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月与柏杨(读后感) -- 暗香疏影月黄昏

共:💬111 🌺398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明月与柏杨(读后感)

明月与柏杨

提出他们两位,主要是因为两本书《明朝那些事》和《中国人史纲》。本人属于历史初级爱好者,对明朝历史也不算很了解,在这里只是单纯写写读后感,说说这两本书给人的感觉。

《中国人史纲》是我看的第一本通俗历史书籍,而《明朝那些事》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历史相关书籍。

历史书籍和历史相关书籍还是不一样的。

偶然还是必然

《明朝那些事》非常好看,其中最好看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无论是忍者徐阶,还是嚣张的张居正,还是顽童朱厚熜,都写的很精彩。甚至连一些过场人物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明月写的最多,也是写得最好的人物就是国家公务员和将领。

看着明月书,常常感慨这就是所谓肮脏贪腐的明朝官僚阶层吗?这就是所谓贪腐无能的明朝末期军队吗?

怎么能人强人这么多?怎么明朝还是灭了?

看到最后民变如火滔天。而崇祯还在努力支撑,而各位强悍将领镇压起义军。明月对于崇祯对于这些将领们从来不吝笔墨的赞美,绝对是华华丽的正面角色。

而李自成等起义军却被写的流寇般狼狈,最终获胜也是对手犯错误导致。看到最后就好像明朝最后也很强大,崇祯很勤政,大臣很认真,将领很努力,很出色,但最后还是架不住天灾人乱外族入侵,一个王朝因为种种偶然生生给折腾死了。

明月写得很精彩,可总觉的少点什么。

后来又重温一遍《中国人史纲》,才想明白。

如果说明月写的都是明朝灭亡的偶然,那么柏杨先生则试图写出明朝灭亡的必然。

在《中国人史纲》里,明朝只是几个章节,所以柏杨先生并没把精力花在刻画宫廷斗争以及朝廷纷争中。

相反,柏杨先生的每一个章节都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下层人民。如果是盛世,那当然没什么可写,就是大家吃好喝好,业余再搞搞音乐做做诗。

如果到了一个朝代的末期,那么可写的就多了。比如明朝末期,柏杨先生用了一个小节来写农民暴动,从作为导火索的旱灾蝗灾开始,到官员的贪污腐败,下层农民不反抗就没法活下去。。。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例写了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发展流程。

初期:受欺压,不反抗必死无疑,于是被逼无奈揭竿而起。

中期:具有一定实力,试图与朝廷和解,但不成功,即使归降也不会有好下场。

后期:民变如燎原之火,全国到处都有柴,下层知识分子也加入民变,农民最终与知识分子联手,并找到正确的政治宣传口号,势不可挡,也骑虎难下。

初期,中期,后期,平民都不可能与政府和解,也就说政府彻底站在平民的反面,连个和解的机会都没有。

柏杨先生用各种史料表达一个很朴素的观点,也是一直在柏杨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观点: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明月将笔锋对准庙堂,看到了偶然。而柏杨先生则在民众的哀苦中看到了必然。

人性还是非人性

在柏杨先生笔下,明王朝是一连串草包恶棍型的君主。每个昏君暴君都坏得不行。

而明月披着一张非常人性的外衣,在他笔下有绝对的好人,但没有绝对的坏人,再坏的人也有好的部分,尤其是皇帝:顽童朱厚熜跟小王子有一场旷世大战;朱见深有一段凄美的忘年之恋;亡国之君崇祯是勤政爱民节俭的典范;信任王振,造成土木堡之变,杀于谦的朱祁镇是个好人而非好皇帝(啊,呸!)。

总之有坏到骨子的官,有坏到骨子里的宦官。唯独没有坏到骨子里的皇帝。

当然按照现在非常流行的观点,明月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可我听到这个“人性复杂性”就反胃。

人性是什么,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就像是普通人,爱玩点,没什么,顶多算个性张扬,行为艺术。

但是一个皇帝爱玩,个性张扬,特立独行,就麻烦了。他会让很多很多人家破人亡。

即使他本身没有这个想法,即使他本身会表现出一些可爱和善良部分。但这些都不足以抵他的罪恶。

人不只有动物性,还有社会性。

而人的社会性也分大和小。小的部分,比如作为一个丈夫对妻子好。在这一方面,狼,某些鸟类还有某些灵长类(严守一夫一妻制的白眉长臂猴)比很多人类做得都好。

大的部分,也是人类独有的社会性更为复杂,比如作为一个老师,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大难来临的时候保护学生。比如作为一个皇帝,即使不能造福天下百姓,也至少要让大多数人都能过得下去。

如果一个人只顾及动物性,而无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这个地位应尽的职责,那他与白眉长臂猴有什么分别。

整个《明朝那些事》里最让人恶心的段落就是明月对朱祁镇下的批语。

他是好人,但不是好皇帝。

个人觉得应该改成:

朱祁镇是个好的灵长类动物,但不是个好人。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首先我要申明一点,我很喜欢看《明朝那些事》。虽然它有很多不足,但作为一本历史相关类读物,《明朝那些事》非常成功,至少它吸引了很多人是去注意历史。

不过我觉得《明朝那些事》并非历史书籍,也不是房龙那样通俗历史读物。虽然明月再三强调自己是基于正史的,但《明朝那些事》本质上是本取材历史的小说,跟《三国演义》性质类似。

明月从头到尾写的是人物,而不是历史。

他看到狭义的人性,却看不到更广泛的人性。他看到精英才子阴谋权术,却看不到历史大势取决于民。

虽然明月曾很煽情的说历史就是由普通人书写的,但在他书里看不到这一点。尤其与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对比阅读,这种差别更大。

这有点像《三国演义》,众将厮杀何等精彩,让人神往。但是翻翻史书却发现,三国混战人口仅存十分之一。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国户数是1607万多户,人口是5006万多口。到三国末年魏蜀吴合计只有户数149万多户人口剩下560万零200多口(金兆丰《中国通史·食货篇》)

《三国演义》里只看到那乱世英豪却看不到乱世人。

不能说《明朝那些事》和《三国演义》不好,那是小说,是为了娱乐大众。

它不能承载更多东西,也没必要承载更多东西。

但是明月自己的一些解释却让我非常郁闷,他一直在说:这是一本基于正史的书,这是一本表面很娱乐,内在很严肃的书。渗透着对历史的感悟。。。

这似乎大约可能也许是装B?

不知道明月自己能否意识到《明朝那些事》的问题,如果意识不到,也就算了,如果意识到了,还说这样的话,那就近乎虚伪。

但问题不是明月能否意识到,而是广大读者能否意识到,尤其是那些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

月亮上的光

之前说的一堆,也只是月亮上的阴影。明月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其中两个就是:

1.他挖掘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比如忠君,比如天下为公。

2.他表现了很多古代优秀的英雄。(ps:明月又再多不足,但单凭他写于谦,写戚继光,写朱棣,写郑和的段落就配得上他所赢得的赞誉。)

很久以前,我看历史书的时候,常常会奇怪,历史上那些忠臣们,应该是正面人物的,但为什么历史书上总说,那是封建愚忠呢?

应该怎样看待忠君思想呢?

明月算是给出了答案:忠臣是可敬的,任何忠于自己的道德理念的人都是可敬。虽然道德理念不可能超越时代限制的。

tg毁了很多老的道德理念,虽然我个人觉得多数封建思想还是毁了比较好,而且tg建立新思想,新道德体系更出色。但是思想觉悟不能强求,而道德理念也不能分好坏,而看是否适合目前的社会。

现在国学那么热,是不是我们还真需要某些老东西。

革命畅快淋漓,革命也伤筋动骨,尤其伤树根。tg革命的时候是不伤不行了,现在又开始养树根了?

革命者

看柏杨先生的文章,常常有种感觉---这是个革命者,简直是跟tg一条心的革命者。

在情感上,柏杨先生一屁股坐到平民百姓一边。中国人史纲里,每一章大约十个段落,至少有2个段落的文字都是写平民的。在通俗历史书里已经算是相当厉害了。

整个中国人史纲里,柏杨先生总是不惜余力的同情劳苦大众,支持被逼无奈的反抗者,否定昏庸的统治者。

不过仔细看,与tg还是不同:

1.《中国人史纲》里经常能看到民权,民主,民生的影子(民族思想相对少点),比如以民权思想反对文字狱,以民主思想反对专制,以民生思想反对贪污腐败苛捐杂税。

2.柏杨先生看到历史(看得比明月清楚),所以想创建一种理论来解释历史,他将中华衰亡的原因归结于思想禁锢,形成了酱缸理论。该理论很生动,但很难说服别人,缺乏马克思主义的严谨和理性。

3.柏杨先生有太多感情。对弱者的同情,对残暴者的仇恨,这些是柏杨先生最可贵的部分。但也让《中国人史纲》缺了深度。与之对应的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忠实的将城邦的兴衰以及民主制度的优势和局限表现出来。这种冷静反到造成整体的震撼。每读一遍,都能得到更多东西。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实在有太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不敢说自己读懂了它。推荐河友阅读的同时,也推荐jy阅读,尤其是“出征西西里”那一段,能治愈民主幻想症。)

明月给果粉的启示

要是果粉们有兴趣,倒是可以按照明月写明末的方式给国民党写部史书,很多料子可用。比如爱妻模范张灵甫,黑衣校长蒋中正。。。

通宝推:细雨梦回,木雅之岗,玉垒关2,燕人,路人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