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浅层搜索与深层搜索:一个反教化的实例 -- 秋末冬初

共:💬69 🌺2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再继续贴老杨的《墓碑》关于“三年是常年”的高论

表15-1 1950-1983 年部分年度全国自然灾害受灾和成灾面积及粮食总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

年份 自然灾害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旱灾成灾面积 水灾成灾面积 粮食产量

1950 1001 512 41 471 13218

1951 1256 378 230 148 14369

1952 819 443 259 184 16392

1953 2342 708 68 320 16683

1954 2145 1259 26 113116952

1955 1999 787 414 307 18394

1956 2129 1523 206 1099 19275

1957 2951 1498 740 603 19506

1958 3096 782 503 144 20000

1959 4463 1373 1117182 [SIZE=3]17000[/SIZE]

1960 6546 2498 1618 498 [SIZE=3]14350[/SIZE]

1961 6175 2883 1865 540 [SIZE=3]14750[/SIZE]

1962 3718 1667 869 632 160001963 3218 2002 902 1048 17000

就从表上列出的1959-1961 年三年数字来看,也看不出粮食产量和天灾的正相关关系

1961 年的成灾面积比1960 年高出15.4%,但1961 年的粮食产量却比1960 年高出2.8%。

退一步来说,即使是粮食大幅度减产,只要中国门户是开放的,只要有粮食市场存在,就不会发生饥荒。当粮食稀缺的时候,粮价就会上升,外地粮食就会流入,中国没有粮食,外国粮食也会流入。中国当时是对外封闭的计划经济国家,没有粮食市场,更没有融入国际粮食市场之中。

1.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根据对自然灾害评价的需要,气象学家通常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来划分干旱等及。

他们认为,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干旱的本质特点。它反映了该年降水量与正常年份降水量的偏离程度。如果当年的降水量接近多年平均值,则不论是降水量多的地方还是少的地方,都不会发生干旱

为了表示公正科学,老杨还找了上述数据出处《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作物产量变化图集》的编者高素华

写完了这一部分以后,我心里还不踏实,想找高素华当面求教。高素华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已退休。经多方周折,我于2005 年8 月30 日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采访了她。一见面,就感到这是一位很有科学素质的女性。讲话很客观,不偏激。她说:“我们的研究没有政治影响,是纯自然科学研究。客观情况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高素华1963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农业气象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国家气象局工作到退休。她看了我的上述文字,认为我的理解是正确的。她说:“1958 年到1961 年,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和涝灾,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低温灾害。这三年是正常年景。”

然而我们知道,就在连老杨自己也不大认同的著名的金辉先生“三年风调雨顺论”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如下内容

(《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1895-1979)》)表15-4 显示,1959 年总指数为-9,平均指数为-0.075,其中旱的2 度站为13 个,它们是长治(山西)、洛阳、郑州、信阳(河南)、德州、临沂、荷泽(山东)、苏州(江苏)、宜昌、汉中(湖北)、安康、万县、昌都(四川)

偏旱的1 度站为25 个。2 度站、1 度站合计38 个。-2 度站13 个。旱涝站合计26 个,为总站1/5 强。

1960 年总指数为+11,平均指数为+0.092,其中旱的2 度站仅8 个,即大同、临汾(山西)、郑州(河南)、屯溪、邵阳(湖南)、百色(广西)、汉中(湖北)和铜仁(四川);偏旱的1 度站为44 个。2 度站、1 度站合计52 个,

说明1960 年偏旱的地区较常年多。涝的-2 度站14 个。旱涝站合计22 个,不到总站数的1/5。

1961 年总指数为-1,平均指数为-0.008,其中旱的2 度站15 个即开原、朝阳、赤峰(内蒙)、同阳、信阳(河南)、济南(山东)、安庆(安徽)、郧县(湖北)、沅陵(湖南)、喀什(新疆)、康定、重庆(四川)、铜仁、贵阳(贵州);偏旱的1 度站29个。2 度站和1 度站合计稍超出总数的1/3。涝的-2 度站12 个。旱涝站合计27 个,不到总站数的1/4。

果然是“1958 年到1961 年,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和涝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