了。

参透:修炼内功养生之道参悟醒透“道”的体用法则的意思。

定慧: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此义,即是内功养生之道的“入定开慧”之学问也。

然而,“入定开慧”的内功养生之道修行法则,就是:“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炼。常说:“气沉丹田的润身”者,此也!

大罗:到家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达到三十六层天的最上一层,称之为“大罗天”,乃“金仙”正果。此层天的法则和地的规矩,称之为“天罗地网”。

金仙

内功修炼养生之道达到仙的最高境界

古代道教也用金仙代指外教的最高果位,如《玉皇经》所述:“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萨.”此时的金仙指“佛陀”果位。

首先介绍一下道教的三十六重天:从下至上:三界共二十八天、四种民天、三清境、大罗天。

道家三十六重天,分为六界,第一界有六重天,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曜摩夷天。第二界有 十八重天,依次是无越衡天、太极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耀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虚明堂曜天、观明端靖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 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黄孝芒天、太黄翁重天、无思江由天、上揲阮乐天、无极昙誓天。第三界有四重天,皓庭霄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第四界是四梵天,无上常融天、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平育贾奕天;第五界是三清天,即玉清天、上清天、太清天;最高境界是第六界大罗天。

《钟吕传导集》中曾列出五种仙: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天仙是最上一等仙。但是钟离权认为天仙是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后来道家常用你的三十六天中三清境之上又有一重天曰:“大罗天”,升入其中的称之为“金仙”。

【译文】

通过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就将凡人心一颗日夜的消磨而逐渐成为道心了,即“脱凡入圣”也;静里觅真诀无多;在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入静功法中修炼觅得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的真传秘诀本无多也。只是“有念不是,无念不是,念住不住方是真念”或“行非所行,住非所住”之真诀也!

如果修练内功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参透此功法诀言的道理,达到“入定开慧”的“明心见性”的艺境。就已经达到“逍遥自在的法身”无拘无束的艺境了,自能上大罗天而成就“金仙”果位了。

【点评】

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金仙”果位,无法描述!只好借用拳法功夫艺境的“消遥自在的身法”功夫,来加以说明了。

逍遥身法

身法者,武林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以步驭身之法也。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于武林乃至上身法也。其身法可抵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至阴至柔之攻则不可及也。虽上乃下也。吾之身法,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皆难至。

潇洒飘逸似败絮,忽重忽轻意无序;

遨游红尘不仙去,宇内斯技有何惧?

故曰:“逍遥身法”。 《逍遥至尊宝卷》

【题名解】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首要在于“身法”功夫!既能抵挡至刚强烈之攻击的“击之而不散,撞之而不破”的功夫;又得具备“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攻击能力;而又能轻易做到“无有入于无间的以天下之至柔,驰骋至坚”之无坚不摧的功夫能力;最重要的是身法飘忽无定的似水流,才是真无拘无束之“身法逍遥”自在的攻防功夫呢!

【注解】

①、身法者,武林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以步驭身之法也。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于武林乃至上身法也。其身法可抵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至阴至柔之攻则不可及也。虽上乃下也:

身法者,武林中论述已经非常之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如脚底生风的说法;“以步驭身”之法也,如:脚为一身之根抵的说法。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如:身如风摆柳的说法。于武林中乃是至高无上之身法功夫也。其身法可以抵挡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抵挡至阴至柔之攻击则不可及也。虽然是上等身法功夫乃形拳招熟的下乘身法功夫也。

②、吾之身法,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皆难至:

我之所论述的身法功夫,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尔;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字门的功夫皆难至此艺境也!

③、潇洒飘逸似败絮,忽重忽轻意无序;遨游红尘不仙去,宇内斯技有何惧?故曰:“逍遥身法”:

身法潇洒飘逸似败絮,忽沉其势重如山岳,忽轻其势如轻羽毛,动静变化意似无序;遨游红尘而不离世仙去,寰宇内红尘之技有何惧哉?故曰:飘忽无定“逍遥身法”。正如先贤所言:“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疏忽”的逍遥身法,确实妙哉!

【译文】

身法者,武林中论述已经非常之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如脚底生风的说法;“以步驭身”之法也,如:脚为一身之根抵的说法。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如:身如风摆柳的说法。于武林中乃是至高无上之身法功夫也。其身法可以抵挡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抵挡至阴至柔之攻击则不可及也。虽然是上等身法功夫乃形拳招熟的下乘身法功夫也。

我之所论述的身法功夫,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尔;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字门的功夫皆难至此艺境也!

身法潇洒飘逸似败絮,忽沉其势重如山岳,忽轻其势如轻羽毛,动静变化意似无序;遨游红尘而不离世仙去,寰宇内红尘之技有何惧哉?故曰:飘忽无定“逍遥身法”。正如先贤所言:“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疏忽”的逍遥身法,确实妙哉!

【点评】

拳家最著名的“身法”歌诀,当属“拳道诗”了。

而孙禄堂先生引用前贤对此“成道之体、用”的诗唱: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形体应当似水流。

这是对太极艺境之全体透空的虚灵妙境的描述,即对“拳道合一”的“成道之体”的身法功夫之描述,形象而又生动!

然而,能充分体现这一无敌身法功夫的论述,却是元末明初毕坤先生著作《浑元剑经》中的“德普三光”的论述,最为详尽!以资对照,录而并阐述如下:

德普三光“身法”功夫论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身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操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柔行气、刚落点,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攻防变化灵巧至极,能不胜人吗?所以说:智以藏往的功夫,乃从实实在在的修炼,实践的体验中得来的。刚是从柔软至极中生化出来的,即“以柔用刚”之攻防机制的技法,灵是从虚空中生化而来。天地间,最灵最妙、大作用,俱由虚空而起。《中庸》所谓“中”,朱子所谓“虚灵”,皆是也。人体亦如小天地,而最灵最妙,大作用,亦是俱由虚空而起。正《中庸》之谓“中”,朱子所谓“虚灵”。所以说:灵从虚空中生化而来。快应从“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真知体认中生化而来。不知则盲动、妄动。真知,乃从体认中来。无“体”则无以为“用”,真知则动静恰到是处,则曰快。应无不当,则曰快。故知:快从真知体会中来。俗话说:“熟能生巧”,熟练“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术方法,则知省时省力省事。则巧生。巧者,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术方法,灵巧便当敏捷机妙至效之简说也。

  于此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之“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不灵巧则不能化敌之击,乘敌之虚而进击。无智则不知如何柔化进击。无刚则虽能进去而击,却发不得人出,不能至胜。故神智、刚柔、灵巧,全具备时方可与敌一战。然神为一身之主,神全则其它诸项皆备矣!

  故有:“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红光,体有元光,方可使敌一见而生畏怯之心”。的说法。此乃修炼功夫至上者也。目有神光则知,身有红光则柔,体有元光则刚。神知则能“以柔用刚”致“至巧至妙”之境矣!

  目有神光,眼乃心之窗,心藏神。故神足之光芒由目而显,故曰目有神光。即曰目有神光,足以照远出威,知微见著,一方面知敌来意,见其短长,乃审时度势清晰无误,扑捉战机自然百无一失。一方面胜敌以攻心为上。目有青苍之神光四射,照远出威,神光威力足可摄敌胆、惊敌心,而使敌手心惊胆怯,不战而其自败矣!故战乱敌非具神光不能胜之,不虚发也!

  身有灵光。灵光乃红光缭绕于身。说明外形已至空灵之圣境,故灵光呈现。攻防之道,双方角斗,利在速胜。无故拖延,百害丛生,乃兵家之大忌。与劲敌交手,更应速取胜为佳。乃只有“身有灵光”者,才能疾胜劲敌。即一触即发而胜之。灵光者,虚灵至极,故能一触即发而胜人。

  体有元光,元光者,元气之灵光。刚健之纯,乃体外黄光闪烁。元光者,乃精足气满刚健之纯之象也。精足不思食,气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故元光者,可临大阵之战而能耐久战不疲,而又越战越勇猛异常。

  以徒手搏击而言,能达目有神光,身有红光缭绕,体有元光闪烁,三光具全,是内外功德圆满之象,可谓毫无欠缺了。一身辉光普照,可谓之无隙可乘了。惟见其目中、身象、手上,更有一番稳如泰山之势,动则如龙之灵,快则似虎之准。虽神志安详,其威风不抖自呈,足使人畏。其功之绝妙,对手一动便得对手之过失而即胜之。非得道者,安有此绝世之功夫。

目有神光,神明艺境;身有红光,外形空虚通灵之象;体有元光,元气充足,诚之至也。神、气、形,三者浑元归一之体,一而三之元玄之用。体用功德圆满。拳术攻防之道的学力至此,及至绝学无忧之境,乃可称为是个“练家”了。方不愧以“练家”自居了。因其有功夫之实,故名与实相符,故无愧矣!其练家之名与实,可令后世之人,大慨见其实学,也应神往、而又警惕了。之所以留芳千古,因后世之人,神往其实学之艺境,而又警惕自己修炼莫负前人之留意。而闻其名便生怯惧之心,因实际功德艺境可称其名,后世之人常恐不及也。故能威感不断影响着后人,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也。不战而能屈人之兵,真师也。古之将帅,操演战无不胜之术者,非勇猛恃强也。以其训练精细,骁勇善战,故百战无敌,称名于世,谁敢轻视呀?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欲达战无不胜之术者,亦必以其训练出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精细,方可百战无敌也。何谓之训练精细?即此经文所详述的“三一一三”之宗旨、法则内容,全部精通而功德圆满,辉光普照的神明艺境,便是。不能达此便有功德缺欠之处。即“内道外德谓之全,百术万灵自不全”故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在于至德神全的道通德全,不在于术尔。

这段论述较逍遥客之身若败絮的说法,更为形象生动矣!以此理解逍遥客所论之“逍遥身法”则肯定不会产生误解矣!

逍遥身法篇的注解阐释到此告一段落矣!

观读这数篇引文的精旨妙谛的同时再结合前面有关的引文,对于认识、理解“磨炼”歌诀的精旨妙谛就会更为清楚、明白,深刻细腻多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 🙂【原创】内功歌诀“磨炼”注解·点评 O

      • 🙂沙发. 沉宝 字0 2009-08-25 06:19:52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