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公共服务产业化 -- 常乐

共:💬35 🌺6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无地民工形成新群体 面临困境或藏不稳定因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新生代农民工中已经出现一个特殊群体:“无地农民工”。如果这个群体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无论滞留城市还是回到农村,都可能面临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困境,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基层官员建议,应对“无地农民工”现象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对策。

一部分无地农民是计划外超生人口,他们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未能分到集体土地,还有一部分是农村土地30年不动政策实施后的新生儿。“无地农民”长大成人外出务工,就成了“无地农民工”。“无地农民工”的年龄层次基本都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范围。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群体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目前,“无地农民工”数量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阜阳市政府劳动部门已经关注到无地农民工现象。据阜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汝天彬粗略估计,阜阳市228万外出农民工中有“无地农民工”60万人,估计今后每年有10万没有土地的新增劳动力进入社会。

“无地农民”和失地农民不同。失地农民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其丧失土地过程是显性的,失地农民不仅有一大笔土地补偿款,还会被政府纳入城镇职工保障体系,在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得到行政力量的照顾。但“无地农民”一直处于隐性状态,游离于政府的目光之外,还无法享受到政府的额外关照和重视。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分析,“无地农民工”群体分化为三类:第一类能在城市定居并成为市民,有着医疗、养老等保险。在当前户籍、社保、教育等现有制度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能在城市拥有稳定工作、收入和固定住所并定居城市的,只有极少数人能成为第一类;第二类人在城市工作多年,随着青春消逝,其就业选择范围越来越窄,甚至面临失业,但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工作,不愿回农村,仍选择留在城市,成为城市中的赤贫者;第三类将返回农村,耕种父母或亲属的土地,或者租种他人土地,以此为生。后两类人将可能是“无地农民工”群体的主要去向。在社会经济平稳的条件下,当他们丧失劳动力时,不管他们滞留城市还是返回农村,他们的未来生活保障和养老问题都会面临难题;如果遭遇社会经济环境突变,这些无地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同时他们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来保障基本生活,他们就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

全文:《经济参考报》报道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