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讀龍應臺,黃仁宇,與黃曉峰 -- 柠檬籽儿

共:💬882 🌺7359 🌵1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对同胞要厚道

说几个在台北的见闻。总体感觉,台胞与你我同是炎黄子孙,有着同样的古道热肠。

1. 离中正纪念堂不远的信义路上,有家老字号点心店,鼎泰丰,各色点心尤其是小笼汤包扬名海外。老店店铺很小,店外大排长龙,等了40分钟,才登堂入室。点心以笼为单位卖,

我对服务生说,“我从北京慕名而来,各色点心都想尝尝。但是如果每种买一笼,估计没那么大胃口。有没有可能搭配一下,每种点心只买两三个?”

服务生有点为难,说,“每种卖半笼还可以商量,再少就不太好算账了。”

我笑笑说,“有什么不好算的,就算1/3吧。”

服务生想想,就跑进去找经理商量,远远看到经理点点头。

我大大咧咧地按顺序每种买三分之一笼。服务生说,“先生,您吃不了这么多哦。” “您”字咬得特别响亮。

我笑笑说,“我是个大胃王。大老远地来一趟,一定要不留遗憾才好。”

服务生想想说,“大卫王也吃不了这么多。这样好吗?您先点一部分,如果还有空间,咱们再点。” “咱们”说得很北京味儿。

真是有趣,店家多半希望顾客点得越多越好,这样固执而且真诚的服务,却是少见。

我好奇地问,“您会说北京话?”

这一次,服务生换成了台湾口音,“我们这里国内来的特别多,所以听多了就会说了。”

一个“国内”,让人非常感慨,既感动于服务生的友好,又叹息于台湾人自我定位之纠结。

2. 想去台大校园转转。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走进路边一家小店,问看铺子的老人,站在哪个路口搭计程车比较方便,不需要掉头?

老人说闽南语,连说带比划,意思是让我沿某个方向走,去搭某一路公车,下车后怎么走,等等。

闽南味的国语实在不太听得懂。我咕哝着,看来还是搭计程车方便。

老人说,公车比计程车便宜几十倍。而且,还可以体验体验台北居民的日常生活。

说完,领着我走出店堂,远远指着一个方向,说,那里就是车站,不远的。

盛情难却,依计而行。

上了公车,我对司机说,到了台大校园附近,请提醒我一声。

司机说,“去台大,还是台大医院?”

我乐了,说,“我是来旅游的,不是来看病的,当然是去台大校园了,去看傅钟和傅园(傅斯年老校长纪念园,和他亲自立起的铜钟)”。

司机说,你走错了。这路车是去台湾医院的。又仔细地告诉我,应该坐哪一路车。

虽然后来我还是坐出租去了台大。但是台北居民的主动和热情,却令人难忘。

3. 随台湾朋友去板桥尝海鲜,邻桌的食客认识这位朋友,于是过来串桌。

这几位看上去比较草根,国语几乎不会说。但是吃力地攀谈,说大陆人有福气,有温这样的好总理。又说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好,热络了两岸的关系。

我们笑着应承。

事后不解,问台湾朋友,照惯常的说法,草根阶层都比较绿,怎么今天这几位这么蓝呢?

朋友说,草根打拼不容易,所以对于外省来的有钱人,天生反感。用大陆的话说,这是阶级压迫的后果。今天他们挺马,多半是顺着你们的口味说,表示对你们的欢迎。

后来板桥市公安局副局长也来吃饭,本来该坐在其它桌的,还没有走到该坐的地方,就被我们的朋友,以及这几个草根拉了过来。拉拉扯扯,连喝带灌,溜须拍马,与大陆同出一辙。

两岸分开了50年,但是民风还是一个样儿。你可以批评这是丑恶的酒文化,但是在彼时彼刻,我感到的是亲切。

通宝推:钱二,请我吃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