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数字问题"的一些技术性讲解 -- 史文恭

共:💬46 🌺1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给史教头补充一点个人视角的家庭记忆

我母亲家当年有六个人,外公外婆,母亲和姨妈,两个舅舅。最小的舅舅才几个月大,因为外婆饥饿无奶水也无粮食替代,先不幸夭折;隔了几个月,外婆死于饥饿;第二年,四五岁大的舅舅也死了。我母亲说,当时她们能活下来,就是一个字,“偷”(母亲的原话)。偷什么,地里的小麦,还没熟,四下无人的时候直接折下麦穗,双手一撮,就送到嘴里吞下。地里的玉米棒子就更方便了,趁着没人时掰一个,直接啃了。

当然,生产队是要派人抓的,所以这个偷法也不是长久之计。我有一个姨婆婆在附近农场喂猪,在我外婆死后,就隔三岔五冒险偷些猪饲料藏下来,给母亲和姨妈捎过来。我母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种叫“ku”的东西(当地方言发音),就是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榨油后残留渣滓高压下形成的块状物,硬得像石头。我母亲就常常藏一块在衣兜里,饿的时候看着四周没有外人就拿出来啃一口,觉得真是香啊,那是她童年记忆中最好的零食。(补充一段,我小时候家里养猪,买过一些做猪饲料,也不知当年怎么榨油的,居然榨出的这东西要用大木棒来才能敲碎。不过后来榨油技术似乎改进了,再也不用木棒敲了。另外一点很辛酸的是,ku尤其是油菜籽榨出来的ku味道之涩,我记得幼时在猪饲料拌太多了,连八十年代家里养的猪都不肯吃!!!我写到这里突然间有些愤懑,看见有些极左的脑残id偏激攻击改革三十年,无视改革的一切成就,无限放大问题,却刻意美化改革前的人民生存状态时,就想草泥马应该给这帮人喂几年ku!)

我母亲靠硬的像石头的ku救了命,没有被饿死,却极大的伤了长牙年龄时期的她的牙齿,以至晚年牙病频发,受罪不少。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不把ku先敲碎了再吃,答案很辛酸,因为整块的ku耐咬耐吃!

这些本来只是我母亲家庭的个体层次的悲剧,但就在这个悲剧发生之前,放卫星的浮夸风席卷全国,当地为了配合上面检查,采用了那年头大家都采用的手法,割了好几亩田的水稻堆在一起,挤得严严实实,以至于可放个小孩坐上去,让检查组拍照见证大丰收。

就我个人而言,一千七百万也好,三千万也好,是一个数量级,只是细枝末节的差异,都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灾难,其实没有太多意义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