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近代纪事】抗战中南京惨败之分析 -- 萨苏

共:💬26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近代纪事】抗战中南京惨败之分析

抗战前期,给国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惨败,大概非南京战役莫属了。作为中国的首都,唐生智主动请缨,率领十几万大军,只打了十天就全军覆没,其中还有三个精锐的德械师,一个教导总队。部队伤亡惨重,还直接发生了随后惨痛的南京大屠杀。上海能守三个月,南京却只能守这么几天,按说唐也是保定军校的高材生。萨这里试图从军事层面粗浅的分析这次战役失败的原因。

个人以为南京作战的溃败包括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国军用于防守南京的部队包括88D,87D,36D,66A,教导总队等皆为淞沪战场上面败退下来的部队,无论武器还是士气都无法保持正常的战斗水准(有的回忆中讲所在部队反坦克只能靠重机枪了)。应该说这几支部队在后退中能够保持比较完整的建制和一定的战斗力,已经是当时中国军队中很出色的了。其它各路部队撤退开始的时候损失并不大,撤退路上就成了溃军。淞沪如此,晋北也是如此。陈诚曾经就此后来痛斥过部队丧失了“革命军人精神”,好像还讽刺过一些部队连吃饭的家伙也丢了。

其实仗打到那个份上,这个责任并非应该下面来负。(题外话老生常谈,淞沪如果早半个月撤,按部就班的来,南京的防御要好处理得多。据说蒋百里,白崇禧早有此建议和周密的计划,部队的撤退也曾经开始,但是后来又接到老蒋命令返回原线,直到实在不行了,才全线撤退,预演了一次南京的溃败,组织相当混乱,为什么有重新返回战线的命令?)是否为了真的在上海守三个月?在下不太清楚。但是这样就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日军的追击速度过快,国军没有喘息调整,包括构筑坚固工事的机会;第二,部队消耗太大,特别是后来防守南京的主力部队,都是最早上阵,最晚撤下来。用这样的部队防守南京,新败之余很明显是不足以抵挡日军的攻击了。

第二,制空权制水权的丧失

日军打得算是比较现代的立体战,中国空军到南京战役的时候恰好是青黄不接,因此南京毫无制空权可言,这样,无论轰炸,侦察,都成了日军单方面的。

制水权(不靠海,发明了这个名词),首先是长江。中国海军的江阴封锁线还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淞沪战役期间已经把军舰打完了,没有军舰防守的阻塞线,就没有了威力,日军用潜水领任匠,夜以继日的工作,用半个月打开了一条航道,虽然狭窄,支援上游作战不成问题。其次,十九路军抗战的时候中国军队利用长江三角洲下游的湖沼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故此抗战开始后,依然以湖沼为依托,照搬经验,但是日军早有准备,吸取了教训,携带了大量轻便的机舟,使用比较多的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折叠的铁舟,联结浮桥也可以,一种是安装战车炮塔的装甲炮艇,河道湖汊不但挡不住日军,而且成了日军机动的干线,便于抄袭中国军队后方,中国军队的机动反而受限。

第三,南京本来不是现代化战争的战场

南京北,西,东三面环水,日军占据水上优势,因此轻易发起大迂回的作战模式,而中国军队的目的在于防守南京,外围既没有工事,也没有机动兵团,只能任日军控制,未开战就成为愚型。而日军非常重视对中国军队背后的攻击,记得唯一全身而退的邓龙光师,就是从东面敌军来的方向撤出的,向后方撤退的无一不遭到惨重损失。

这样的结果使南京战役一交手就进入城廓战,中国军队的防线没有弹性,没有战略纵深也没有战术纵深,加上预先修筑的防御工事质量低劣(有以竹竿代钢筋者),因此一旦出现缺口就很难挽回局面。同时国军既没有城市游击战的指导和准备,也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一旦城破战役就告失败。

所以,南京战役从部署上看就难以取胜也难以长期坚持。

关于唐生智,我认为他最糟糕的就是让周鳌山封江收缴全部渡江工具,弄得自己先断后路。其实控制使用就可以了,不必为了表示决心做出这种姿态。同时在战役组织上比日军将领有很大差距 -- 这也和他的任务有关,没有办法使出保定军校的战术水平来。至于他守南京,倒是觉得不能全部归结于唐个人,因为大概其他国府重臣也存在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幻想,希望通过“坚持最后五分钟”创造奇迹,至少是要冒险试一下。就像甲午战败,很多人都认为日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公车上书什么的,认为只要坚持一下就顶住了。这种观点至今都有,但是看看日军对台湾的作战,就明白他还有很大的持续攻击力,这是很难判定的。

此文是萨随手的总结而已,考虑到的材料包括南京保卫战的若干回忆文章,内有一靠“500发钢芯弹”阻击日军坦克的纪录;陈诚将军在设计武汉会战的时候,曾经考虑城防工事的设计,后来被推翻;海军在乌龙山炮台一线的阻击作战时间,和日军清除江阴封锁线的若干纪录;兄弟目前在日本,翻阅日本方面纪录,有大量当时铁舟渡河的照片,同时皆标以不许可发表字样,可见日军对湖沼作战的重视;董明德对于当时空军情况的纪录,可见其捉襟见肘。另外还有就是对于唐将军颇有遗憾,此人也是保定军官学校一位颇有特色的将军,守南京打成这样,实在可惜。

另外,笔者在和一位亲戚的交谈中得知,唐将军晚年极为凄惨,孟潇将军曾为红卫兵提审,竟扯其耳令其直立,并以耳光伺候,令其交待某些历史材料,唐将军语无伦次,所答皆不成逻辑,遂更遭痛殴。后生明将军谈起,尤落泪矣。想唐将军那时已是耄耋之年,或许已经神志不清,然当年曾经威震一时的猛将,一方诸侯,落得如此下场,不亦痛哉?想唐将军南京一战指挥确有失职,然果报也甚。

窃以为南京之败在吴福线不守,吴福不守,在淞沪撤退时机掌握不好。吃饱了不能归于最后一个馒头,南京的失利于此相同。唐将军的责任在于,不应该打成如此的惨败。败仗有各种打法,傅作义在涿州,李宗仁在徐州,最后也是吃败仗,但是虽败不乱,为将之道。南京这一仗打得太差,唐将军难辞其咎。

见过一张日军渡河用铁舟的照片,这种轻便的舟艇可以折叠,三个人就能抬走,也能车运,运用十分方便,对中国江南作战颇为适用。

一家之见,希望听到大家的看法。

[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