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京师十案之洗劫德国专家公寓案 上 -- 萨苏

共:💬125 🌺83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京师十案之洗劫德国专家公寓案 补

银粉和笔刷是用来取指纹的,侯队长准备这两样东西,想取哪儿的指纹呢?

报案以后,已经查过一次屋里的指纹了,那次的结果证明,除了德国专家和来过的友人,侦察员们在屋中只发现了一个男性陌生人的指纹,而且数量很多。

正是这个陌生人的指纹,使侦察员们的思路趋向于外贼作案,因为这套公寓有谁能进出是很容易把握的,不大可能出现某人进去溜达半宿,留下一大堆指纹德国专家还不知道的事情 – 推销蒜臼子的小贩肯定没这个本事。

侦察员们判断,这个留下指纹的,很可能就是犯罪嫌疑人。

当然要搁现在,这个判断就得打个折扣了 -- 第一,现代的贼也都现代化了,都知道指纹这个东西的厉害,入室行窃经常戴乳胶手套。这种行径很给警察们填堵,老侯他们不大容易有运气找到满屋的指纹,可是,又不能因为这个把全中国卖乳胶手套的都抓起来吧;第二,来中国的外国人多了,而且越来越不规矩,天晓得他会带什么人回来,有哪种特别的取向。单单根据留下指纹不是异性一点,不足以认定来的是贼而不是有什么暧昧在里面。这种事儿还不能问,人家一句“隐私,与案件无关”,你就不大好办。

好在当时的情况还没有现在这样复杂。

不过这个结论让大家有点儿吃惊 –这意味着整个搬家行动可能是一个人干的,能一个人就把人家搬得连酒瓶子都不剩下,这主儿难道是个大力士?

老侯这次不查屋子里头了,他关心的是贼怎么上的三楼。

老侯冲见习的小姑娘一指公寓楼外边的排水管 – 去,你爬上去,找。 -- 采个指纹这类事儿老侯是不干的,那是见习侦察员的事儿。

官大一级压死人阿。老侯一声令下,人家就得爬上去,大太阳底下一厘米一厘米地查。

不过别以为老侯轻松,真要有个杀人案,弄出个腐尸解剖之类的事情,老侯跟法医作尸检连口罩都不能戴。这在当时叫革命分工不同,现在叫命苦不能怨社会。。。

为这个老侯开玩笑说警察是社会弱势群体,大家认不认的就各有看法了。

苦心人天不负,小警察上去一通忙活,终于有了结论 – 排水管上也有指纹,与屋内陌生人的指纹相符!

嫌疑人有了着落,老侯一笑 – 这回不用担心白吃人家的红烧肉了。

在这里发现指纹说明老侯的想法很对路,的确有人曾经顺着排水管爬上去过

大家会问 – 一个月前排水管上的指纹,风吹日晒的还能保留下来吗?

这有什么奇怪的,指纹留下的是并不仅仅是压痕,还有脂肪之类的残留物,极端条件下考古学家甚至采集过数千年前的指纹呢。

当然也要看载体和环境,比如大楼门把手,每天好几百人进进出出,拉拉扯扯,采指纹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

老侯破案,一向极重指纹。

有一个例子。

某天老侯病休,被一个电话叫到了某长城饭店 – 部下碰上麻烦事儿了,请侯队长出面帮着说和说和。

怎么回事儿?警察还管说和?

原来当地发生一起盗窃案,某外交官放在一个信封里的若干现金被盗。办案的警官根据进出房间的记录,很快有了判断。应该说这位警官的业务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此人作风有些简单粗暴,对嫌疑人上了些手段,却没有拿到证据。

不幸这嫌疑人第一比较滚刀肉,生冷不忌,上手段不起作用;第二还有些特殊的家庭社会关系,案子没拿下来却不依不饶起来。双方发生争执以后,想到老侯在外事口工作时间长,社会关系丰富,故此请他来帮忙调停一下。

老侯来到饭店,很快解决问题。

调停他是没有作的,因为一看这个案子,老侯就觉得其中还有没做的工作。

老侯指了那个外交官放钱的信封,告诉侦察员去做指纹鉴定。

侦察员没动地方,说侯爷,我们组长已经检查过了,上面没有指纹,估计是嫌疑人擦拭掉了。

老侯没抬眼皮,说用加强检验手段,再测。

结果,果然发现数枚模糊的指纹,在信封内侧封口胶上的一枚虽然模糊但依然可以比对,正与嫌疑人相符,有了证据一讯而服。解决了到底谁是贼的主要矛盾,上手段的事儿作为次要矛盾,自然也就好解决了。

事后有人说老侯神,能猜到信封擦过了还有指纹存在。老侯自己倒不这样认为,他说那个信封是欧洲某国政府的专用信封,质量很好,吸收力强,指纹残存可能性大,而犯罪嫌疑人没有前科,盗窃的时候心情紧张,可能导致手指浸汗,会留下较为深刻的痕迹。有这两点,即便做案后擦拭了信封,依然可能有残留指纹的存在。

这只是一个逻辑问题加一个经验问题。老侯说。

这次的盗窃案,在水管上采到的指纹证明了外贼的存在,下一步,就是找人了。

有了嫌疑人的形貌特征,在农大周围发动社会关系找人,倒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仅仅三天,一个绰号“瘦哥”的家伙,就落入了警方的视线。

[待续]

顺便解释一个疑问 – 有朋友看到老萨前面描写此案内容时,对于30厘米的地方人能够钻过去表示怀疑。也有朋友认为只有直径比肩宽的空间人才能够通过。其实,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人的肩可以上下错动变形,柔韧性好的人能通过的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狭小。下面是一则吴桥杂技团节目《钻桶》的广告 –

“钻桶

表演者以过硬的腰,腿,顶功,将自己的身体折叠于直径35厘米,长70厘米的木桶内,从容自如的钻进钻出,洒脱、柔美、大方。该节目有单人表演,也有双人表演,双人表演的钻桶大多是年龄较小的少男少女,表演诙谐,富有童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此可以看到演员可以通过的桶径不过35厘米,考虑到表演时的安全系数和钻法的不同,从30厘米直径的地方钻过去,并不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生活比故事精彩,大体如此。

不过,提到这个表演,忍不住剧透一句 – 要不是这帮演杂技的,那洗劫德国专家宿舍的贼,最后的命运也不会那样悲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