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坚持淮南 --- 记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 (7) -- 洪枫

共:💬36 🌺3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坚持淮南 --- 记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 (17)

(十七) 抗命东进

朱云谦在安排好王胜凯后,随即带着部队摆脱敌人向东急行。这时候来安大队大队长高英赶过来报告,说昨夜他留了一个排,由排长徐征发带着,在杨郢打阻击,掩护大队向东转移,还没有赶上来。朱云谦连忙通知后卫注意收容他们。

朱云谦计划的东进北撤路线,基本上是沿着来安-六合-天长交界的丘陵地带走,这样就必须穿过六合-半塔,六合-汊涧,六合-天长,以及扬州-天长等4条公路,也即4道封锁线。在这个丘陵地带南北两侧的集镇里,都有敌军驻守。因此若要硬打过去,不但伤亡必大,而且易被敌人包围歼灭。于是朱云谦想到先使骗招,骗过敌人。他叫部队把缴获来的敌人旗子用竹竿挑起来,冒充敌人的保安团大摇大摆地沿着公路行军。结果这一招刚开始还真管用,沿途有不少敌保甲长向部队打招呼:“老总辛苦了!” 战士们就一面敷衍他们,一面抓紧时间赶路。有时候如果被怀疑了,就干脆把他们带走,以免他们给敌人通风报信。但是十六团加上地方武装有一两千人,不可能不被敌人发现,所以更多的时候是被敌查觉,锣声四起,枪声不断。如果遇上的是小股敌人,朱云谦就带着部队一冲而过;如果遇上的是大股敌人,朱云谦就带着部队绕道而过,摆脱敌人。

1946年9月10日,刚好是中秋节,朱云谦带着部队在这天从竹镇以北穿过了六合-半塔公路,又在马集以北穿过了六合-汊涧公路。在越过东旺庙后,前面就是六合-天长公路,敌人有重兵把守。当部队接近四合墩时,终于与两个团的敌军不期而遇。好在敌人摸不清我军的底细,不敢贸然进攻,只是远远地打炮,并用小股部队对我军进行阻击。战斗持续了三四个小时,突然天降大雨,天色变得很暗,朱云谦趁机带着部队摆脱敌人迅速转移,经大井赵,冶山,沿着金牛山北面东进,终于在半夜十二点左右赶到横山附近,部队才停下来休息。

横山位于天长和六合两县交界处,因山形平直,望之若横,故名横山。横山方圆约5平方公里,但不高,最高处也只有海拔150米左右。当十六团抵达横山时,其北面的郑集,金集,南面的樊集,以及附近的长兴集,都驻有敌军。9月11日早晨敌人即发现我军来到横山,便很快从几个方向朝我军围了上来。这时敌人已察觉出我军不是小股游击队,而是主力部队,而且根据我军的运动方向隐约猜到了我军的突围企图,开始调集重兵准备将我军一举聚歼。11日上午,十六团一营即与敌人交上了火。

就在朱云谦调整部署,准备摆脱敌人迅速东进的时候,突然接到了淮南军区发来的密电。

该密电首先转达了华中军区指示:敌整编二十六师已大部集结在天(长) 扬(州) 公路一线,原定朱部由甘泉渡高邮的方案已不可能。朱应率十六团速返盱嘉北渡淮河,至淮北双沟后,再转淮宝地区。淮南军区在电文最后,要求朱云谦“坚决执行”华中军区的这一指示。

朱云谦读完电报,一时间惊愕不已,心里受到很大的冲击,引起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本来从盱嘉北渡淮河的方案,是朱云谦在出发前就向淮南军区请求提出的,那时部队就在盱嘉地区,敌人还未摸清我军的动向,应该说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稳妥安全的方案。但不幸的是,这一方案被淮南军区领导所否决。现在部队历尽艰辛,已冲到离高邮湖仅有五六十里的地方,却又被令返回盱嘉地区,这不仅会让部队的士气大受打击,而且归路遥远,强敌环伺,危险更加难以预料。

要是依令西返,对于个人来讲是个稳妥的方案:失败了是上级指挥有错,责任有上级担着,成功了则皆大欢喜;要是抗命东进,虽然比较而言部队安全撤出的可能性大一些,但突围失败的可能也不小,而且这样做对个人前途有很大风险:万一失败,不仅自己要承担指挥失当的全部责任,还要承担违抗上级命令的责任。

但是军情紧急,时间和敌情都容不得朱云谦再去电与上级商量,坐等批示。或是继续东进,或是依令西返,朱云谦必须马上做出决策!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朱云谦充分显示出一名优秀指挥员的可贵品质:果敢,决断,敢担当,敢抗命!

朱云谦认为:无论东进还是西返,都只是不同的手段,而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部队安全地撤出来。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应把手段定死,哪个手段更稳妥,更安全,就应该采用哪一个!

想到这,朱云谦心里豁然开朗:虽然上级命令有合理之处,但是最了解部队目前实际情况的,最了解目前周围敌情的,还是自己。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了让部队更安全地撤出来,自己应该站出来,敢于担当一切责任!于是他立即起草了给淮南军区领导的回电:

“11日15时电悉。……天扬公路情况变化早在预料中,目前东渡既困难,然而西返则困难更甚。下面三点殊堪考虑:

一. 敌二十六军三个团加一三八师两个团此刻仍在盱嘉围剿中;

二. 部队疲劳不堪,减员数字惊人,个别单位已超过二分之一以上,再返盱嘉实难掌握;

三. 淮河渡口均为敌人控制,淮北情况不明,若淮北情况再变,则进退两难。综上情况,我向西已绝非良策,故决心于13日突围东渡,必要时牺牲一部在所不惜,希陈艾配合。

9月11日19时”

朱云谦把电稿交给机要员史守愚,叮嘱他立即用万万火急电发出。同时要他给东南支队政委陈雨田和司令艾明山发报,要他们组织接应,联络信号是夜里三堆火,白天三次军号。

好一个“牺牲一部在所不惜” !什么是置个人于度外?什么是置死地而后生?这就是!

许多年后,从淮南突围出来的老同志们一提起这段往事,仍然吁嘘感慨不已:要不是当年朱云谦力挽狂澜,抗命东进,他们多半早已牺牲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