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怀念改革前的免费午餐,但不回头 -- 听枫

共:💬44 🌺82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怀念改革前的免费午餐,但不回头

看到有河友说起90年代以前的教育和医疗,(littles:90年代底以前,一直到博士都是免费的。),提到:

家父50年代上大学,吃喝拉撒国家全包,每月补助 17.5。

还提到:

六个中等大小的包子,8毛钱,好吃的很,中午下课就去抢。

这看上去很美,但是也正如后面河友回复的那样(高斋见野:忍不住说两句),这基本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一个视角,在那个时代没有市场,站在金字塔尖上意味着资源分配的优先地位和一切的享受(当然,其实现在顶尖的享受已经不是这样了;当然大学生以及国防科研人员也已经不在塔尖了),其实有一个很容易问的问题就是:

有多少人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就拿坐火车一项来说,littles说到:

兄弟一直到90年代大学毕业,没掏钱交过学费,本科生补助一个月三十块钱。

老爸一个月给生活费100块就绰绰有余,回家火车票,1045公里,22块钱。后来开空调车,77块。宽敞的三个座躺在上面睡觉。

一个人坐三个座当然爽,现在却可以选择卧铺和飞机,而且能选择这两样的人比那个时候更多。77块,大概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了吧?现在大部分人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不够做一次舒适的类似的长途旅行吗?当然,现在要钱,而且要数目上多得多的钱,可能会让人感觉上不爽:任谁钱再多,总喜欢免费的东西对不对?

而且,其实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77块(这在你潜意识里面是便宜,对吧?)的火车居然能让一个人坐三个位置,现在的火车硬卧都几乎是最快卖光的(当然软卧还没有到那个层次)呢?这更加直接地说明了占大多数的人民是不流动的或者是可能流动不起的。我始终固执地相信人能够自由地流动是一项伟大的福利。

其实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在这两个时代,人口参与经济循环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当参与经济的人口较少,而且分配是等级化的时候,即使是相对较低层次的基础设施都可以“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社会经济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处于金子塔尖的精英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还很不错。但是这种体制是认为的划分了各个层次的需求的,或者说是压抑了一些社会层次的需求以向另外的层次倾斜的。例如上面说的火车旅行,当大部分人不旅行的时候,少部分人就可以一个人占三个座;例如大学教育,当全社会只供养很低比例的大学生,以之为天之骄子、国家干部的时候,他们当然可以养尊处优。

所有的这一切平衡在市场到来的时候打破了(其实分配秩序或者方式的改变都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虽然社会的总体供给大大地增加了,但是各个阶层其实都会感觉到相对剥夺感,尤其是以前在塔尖而现在已经不在的人群。这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底层人民也会怀念呢?因为过去低层次上一些供给(尽管这种供给可能谈不上质量、或者只占用很少的资源)现在已经不再免费了;而且确确实实在改革中也犯了一些错误,或者说改革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贪污腐败等等,伤害到了底层;

再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现在更多地人参与了经济循环,在市场的经济循环中,是一个交换过程,这个过程中货币地流动大大增加,意味着个体流出的钱是越来越快,中国人通常都喜欢多一些积蓄少一些支出的,对于支出的失落总比对于收入的满足感要强烈,这个过程中对于很多人是需要调整心理状态;同时更多地人参与经济循环必然会创造出更多更多的需求,比如从前的三大件和现在的三大件必然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结婚必须要有房,小孩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大病小病都需要认真治疗,等等等等,这些需求意味这有更多的支出选项,让人产生钱不够用的感觉;另外还有通货膨胀等等因素,甚至包括人情往来,有钱了,过年的红包不好意思再包一块两块了吧?一百二百变得更常见……

那么这两种生活要你选你选那样?反正我会选后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对现在有抱怨,但是怎么也不愿意回到过去的原因吧?

通宝推:米宝,请我吃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