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厂城记 一 工厂城市 -- 月树

共:💬27 🌺2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厂城记 三 烽火前夕的蓝色狂想曲

十几个短衫人,来自当地政府各级机关,从县政府到乡公所,直至村长,按现在的话来说,都是地方乡镇干部,早在数月之前,他们便接到来自省城的通知,因为重大工程,将有中央派遣人员来此,务必做好接待并全力协助。之后,此地便来来往往的有了不少“先生”,他们四处刨地、挖坑、取水、钻孔、丈量,还时不时向这些地方乡镇干部询问风土人情,索取地方志书,他们的足迹遍布周边5个乡,直到县城城垣,面积折合起来有近11300亩,这不免让这些地方士绅官僚吃惊之余疑惑不解,明着问询,曰不可讲,暗中打听,有建工厂一说。此地临大河,河流上下都有大城,因此商阜是县城的传统,近代以来,受沿海影响,“工厂”此物对于当地头脑来说并不陌生,但在他们看来,所谓工厂最大不过三四栋大屋一二亩地,几台机器摆进去,出的大米粗油生丝布匹乃至生活小物件当地已经消化不完,还需通过大河与商路运往周边地区,这成千上万的土地用来做工厂,那要盖多少大屋,能生产多少大米粗油生丝布匹诸如此类,那么多东东能向哪里运销?因此他们认为,“建工厂”一说极不靠谱。结合时势,更感不安,虽然此地上次兵火之灾已过50载,人心依然暗自惶恐,以至于盛传,此地将要建造的是大兵营,屯兵数量从几万到几十万,各有版本。

可是,这里准备建造的就是工厂!

事实上,当这3个洋装先生以“中央大员”身份来此“奉命勘址”时,这座大河之滨的城镇北郊近万亩农田已经从全国3个省份近十处候选地址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项庞大国防工业建设工程的奠基之地。此地地势平坦,宽大的河床之上覆盖着10余米厚的胶泥,洪水再大,也只能淹没对岸地势更低处,因此自古便少有水涝灾害;同时因为濒临大河,取水方便,掘地3米即可得抽水井,掘地8米即可得自来井,只要位置正确,仅靠掘井,每日供水3000吨以上毫无问题;更关键的是,此地结构稳定,胶泥与砾石形成的地层坚固异常,有史记载以来最大地震不过4级左右,少冰冻,少大风,并且依靠大河,工程所需的重型物件可以不通过当时十分薄弱的路上交通直接运往工地。平坦、有水、地稳,依大河,这几个特点结合起来,成为此地超越其他选址的关键所在。

不过,在此建厂挑战也不小,主要在于经济基础。其周边只有分散的村落,连同县城,人口不过几万,无力承担工程开建之后千人以上规模的人员食宿;整个区域基础设施薄弱,基本都是农业人口,其余部分,也以商贾为主,产业工人不过百人,且行业局限于轻工和运输,能与“电”或者“机械”扯上关系的技术工人仅仅几人而已,他们全部来自外地甚至外省。方圆百里之内,所产生的电力基本上是供县城及周边乡镇近千户居民照明所用,因此当地人不把电厂叫“电厂”,而称之为“电灯公司”;整个区域的交通,紧紧依靠大河,除了大河,现代化的洋灰公路距离县城有十余里,当地仅有土石公路十余里,而当时那条仅有的沟通东西的铁路干线距此更有百里之遥。这就意味着在此建厂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象今天的大地产商那样,在一大块空旷土地上想象并且规划一座设施齐全的功能型城镇,从铺设道路与建造厂房宿舍起步,在正式投入生产之前,除了正常的机构组建、物质采购与人员招募外,还将自建电厂、水厂与电信机构,并铺设和管理相关管线;自建码头、铁路与公路并加以管理,使之与外界干道相连;自建技术培训机构,以方便就地招募工人员工,等等等等,可谓事无巨细,无所不包。Y厂所蕴涵的那种“厂城”气质,在它筹建之时,便已经注定。而驱使建设者们如此大费周折的,则源自国民政府一个当时堪称宏伟的工厂群落建造计划。

在这份计划中,这万亩农田上,将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国防工厂集团,这个规划中的工厂集团将整合来自德国、美国与英国的工业技术,在航空、金属型材、电工电气、车辆、通讯等方面形成央企级的制造能力,其核心包括了一个冶炼铸造工厂,一个动力机械工厂和一个电气工厂。鉴于当时国内工业制造业的薄弱与未来时局考虑,这个工厂集团被要求具备强大的配套能力,除了原材料采购,所有能够自制的配件一律要求自制,为此,一批配套工厂将围绕三大核心工厂的产能应运而生。而为了让工厂群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承担生活功能的城镇,承担能源供给的电厂水厂,承担物流运输的公路铁路交通设施,等等与之相关的一切,都被考虑进去并付诸实施,我所查阅的资料记载,这些规划中的配套实施里,甚至包括一个航空机场!

毫无疑问,如果这个规划能够百分之百付诸实施,在远东地区,将崛起一座大规模的军工联合体。在那个国家东北部工业已经被摧毁,华北与华东的工业体系危如累卵的年代,这样的工厂集群建设目的,不言而喻,一目了然。它的规划者,来自国都南京,来自一个代号为“三元巷二号”的秘密机关,这个当时被称之为“国府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的机构,之后不久,它开始公开活动,并有了一个为后人所熟知的名词“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除了这个为抗战做准备的经济管理机构,支持这套工业蓝图的,是国府当年财政预算中几笔款项的汇总:法币约1450万元。

此时正值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末期,国府年财政收入大约法币4亿多元,但其中的三分之二要用来偿债及军费开支。

但不管怎样,有了钱,事情便有了效率。当十几个当地士绅拥着三个中央大员四处视察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三个洋装先生所代表的是一个政府机构:中央××厂筹委会,而这三位洋装先生,组成了这个机构的执行机关:总办事处。

不久,这个执行机关有了第一个工作部门:工程处。一切开始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对于他们而言,最关键的不是钱,不是人,而是时间。

是年1935年年底。

关键词(Tags): #抗战、资源委员会、军工联合体通宝推:兰州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