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和“自我感觉良好”及大家探讨 -- 乔治华盛顿

共:💬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和“自我感觉良好”及大家探讨

这是一个所谓的“系统工程”项目,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无论如何,人们可以说国共两党主要是军事较量,结果是共产党胜利了。人们也可以说国共是意识形态的较量,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胜利了,共产主义的胜利主要是在农业国家里,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一个例外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比如苏联和中国。尽管共产主义总是在讲无产阶级,而相对于农民而言,工人可谓是彻底的无产阶级,只有了无产阶级的阶层,也不可能取得共产主义的胜利,看看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还要有一个大环境,苏联的大环境是因为尼古拉二世拒绝解决苏联的农奴问题,其实早在彼得大帝时,沙皇政权已经认识到了苏联农奴的问题,苏联也有长时间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彼得大帝以后的各个沙皇都会以解决农奴制来取的统治权,但是一旦掌权,他们也要依靠现有的政府体制来管理国家,没有一个人真正实施了他们对农奴制的承诺,在农奴制方面,林肯在美国实行了符合于实际的政策,要不然美国也不会是现在的美国。苏联的农奴制导致了共产党的成功,十月革命,表面上看是因为工人和士兵的起义而成功的,但是农民问题是基本问题,也是主要的力量。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敏感问题,中国是一个基本上一个民族的国家,清朝末期的外来侵犯,使中国人的民族情绪受到了极大的压抑,谁能正确掌握民族问题,谁就有可能取得胜利,共产党在最艰难的时刻,一直是打民族主义的牌,国民党也打民族主义的牌,但是国民党的基础在于富有阶层,所以由于国民党结构的复杂,国民党很难有效的玩民族主义的牌,在对于如何抗日的问题上,共产党的目的和目标只有一个,而国民党很难拿出一个统一个方法,导致了国民党政策的多变,当时共产党是“在野”党,国民党为“执政”党,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农民的利益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如果在执政党不可能实施有效的解决农民问题时,在野党就会占有优势。蒋介石建立的是一个对于中国“非理想”的政权结构,共产党也就是利用了这个“非理想”的政权结构,这就是为什么,在战略上,尤其是在政治战略上,共产党走了一条合理的路。当时的大环境,国际上,世界大战刚刚谢幕,冷战的结构已经产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欧洲各国的政体格局也说明了这一点,日本共产党也是一个例子,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和苏联都需要重整旗鼓,没有国家愿意再进行战争,东西柏林的局势也说明了世界的大形势,南北朝鲜的局势也是一个例子,巴顿的撤职也说明了这一点。德黑兰会议,蒋介石的处境也说明了中国形势的国共并存势在必行,但是对于国共两党经过长时间的对立,这种共存是否可行,其他国家是不会在意的,关键在于执政党和在野党如何解决他们的分歧,马歇尔多次来中国调节国共的合作,但是当时国共两党都为了自身的利益,准备着单独执政,斯大林当时由于雅尔塔会议的精神,也敦促中共和国民党分享中国。但是国共渊源太长,国际势力是无法理解的。两个方面都在谈判的过程中,全力备战,都计划以军事实力解决问题,所以,最终国共的较量是军事较量,无论大环境和小环境如何,国共的选择是使用军事方法解决问题,经过军阀混战,抗战,当时国共将他们的利益凌驾于国人的利益之上,蒋介石没有面对现实,毛泽东优势咄咄逼人,这是他们的选择,他们的选择就是军事。无论当时的环境如何,中国的两大实力集团的选择是战争,他们都全力的准备了,尤其是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国民党在备战方面具有优势,所谓在野党,共产党在舆论和民众之中占优势,又有苏军在东北的支持。国民党和共产党处于同样的条件,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民。。。,中国大众不可能绝对分清楚哪一个集团更好,最终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主要是军事的胜利。

还是拙见,探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